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要靶向发力
加强逆周期调节,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导向作用不可或缺。

金融支持要靶向发力

加强逆周期调节,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导向作用不可或缺。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6月末,我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6.9万亿元,约占央行总资产的16%,与欧元区、英国和日本等相似金融体系基本处于同一水平,将持续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在实体经济恢复发展面临困难之时,货币金融支持不能只“撒胡椒面”,更要靶向发力。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创设了一系列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兼具总量调节和结构性调节双重功能,通过结构性政策功能能够实现精准滴灌的效果,同时又能对总量调控作出贡献。一系列结构性政策工具的落地,有效引导了金融活水向重点行业企业、薄弱环节倾斜,精准惠及实体经济,为经营主体发展提供了助力。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优先用于最需银行资金支持的地方,应不断调整和完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一方面,要看到经济运行中较为突出的结构性矛盾。比如,小微企业往往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人民银行为此创设了多项结构性工具,既有再贷款、再贴现等长期性工具,又有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等阶段性工具。另一方面,要致力于提升金融机构对特定领域金融服务的意愿和能力。比如,金融机构支持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等领域,仍面临较高的绿色溢价和风险溢价,人民银行为此创设碳减排支持工具、科技创新再贷款等予以撬动引导。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这两方面因素可能随着经济发展、政策引导而发生变化,多数结构性工具都是阶段性工具。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应努力把握好“进”“退”两方面的平衡,在激励和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资源配置方面继续发挥积极作用。“进”的方面主要是将总量维持在合理水平。首先,持续支持普惠金融。小微企业是经济活力的体现,需要持续稳固对小微等普惠金融的支持力度。其次,继续支持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等领域发展。绿色和科创是经济增长动能的着力点,需要有效加大融资支持力度。再次,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精准施策,满足房地产行业合理融资需求,助力稳定消费、投资和宏观经济大盘。

“退”的方面要注重稳妥有序。结构性工具到期时,中国人民银行将对其进行评估。有的工具实现了预期目标,就会按期退出。例如,2020年初增加的用于支持抗疫保供和复工复产的3000亿元、5000亿元再贷款额度,已于2020年6月末到期退出。有的工具到期后通过存量资金适当展期使用实现“缓退坡”。2022年设立的科技创新再贷款、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等工具,今年以来面临陆续到期情况,这些工具退出后,存量资金可展期,最长可使用3年至5年,最大限度实现“缓退坡”。对于仍有必要支持或需要持续支持的领域,如普惠金融、绿色低碳发展等领域,中国人民银行将延续实施相关工具。

接下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进一步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根据经济金融形势需要调整优化,持续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更好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姚进)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金融支持要靶向发力

2023-08-29 06:50:48 来源:

加强逆周期调节,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导向作用不可或缺。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6月末,我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6.9万亿元,约占央行总资产的16%,与欧元区、英国和日本等相似金融体系基本处于同一水平,将持续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在实体经济恢复发展面临困难之时,货币金融支持不能只“撒胡椒面”,更要靶向发力。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创设了一系列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兼具总量调节和结构性调节双重功能,通过结构性政策功能能够实现精准滴灌的效果,同时又能对总量调控作出贡献。一系列结构性政策工具的落地,有效引导了金融活水向重点行业企业、薄弱环节倾斜,精准惠及实体经济,为经营主体发展提供了助力。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优先用于最需银行资金支持的地方,应不断调整和完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一方面,要看到经济运行中较为突出的结构性矛盾。比如,小微企业往往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人民银行为此创设了多项结构性工具,既有再贷款、再贴现等长期性工具,又有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等阶段性工具。另一方面,要致力于提升金融机构对特定领域金融服务的意愿和能力。比如,金融机构支持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等领域,仍面临较高的绿色溢价和风险溢价,人民银行为此创设碳减排支持工具、科技创新再贷款等予以撬动引导。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这两方面因素可能随着经济发展、政策引导而发生变化,多数结构性工具都是阶段性工具。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应努力把握好“进”“退”两方面的平衡,在激励和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资源配置方面继续发挥积极作用。“进”的方面主要是将总量维持在合理水平。首先,持续支持普惠金融。小微企业是经济活力的体现,需要持续稳固对小微等普惠金融的支持力度。其次,继续支持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等领域发展。绿色和科创是经济增长动能的着力点,需要有效加大融资支持力度。再次,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精准施策,满足房地产行业合理融资需求,助力稳定消费、投资和宏观经济大盘。

“退”的方面要注重稳妥有序。结构性工具到期时,中国人民银行将对其进行评估。有的工具实现了预期目标,就会按期退出。例如,2020年初增加的用于支持抗疫保供和复工复产的3000亿元、5000亿元再贷款额度,已于2020年6月末到期退出。有的工具到期后通过存量资金适当展期使用实现“缓退坡”。2022年设立的科技创新再贷款、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等工具,今年以来面临陆续到期情况,这些工具退出后,存量资金可展期,最长可使用3年至5年,最大限度实现“缓退坡”。对于仍有必要支持或需要持续支持的领域,如普惠金融、绿色低碳发展等领域,中国人民银行将延续实施相关工具。

接下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进一步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根据经济金融形势需要调整优化,持续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更好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姚进)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杜雅雯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