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静音
巴渝文苑|品味黄葛古道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2023-07-29 19:36:29

听新闻

图文/吴洛加

几十年来在国内走过的老街古道多得数不胜数,但最钟情的还是重庆长江南岸的黄葛古道。如果非要让说出理由,我会毫不犹豫作答:那儿是我的家乡啊!

微信图片_20230729193742

我对黄桷古道的感情始于五十多年前。那时家住渝中半岛,隔了长江能够望见四季葱茏的南山;倘若天气晴好,通往南山之巅的黄葛古道便清晰可辨。母亲曾在古道尽头的黄桷垭工作多年,黄葛古道是她必经之地,也常听她讲述古道上的人与事。许是缘分注定,小学毕业后我竟然跨区考入了黄桷垭涂山湖畔的那所中学,从此便与这条“巴渝第一古道”结下了一生一世的情缘,那漫山遍野的黄葛树,那印满文人墨客、抗战将士、盐茶马帮足迹的千级青石板路,时不时潜入梦中,醒来后喟叹一声:哦,又该去那儿走走咯。

微信图片_20230729172906_2

我可以列举一百种喜欢黄葛古道的理由,那山、那水、

那树、那路……但最让我津津乐道的总会是这条千年古道随处可见的风味饮食,是那美食长廊绵延不绝的人间烟火。

我喜欢黄葛古道,说来惭愧,最先竟然是五十多年前贪恋登山途中的姜与茶。姜谓之“糖姜”,小似童指,嫩如初萌,用蜜糖腌渍至熟,质爽脆,色澄黄,味辣甜,一片入口,香透唇齿。平常日子不见其踪影,到了坊间所谓黄道吉日,便有三五小贩挽着竹篮在古道路口叫卖。售价极廉,吃了还想,却不敢,学生娃囊中羞涩,害怕为了口福花掉回家的过河船钱。前些日子在黄桷垭老街的咸菜店铺意外见有糖姜卖,喜出望外,本想重温旧味,最终还是忍住,三步一回头离开。人对味道的记忆始于儿时,糖姜于我而言曾是食中尤物,害怕今日再尝,假如与珍藏了五十多年的美滋美味有别,岂不叫我后悔?还是保留儿时的美好印象吧。读过梁实秋、汪曾祺、周作人等名家谈吃的文章,他们笔下堪称天下第一的美食,竟然大多是儿时的家乡饭菜。离乡越久,思念越炽。

微信图片_20230729173605_1

念念不忘的还有古道茶饮。少时记得有二:老荫茶、姜茶。那时自上新街或海棠溪拾级而上,及至老街入口不远,人便累得口干舌燥。老天爷造化,偏在道边生就了一方坦地,背山面江,风景绝佳。顺着山壁建有粉墙青瓦房,一黑衣老妇置木桌于门前,桌上茶水分列左右,均用透明玻璃杯盛着,杯口盖着同样透明的玻璃片。老荫茶乃重庆暑天最解渴的饮品,价贱如土,最得农人挑夫喜爱,老妇声称吃了再添可以管够。少年嗜甜,我等读书娃偏好那黄艳艳甜津津的姜茶,每杯三分钱。细细品味,不敢作老荫茶般牛饮,为的是那甜那香在唇齿间逗留得更长久一些。前些日子再走黄桷古道,茶铺犹在,但已变成雕梁画栋,增加了许多从前未曾见过也无缘喝过的新品种,好在依然保留了传统的玻璃杯老荫茶,且广而告之“一元钱喝够”;姜茶中增加了红枣,滋味更胜一筹。时代车轮滚滚向前,世界变得让人们目不暇接,但也有恒久不变的,比如黄葛古道上的老荫茶,于众香中别具一格,意蕴隽永。

微信图片_20230729172906_1

一道通古今。始于唐朝、盛于明清的黄葛古道,因了各种美食的加持,芳香四溢魅力无边。几十年来,我总会隔三差五登临黄葛古道。除了纵情山水,我承认自己很多次都是受了馋虫驱使,舍近求远来古道寻访美食。来的次数愈多,对山中滋味感情愈深。发现很多重庆人跟我一样,来黄葛古道的终极目的往往也是为了大快朵颐。朋友老张常带孙子来爬山,小家伙尚不懂欣赏自然风光,他感兴趣的是山中星罗棋布的小吃摊,吃完辣乎乎的凉粉,又忙不迭捧起甜蜜蜜的凉虾。老张则会买一碗热腾腾的豆腐脑,坐在巨伞如盖的黄葛树下,望江中帆樯,听山间鸟鸣,享受远离都市喧嚣的闲适。半山腰密林深处藏着一座千年古刹,香火繁盛,游人如织。这儿的素餐远近闻名,去晚了往往吃闭门羹。二十几年前我邀约一帮子朋友前往“吃素”,不约而同爱上了寺内供应的蛋炒饭。那时厨房尚属简陋,一棚当顶,竹篱作墙,山风饱含了花草香,紫气东来,恍若置身于仙境。蛋炒饭貌似简单,烹制过程却引人入胜。用的是硬朗散疏的甑子米饭,黄黄的鸡蛋,翠绿的葱花,色香味令人垂涎。炒饭师傅功夫了得,炫技似的将锅内米饭簸起三尺高,并不去看,又一粒不撒稳稳落下,如是十几下颠簸,众人看得如痴如醉。那天正逢初春暖阳天,满山葱翠,景美如画,几片闲云飘来,吃客们兴起,纷纷端着饭碗奔出店堂,看蜂飞蝶舞,听钟磬和鸣,硬是把一碗蛋炒饭吃出了蟠桃大餐的感觉。上周再游那座古刹,从前简陋的竹棚被富丽堂皇的建筑取代,斋食品种更是今非昔比,除了价格亲民的大众套餐,还增加了几十款仿荤素菜,以豆类、菌菇、竹笋、蔬果等为主料,造型生动,几可乱真。

