丰都:互帮互助抱团发展 “青疙瘩”变成“金疙瘩”
“你看,这些菜头色泽金黄金黄的,品质非常好,闻起来有一股香味。”近日,在重庆市丰都县虎威镇大溪村三组一榨菜粗加工厂,郎洪波就近揭开一个池子,拿起两个初加工的菜头对记者说。
因地制宜做榨菜初加工
榨菜是大溪村的传统产业,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当地村民就种植青菜头。那些年,由于村民之间未形成聚力销售,未寻找统一的榨菜收购商,采用自主售卖榨菜的方式,导致榨菜虽然产量高、品质好,但是难以卖个好价。
“青菜头亩产量一般可达2000公斤,而当时的收购价每公斤却只有一角多,种植1亩青菜头的毛收入也就200多元钱。年轻人觉得不划算,都纷纷选择外出务工。”郎洪波说,他也选择了去福建打工,希望通过打工改变目前的现状。
尽管郎洪波不怕苦、不怕累,但是几年下来,并没有挣到钱。2004年,他拖着一身疲惫和辛酸回到了家乡。他暗暗发誓,从此以后不再外出务工,就在家做点什么。经过多天翻来覆去地思考,最后他看准了村里的传统产业榨菜。他想,如果自己搞榨菜初加工,不但可以集中全村村民榨菜产出,实现统一销售,还可提升榨菜品质和附加值,同时自己也有一份稳定可观的收入。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
人工挖出4个池子
心动不如行动,想好了就要开干。郎洪波介绍,那些年挖机很稀罕,即使有钱也很难租到,为了修建腌制榨菜的池子,他只好自己动手,用锄头、手锤和錾子等工具,一锄一锄地挖泥巴,一錾一錾地凿石头,手上磨起了血泡、茧子,也全然不顾,就这样日复一日地干。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用了整整两年时间,硬是人工挖出来4个共计容积为220立方米的池子。
“2008年初春,当青菜头成熟采收时,我就开始收购村民种植的青菜头。那时候,我的4个池子,在我们大溪村是池子容量最大的,全村村民种植的青菜头,由我收购的基本占了大半。当年,就收购了100多户村民家种植的青菜头。”郎洪波说。
二组村民陈德芳介绍,那些年,由于青菜头收购价不高,一些企业无故压级压价,交售后付款也不按时兑现,村民都不敢大量种植,一般每户也就种植两三亩,卖的钱能够称盐打油就觉得不错了。
“我家每年也种植青菜头两亩左右,自从有郎洪波收购后,虽然价格跟别人差不多,但不会压级压价,而且付款也及时,大家都愿意把青菜头卖给他。”陈德芳说。
因为是搞榨菜初加工,郎洪波收购来的鲜菜头,就要雇请劳力把菜头的老皮剥去,然后才可以腌制在池子里,等待时机再转手卖给榨菜精加工企业,从中赚取一定的差价。剥菜头皮虽然只有大半个月时间,但是一般是挣现钱,便给村里的中老年妇女提供了打短工的机会。
互帮互助抱团发展
郎洪波介绍,自己搞榨菜初加工这些年,有效地带动了全村农户种植青菜头的积极性。与此同时,他收购青菜头的数量也在逐年上升,几年下来,他的4个池子已经容不下村民交售的菜头。
“为确保村民种植的青菜头应收尽收,2013年,我又扩建了一个大池子,这个池子的容量为115立方米。但是没过几年,我的几个池子还是容不下收购来的青菜头。”郎洪波说,大家都是乡里乡亲,收购谁的不收购谁的让他很为难,只好放出话说先卖先收,收满为止。
但这样仍然会得罪人,无奈之下,郎洪波忽然脑子里灵光一闪,他想:既然自己收购不了这么多青菜头,为何不让村民也搞榨菜初加工作坊呢?但很快他又想到,如果多一个榨菜初加工作坊,就等于多了一个竞争对手,会直接影响到自身的利益。
思来想去,郎洪波最终战胜了自己自私的一面。“我觉得榨菜产业要发展壮大,就得相互帮助,报团取暖。”郎洪波说,于是,他用自己的技术和经验,帮助村里有条件的村民,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又先后建起几个榨菜初加工作坊,有的规模比他自己的还大。
在郎洪波未搞榨菜初加工前,大溪村种植青菜头面积只有300~500亩,在此之后,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特别是近几年,全村常年种植青菜头面积已达1300亩左右。
记者 李达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