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论】两江评 | 《罗刹海市》不该成为一场“复仇狂欢”
大约一周多来,歌手刀郎新作《罗刹海市》突然“火”得一塌糊涂。截至7月30日18点,《罗刹海市》的全球网络播放量到达80亿次,直接超过了2017年发行的西班牙神曲《Despacito》55亿次的世界纪录。
这首歌的歌名和内容来自清代作家蒲松龄创作的短篇小说《聊斋志异·罗刹海市》,其各种巧借、隐喻,用拆字法将驴拆成“马户”将鸡拆成“又鸟”,很好玩,提及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使其哲学意义也升华了一把,总之,莫名的荒诞喜感,满篇的奇异知识点,丰富到离谱的想象力,深刻又隐晦的批判性,让其歌词内涵很有历史韵味,喻意也很烧脑。
除此之外,还有朗朗上口的优美旋律,独特的叙事,深邃的情感,词曲搭配融合了民歌、方言,让人们体会到“状物抒情”这一文学传统的表现力,民族风,宗教味,哲学范,加上刀郎那粗犷豪放的嗓音,别具一格。
但更引发讨论就是一部分网友“乱解”,看热闹不嫌事大,将此歌扯上恩怨复仇的目的,拖着一众大咖,发酵出些没完没了的口水话题,几个明星的社交账户评论区沦陷,还出现了各种不负责任的翻唱,明星、网友纷纷站队,“复仇狂欢”愈演愈烈,逐渐演变成为了一起现象级事件。
如此怪象本质上是借别人酒杯浇自己块垒,其中引起共情共鸣的一根轴线,是怀才不遇,是草根普遍的无力感……不少人从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投射进自己的委屈,然后,煞有介事将垄断标签武断地往某几人身上一贴,仿佛就找到了泄愤的靶子,其煽动性其感染力不可小觑。这时候,某些网友就仿佛站上了道德的高地,找到了键盘侠的快感,殊不知,网暴明星也是网暴,也是清朗网络不可接受的戾气。
乱解《罗刹海市》,是对作品的不尊重,更是对歌手的不尊重。说什么隐忍,磨刀,然后含沙射影,写歌骂人,纠缠于个人际遇的小不幸,这客观上,是曲解创作者的初衷,给歌曲、歌手以及古人都降格跌份了。将一首触及灵魂的生动好歌往八卦的泥坑里摁,这不是爱,也不是挺,而是胡闹,而是捧杀,而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网络可以有不同形式的表达,但不容网暴兴风作浪,不能演变成了一场“复仇狂欢”。文艺创作需要百花齐放,根据个人喜好越来越“分众化”,请秉承最大的善意看待,而不是用恶意解读恶搞。
作者:杨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