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很难,但声音不应停歇 让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中国文物
近日,大英博物馆馆长哈特维希·费舍尔因近期被曝光的重大藏品盗窃事件而辞职,大英博物馆保护文物的能力再受质疑,目前有多个国家和地区要求归还本国文物。

即使很难,但声音不应停歇 让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中国文物

来源:华龙网-重庆晨报2023-09-04

近日,大英博物馆馆长哈特维希·费舍尔因近期被曝光的重大藏品盗窃事件而辞职,大英博物馆保护文物的能力再受质疑,目前有多个国家和地区要求归还本国文物。

“请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中国文物”也冲上了热搜。也许,人们的呼吁没法从大英博物馆的展厅或仓库里追回几件藏品,但这样的声音永远都不应停歇。

现代史上最严重盗窃事件

当地时间8月16日,大英博物馆尴尬地宣布:一批“来自公元前15世纪到公元19世纪的金首饰、半宝石和玻璃制品”在内的物品被发现“丢失、被盗或受损”,它们并没有公开展出,主要用于学术和研究目的。

这种规模的盗窃,显然非一伙突然袭击的毛贼所为,而源于长期的监守自盗。56岁的高级策展人彼得·希格斯是该盗窃案目前的嫌疑人之一,他已经为大英博物馆工作超过35年,在博物馆发现珠宝等失踪后,立刻就被解雇了。

希格斯也是古希腊与地中海文物的权威专家之一,更是大英博物馆负责追踪被掠夺文物的“古迹卫士”团队成员。当然,希格斯的儿子在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坚称:父亲是无辜的,否认他与丢失的物品有任何关系。大英博物馆则拒绝对此进一步表态,声称目前还在刑事调查中。

其实,早在2021年,就已经有人提醒过大英博物馆,部分可能是馆藏珍宝的文物正在被私下出售。来自牛津大学的宝石专家马丁·赫尼格教授就曾对媒体表示,他和同事曾在私人交易商那里发现了属于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古代图章戒指的一部分,“这枚图章戒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罗马皇帝凯撒·奥古斯都时代。”

赫尼格通知了大英博物馆,这枚有着两千年历史的古老戒指也很快被寻回。然而,事情并未就此结束,随着时间流逝,专家学者们注意到了更多的待售文物,有些文物甚至直接被挂在电商网站eBay上公开出售。

2021年2月,艺术品经销商伊泰·格拉德尔联系到大英博物馆,表示他也在网上看到了该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可时任博物馆副馆长的乔纳森·威廉姆斯隔了好几个月才回复表示“无任何不当迹象”。

这件事也得到了大英博物馆主席乔治·奥斯本的确认,他还补充道:2021年2月首次有人发出文物被盗的警告后,博物馆“本可以采取更多措施”。但为什么没有呢?奥斯本的解释是,连他自己也不愿相信博物馆高管有“遮掩”行为。

如今事已至此,真是非等闹大了才重视。考古学家克里斯托·齐罗贾尼斯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致力于打击非法文物贩运小组组长,他形容此次文物失窃事件是“现代历史上最严重的盗窃事件”。

大英博物馆乃收留赃物主角

然而,若是把时间线再往前推一推,要说有关文物的“近代历史上最严重盗窃事件”,难道收留盗窃赃物的主角之一,不就是大英博物馆自己吗?

这一点可谓世界公认的了。英国人自己也坦然面对——凭本事抢来的,为啥要还?十几年前,时任英国首相的戴维·卡梅伦在访问印度时,还曾就此话题留下一句令人振聋发聩的“金句”。

他在接受印度NDTV电视台采访时,又被问到:英国何时能归还那颗著名的“光之山”钻石?

