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石窟寺,折射中华文明包容性、开放性、创造性。
保护好这一独特类型的文化遗产,意义重大,因此各地格外重视,这次“国际论坛”,也将大足关于石刻保护的经验,置于聚光灯之下。
踏入宝顶山第8号龛,人群在金光中来来往往。
这个被誉为“天下奇观”的千手观音造像,其实是个“百岁病人”,为了给这位“百岁病人”治疗,大足就用了8年时间。
大足石刻研究院保护工程中心主任陈卉丽向各路专家介绍文物修复过程。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刘岱松 摄大足石刻文物医院,当年参加修复千手观音的陈卉丽,向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讲述了这段难忘的经历。
时间的指针拨向2007年,千手观音的一根手指掉落,专家学者经过细致勘察,发现最富特征的“千手”,每一只病症各不同,光残缺就达440处。
2008年,国家文物局将其列为国家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由此,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组织数十家科研机构开启了千手观音抢救与保护。
对症下药,团队首次将一些国际先进的高科技技术运用到修复中,如X摄影探伤,三维信息留取及虚拟修复等。
“15家参与单位,100多名工作人员,3200多个日夜,投入各类修复材料约一吨、金箔44万张。”往事历历在目,一切付出终有收获。2015年,一改往日“病容”,千手观音“金光再现”,涅槃重生。
修复完千手观音这项庞大工程,陈卉丽并没有松一口气,去年,大足石刻文物医院成立,陈卉丽成了其中一员,在她看来,文物修复永远在路上。
人群之中,她自豪地向来宾介绍起自己工作的地方:文物医院让“医治”石刻变得更科学。
这不是一句口头话,说完之后,行业中许多专家学者向她发来经验咨询的邀约。
顺着这条时间线,往前追溯,早在1952年,大足就成立了大足石刻研究院,依托研究院摸清自家石刻“家底”,70年匆匆而过,时间留下大足对石刻坚守和传承痕迹。
1999年,大足石刻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后,国际化视野的提高助推了保护工作的革新。保护的方式、理念、技术、范围等均发生很大变化,如不再局限于保护崖壁的造像本体,而是逐渐扩展至包括周边自然、人文环境在内的更大范围的保护。此后,大足还设立了大足石刻监测预警平台、并实施《重庆市大足石刻保护条例》。
保护好、研究好、传承利用好大足石刻,大足“石”来运转,一“石”兴而百业起。那大足又如何营造一个石刻文化和城市空间交融共生的城市呢?请关注下篇《大足“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