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渝论 | 让“互换特产”换出温暖
最近,“互换特产”在网络上悄然走红:陌生网友间通过社交平台取得联系后,口头约定互寄家乡特产。不少网友在网络上分享成功案例,让这一社交新模式得以风行,但也有一些网友曝光自己的受骗经历:寄去几百元的特产,最后只收到两包纸巾;或者收到的特产品质堪忧;还有刚寄出东西就被对方拉黑。
“互换特产”本质上是互联网社交的延伸和扩展。此前网民使用论坛、QQ、电子邮箱等社交产品,主要是进行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信息内容的互动沟通,而“互换特产”更进一步,把单纯的在线信息交流拓展为实物互换,为网络社交增加了可感度。
在“互换特产”当中,有的网友获得圆满结果,有的网友却上当受骗,对此要有客观理性的认知。一方面,“互换特产”通过礼物的流动与交换,实现了互通有无,那些跨越物理距离来到网友身边的特产不仅是一种物质的馈赠,也是来自陌生人的善意和温暖。
另一方面,网络社交平台的注册用户信息大都实行“后台实名、前台自愿”,在很大程度上依然保留了匿名机制。对于普通用户而言,仅凭一个社交账号信息,根本无法判断对方的真实信息:和你聊天交流的陌生人究竟是谁、人在何处,是男是女、年龄几何,职业身份浑然不知,“互换特产”是对诚信的巨大考验。
毕竟,哪怕就是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易,也有发生坑蒙拐骗的风险。在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完善、平台保障机制仍需强化的前提下,与陌生网友“互换特产”具有开盲盒的风险,不排除少数人会将“互换特产”当成薅羊毛的机会。
就丰富网络社交形态、促进网络诚信建设来说,“互换特产”作为一种新场景,要合理引导而不应“一棍子打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网友来说,想在“特产互换”中收获美好体验,自身应该先摆正心态,真诚待人。同时,提前做好相关约定,注重保护个人住址等敏感信息。对于平台来说,要逐步规范网络平台规则,特别是在强化监管上发力,切实保障网民的正当权益,让“互换特产”换出更加多姿多彩的网络文明。
作者:渝西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