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好医“声”·好科普丨三伏天这几类人群更应警惕“热射病”!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动息汗流珠,无风可涤除。众所周知,一年之中最热莫过于三伏天,每年的三伏天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去年夏天,全国多地高温天气,导致全国多家医院收治热射病患者超600例,且有多名患者因严重的多器官功能衰竭命陨酷暑!那么什么是热射病?热射病偏爱哪类人群?如何预防?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足医院重症医学科陈香为大家带来科普。

热射病是因高温引起的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产热和散热失衡,体内热量过度积蓄,从而引发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神经功能,器官功能受损,是中暑分级中的重症中暑,是一种致命性疾病,病死率高达50%。
因患者容易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肝衰竭、肾衰竭、循环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因而,如果人体出现4个及以上器官功能障碍时,它的死亡率接近100%。
高温、烈日暴晒、工作强度大、时间长、睡眠不足、过度疲劳等。
高热(体温>40℃)头昏、头痛、呕吐、口干、皮肤干热无汗、行为异常、意识障碍、昏迷、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热射病的高危人群主要有以下几类:
1.喝水少的人:水分补充不够,不利于散热,特别提醒:喝冷饮并不能防止中暑,还会使体内温度骤降,暑热积聚在体内无法散出,反而会使中暑的几率增高;
2.出汗少的人:出汗少会让全身的散热功能失衡,易中暑;
3.腹泻的人:腹泻会导致体内水分丢失过多,不利于散热;
4.睡眠不足的人:长时间睡眠不足会导致心肺功能下降,影响排汗,不利于散热;
5.体型肥胖的人:脂肪厚度增加,影响散热;
6.剧烈运动的人:产热>散热
7.好胜心强的人:压力大,强迫症、容易引起“情绪中暑”。
1.暴晒别出门:尽量早晚温度较低时出门,避免中午暴晒;
2.外出要打伞:提前备好遮阳用品如扇子,毛巾,带上十滴水、仁丹、藿香正气液等;
3.不渴也喝水:增加水的摄入,有利于机体散热,1500-2000ml/d ,喝水加点盐,补充钠离子;
4.温度别极端:空调温度别太低,出门前提前10分钟关空调,让机体与外界有个缓冲期,尽量缩小温差,避免骤冷骤热诱发脑血管意外;
5.饮食加点苦:苦瓜、龟苓膏等清热解暑,多吃芹菜、西红柿、冬瓜等利尿退湿,消炎退热;
6.大汗后当心:一旦出现头昏、头痛、心慌、全身乏力、大汗后抽搐要警惕中暑及热中风前兆,应立即就医。
1.两脱一擦一扇风
两脱:立即脱离高温高湿环境,脱去衣服,口服十滴水,仁丹,藿香正气液等防暑物品。
一擦:反复全身擦浴,促进散热,有条件者可予酒精或者白酒擦浴(避开手心、足心、心前区及腹部),如有冰块或者冰水可置于额部、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经过的区域进行降温,户外可就近取河水、溪水、井水等或者浸入水中。
一扇风:使用电风扇及空调,增加对流散热。
2.补水补盐:推荐含盐饮料
3.这些症状立即就医:若出现持续高热,头痛,呕吐,腹泻,全身乏力,意识障碍等症状应立即就医,转运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引起误吸及窒息。
(作者/陈香 编辑/王凤 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