微信图片_20230729173605

黄葛古道美食纷呈,最受欢迎的首推豆花。这里的豆花不同于酒楼饭店所售,无论泡豆、磨浆、点卤、调味,都带有浓浓的山野气息。俗话云:高山出好水,从前山中店家卖豆花,往往在堂口大书“泉水豆花”、“老井豆花”等字样招徕,谓本店豆花用的是天然山水,客人在城里是吃不着的。南山群峰耸翠,沟壑幽深,密林中有清泉自山壁或树下幽然而出,为当地人烹茶煮饭常用。有次我尾随一壮汉挑着满满两桶山泉进入豆花馆。许是防止水晃荡溢出,他摘了几片黄葛树叶置于水面,那水很听话,在颤颤悠悠的扁担下波平浪静,如此情景现在不知哪儿还看得到?至于井,山中多矣,不乏百十年的老井,清冽甘甜,非机器水所能媲美,用来制作豆花,舌尖的舒适度叫人啧啧。后来长江水顺着粗大的管道上了南山,店家烹饪用水只需一拧龙头,从此山泉、井水便成了罕物,但人们却忘不了个中滋味。上月偶然看见古道深处一无名小店屋檐挑出“泉水豆花”的布幌,甚觉亲切,仿佛见到了久违多年的老友。

微信图片_20230729173604_2

黄葛古道犹如一条时空隧道,串联起了山上山下两座珠光宝气的城池,但它始终坚守本真,不染红尘,在浮华喧嚣中为子民们留下了一方净土。进得此山,时光放慢了脚步,心却变得澄澈安宁,味蕾在山光林影中悟道,即便最普通的家常饭菜,吃到的却与众不同,它处少有,这是山的情调山的味道。生于斯长于斯的重庆人,对山再也熟悉不过,山中的一草一木一粥一饭总是那么多情,让人格外亲近与眷恋。

微信图片_20230729173604_1

靠山吃山,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山中特产成为古道餐饮最大的卖点。前年八月,我与几个朋友徒步上山,一个个饥渴难当。进入老街街口,耳畔传来店家吆喝“各位楼上请”。抬眼一望,门楣悬挂招牌“林中小餐”。好,就是它了。众人跟随老板上楼,循着花石小径步入后面的林子。清风起处,树影摇动,花香盈鼻。几桌几椅,散布林间,只见蜂蝶振翅,不闻车马声喧,如此佳境,在城中花钱也找不着。再望隔壁,活脱脱装扮成了花园餐厅,鲜花夹道,茅屋为亭,透过竹门竹窗,映满眼帘的是山峦林海。再看桌上:泉水鸡、老腊肉、菜豆花、炝鲜笋、桂花酒……众人拍手大呼安逸。酒足菜饱,老板问吃点米饭不?一个个指指肚皮摇摇头,说已经胀到喉咙管了,谁还吃得下?老板笑笑,挥手让伙计端来一盆洋芋烘饭,附赠一碟用辣椒、食盐、白糖和香醋现拌的野葱折耳根。众人一见,呼啦啦腾身坐起,大喊“上饭”,刹那间筷子如同鸡奔碎米。假如逢了时令,来古道餐馆还可以吃到野菜,比如用切碎的清明菜与面粉调匀成糊,入油锅煎成的清明粑,可以让人一下子想起自己的童年。至于新麦粑、豌豆饼之类,酒楼饭店吃不着,来黄葛古道也许能碰上好运气。竹笋、菌菇之类山珍,几乎家家有售,老板指着四周林子,发誓说这些食材均来自山中,无污染,纯天然。客人笑笑,心中有数,但并不较真,心情好吃嘛嘛香。

微信图片_20230729172906

随着休闲旅游业的日益繁盛,古道餐饮成了重庆食苑的一朵奇葩,它独具特色又包容天下,重庆火锅、四川锅盔、北京烤鸭、美式快餐,你感兴趣的这儿一应俱全。一条千年古道,层出不穷演绎着时代的精彩,常来这儿走走看看,足可以慰藉肠胃,快乐人生。当然,趁了清风朗月的夏夜,去山中籍籍无名的鸡毛小店临窗而坐,一杯村酒,几味小菜,看苍黛的林子在身下起舞,荡漾了远方的满城灯火,则更加妙不可言。

微信图片_20230729173604

作者简介:吴洛加 重庆市散文学会会员,重庆美食文化研究会研究员。

责任编辑:杜典韵
附件下载:
热点推荐
评论(0)
分享成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