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渝论 | 研学活动频频暴雷 行业发展待“冷思考”
近期,各地“研学游”热度持续攀升,部分文旅机构和研学场所的优质资源供给不足、服务欠缺等问题也频频曝出。这种“体验落差”更使得不少网友吐槽“这波又被割了韭菜”。面对公众对高质量研学产品的迫切需求,研学行业要实现更高质量发展,从业者和相关职能部门仍需要更多“冷思考”。
回归研学本质,路线设计应注重“研”和“学”。就定义而言,研学游是一种突破学校场地局限,以大自然为课堂、社会为学校、历史文化为老师的特色文旅融合产品,旨在让学生在“行万里路”中感悟文化、有所思考、获得启迪。但如今部分研学游产品同质化、片面化、跟风化越来越严重,将名校游览变“校门打卡”、博物馆研学变成参观游览,忘了“学”的本质,徒留“游”的外壳,研学游内在的教育功能必然难以发挥,自然也就会失去家长的信任,最终导致行业遇冷。研学游不能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模糊研学的本质,在研学路线设计上兼顾趣味性、体验性与互动性的同时,更应注重学习的贯穿。真正让学生们可以“在游中学、在学中研”,通过实践感受学习乐趣。
让“行走的课堂”更有质感更有深度,要提升研学导师从业水准。研学导师应区别于传统教师和导游,需要懂旅游和教育。但目前市场上研学专业人才匮乏,人员素质和从业经验良莠不齐,使得研学效果大打折扣,更有家长反映,某些研学团采取“放羊式”管理,孩子在研学场所自由活动,刷视频、打游戏,花销投入不少,但收获甚微。因此,提高研学旅行指导师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培养一批高素质、专业化、高水平的研学导师可谓迫在眉睫。研学机构更应站在综合育人、实践育人、全面育人的高度,强化人员培训和师资建设,进而推动研学实践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强化行业监管,助力“研学游”蜕变为“研学优”。要促进研学游行业发展,应制定统一的服务规范,对市场规则、资格准入、运营要求、产品开发等进行政策指导。同时,可以创新教育发展模式,将研学旅行作为社会实践内容,纳入中小学的教学计划。再者,文旅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建立若干个国际、国内研学实践教育示范基地,规范接待标准,引导研学旅行向健康、有序方向发展。特别是国家层面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更好地保护未成年研学旅行者的合法权益。
作者: 田博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