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瞭望 | 结婚登报,年轻人又玩什么“梗”?
“特此登报,敬告亲友。”花上几百块钱,在公开发行的报纸上将结婚信息公之于世。下单几份纸质报纸,送给最亲密的家人朋友,再复制电子版链接,将喜讯转发给关心的人。
近来,“结婚登报”在社交媒体走红,有年轻人点赞称找到了一种久违的“纸质浪漫”。从登报宣告到地摊婚礼再到房车典礼,新人们扬弃传统、创新形式,改变着传承千年的婚俗,更映射出嬗变的社会心态。
对年纪稍长的人而言,结婚登报不是一件稀奇事。一位在6月登报的“95后”新人表示,自己的故事虽然在网络上走红,当他们把纸质报纸拿给父母时,家人却并没有那么意外。
早在民国时代,报纸已然承担起宣告婚事的作用。一份上世纪40年代的湖南《大公报》上,密密匝匝排列着多对新人的订婚启事、结婚启事。在那个婚姻登记制度尚不完备的年代,除了办典礼、吃喜酒外,新派的做法也会将双方姓名、典礼信息等登载见报。一来作为客观见证,二来方便亲友拜访。
改革开放后,“婚事新办”渐成风潮。上世纪80年代,《钱江晚报》等媒体开设过刊登婚讯业务:“结婚大操大办已成新的社会公害……本报为新婚夫妇刊登结婚启事,特别隆重者可刊出结婚玉照。”
在分类广告一度是纸媒重要收入来源的年代,刊登婚讯让读者沾沾喜气,又增加登报人的阅读黏性,可谓是有人情味的商业妙招。
今天,包括《重庆晚报》在内的多地报纸推出了定制婚书、结婚公告的业务。有人说浪漫是一个轮回,然而期许与承诺历久弥新。无论是在铅与火的过去,还是数与电的今天,带着油墨香气的结婚启事依然是值得一生回味的纪念。
理解年轻人“粉”上结婚登报,分寸感、仪式感、庄重感是关键。
社交媒体爆炸的时代,朋友圈里不熟的人越来越多,点赞之交、尬吹尬聊让不少人身心俱疲。当下流行的婚礼H5、婚礼现场照片流、婚礼纪念小程序往往不设访问门槛,一个链接指尖轻点,萍水相逢甚至素昧平生之人都能在线围观,令不少“社恐”人士叫苦不迭。
有选择登报的新人就表示,想把喜讯告知亲朋好友,但不想让太多人知晓,选择公开发行又稍显小众的登报启事,正是看中了“多一分太腻、少一分太冷”的分寸感。
有新人青睐结婚登报,还看中了那份复古的仪式感。在这个婚礼全程4K跟拍,精修大片纷至沓来的当下,朴素安静地将人生大事凝结于寥寥数语、刊载于白纸黑字,有一种“从前车马慢”的仪式感,寄寓着“一生只够爱一人”的浪漫味道。
有人说,这是一个“爱情快餐化”的时代,也正因如此,有载体、可传承的报纸有了更多对抗“生命之轻”的可能。刊载后不可更易的属性,让庄重的婚姻启事更像是理想婚姻的隐喻:一份郑重、接受全体祝福的契约,一段接受时光沉淀与淘洗的长相厮守。
在这个婚姻不是青春唯一答案的今天,为了理想的生活沉潜付出、长情以赴的赤诚尤为值得珍视。
毋庸讳言,今天年轻人对待婚恋的态度正在发生变化。从宗族联姻到自由恋爱,从满足家人的期待到为自己而结,从主要报答父母之恩到更多表达两情相悦……个人表达、个性解放、简朴大方正在成为婚俗演变的显著趋势。
在过去的几千年里,婚礼都是一件传统大于个性的仪式。
先秦时代的《礼记》有云:“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兹事体大的婚礼,从彼时便有着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统称“六礼”的程序。史书记载,南宋临安到清代广州,各地的婚俗大致类似。
晚清、民国以来的中西交往,欢快的歌曲唱起来、鞠躬代替磕头,增加读婚约、换戒指等,给我们带来了“自由恋爱”“文明结婚”的新风俗。解放以后,控制彩礼、集体婚礼等日益流行,简朴、大方的观念深入人心。改革开放以后,唐装、西装、传统服饰等日益回归,“传统”再一次被回收和改造。从这个意义上说,民国时就存在的登报结婚,也是社交媒体时代被回放和再发扬的新传统。
除了登报纸,迎宾区改游戏区的地摊婚礼、行山远足代替酒店落座的房车婚礼,以及把典礼钱用来看世界的旅行结婚,正在成为婚礼不容忽视的新趋势。这些根植于新生活方式的做法,主打一个“当下体验”和“浪漫回忆”。
有人说,成熟的婚庆产业也让婚礼变得繁文缛节甚至煽情过度。有些尴尬的堵门藏鞋、令人“社死”的当众讲话,是不少新人对标准婚礼不感兴趣的常见原因。再加上时常挑动敏感神经的“婚闹”“天价彩礼”等,可以说,办婚礼成为了一些年轻人“甜蜜的负担”。
齐家治国方能平天下。为婚俗减负、让真情常伴,2018年开始,民政部将婚俗改革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并在2021年分批次确立了32个婚俗改革实验区。反对大操大办、拒绝高价随礼,对“天价彩礼”、低俗婚闹说不,让婚礼回归真诚、简朴,让家风更加大方、和谐,正在全国各地落地生根。
婚姻是一颗心与另一颗心的相遇相惜。从古代的浓墨重彩到今天的庄重大方,从新潮的婚礼体验到复古的登报宣告,为爱承诺长相厮守始终值得祝福。
作为拥有百年历史的媒介形态,沉甸甸的报纸足以传世、历久弥坚,有一种令人安心的力量。在瞬息万变的今天,结婚登报有着独具韵味的书香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