这颗硕大的钻石重达105.6克拉,曾是全球最大的天然钻石,价值5.91亿美元。据印度考古调查局认定:这颗钻石是12世纪至14世纪在印度中南部的戈尔康达矿采集的,最早的文献记载可追溯到1304年。

“光之山”钻石一直充满神秘色彩,它的历任主人都遭遇了厄运,甚至死于非命。印度历史上曾留下这样一段文字:“谁拥有它,谁就拥有整个世界。谁拥有它,谁就得承受它所带来的灾难。惟有上帝或一位女人拥有它,才不会承受任何惩罚。”

根据英国皇家收藏信托基金会的说法,1849年,作为《拉合尔条约》的一部分,这颗钻石由锡克帝国最后一位君主、11岁的杜利普·辛格“献给”维多利亚女王。此后一路传承,目前镶嵌在已故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戴过的一顶王冠上。

但在印度人眼中,这枚钻石就是被英国掠走的。1947年独立后,印度一直呼吁英国归还这颗钻石。

那次面对印度媒体的旧事重提,卡梅伦毫不客气地再次拒绝,并以大英博物馆举例说:“一旦你对一个国家说好的,马上你就会发现大英博物馆要变空了。”这句话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大英博物馆多数珍贵藏品,都不是英国自己的。

因此次盗窃事件而辞职的前任馆长哈特维希·费舍尔,此前也明确表示过馆藏文物不会归还。他的话术是“大英博物馆内这些来自全球各地的珍宝,能让观众们同一个空间内欣赏到来自世界各地、同一时期的不同文物,这样才能够体验到‘文化的关联性’。”

英国人或许认同这句话,但其他国家就未必了。希腊和英国就有着世界上最棘手的文化遗产纠纷——大英博物馆埃尔金大理石雕像之争。

该雕像又名帕特农神庙雕像,曾装饰着雅典卫城著名的帕特农神庙。19世纪初,英国贵族埃尔金勋爵得到了当时希腊统治者奥斯曼人的许可,将这些雕像从神庙的墙壁上剥离下来,装船运回了英国,并于1816年卖给了英国政府。

这些雕像一直被安置在大英博物馆,作为希腊展厅的核心展品。埃尔金大理石雕像引发了两国之间旷日持久的争议。迄今为止,英国方面“松口”的极限就是——考虑未来以“借展”的方式,让这些雕像暂时回到希腊。

文物追索释放积极信号

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国际公约(即《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规定1970年之后进入他国的古代文物,必须要有文物原在国政府授予的出口许可。

据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许杰介绍,对于全世界的博物馆来说,1970年被视为一道重要的分水岭。“诸如18、19世纪大量文物从文明古国如希腊、埃及、土耳其和中国等大规模流出的情况,可以说基本终结了。”

持续流出虽然止步,但已经失去的想再讨回,依然是难上加难。许多文博领域的专家都提到过财产法的一个通用原则:如果法律发生了变化,之前的合法交易仍然合法。而直到20世纪,艺术掠夺仍然不违反国际法。

令人振奋的是:随着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清算、反思殖民主义的大势,形成了一股追索文物的势头,成功案例也屡见报道。

以非洲小国贝宁为例,1897年2月,英国军队攻破贝宁王国(今尼日利亚境内)的王宫,掳走大量珍宝,包括上千件精美而富有特色的青铜器,总数则超过1万件。

从2020年开始,包括英国在内的多个国家的大小博物馆(主要是欧洲博物馆)都开始陆续返还当年从贝宁掠走的青铜器,虽然只是少数,但至少释放出一个积极信号。

纵深

流失海外的 中国文物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完全统计,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至少有164万件分布在全球47国的200多家博物馆,而外国民间收藏约是馆藏的10倍以上。

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目前达23000多件,长期陈列的有2000余件。这些文物囊括了几乎所有艺术类别,也跨越了数千年的中国历史。

2002年,中国国家文物局设立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每年拨款5000万元人民币,用以购买具有代表性、文物艺术价值极高的珍品。但仅为了从日本购回一件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的《研山铭》手卷,就花去近3000万元人民币。

显然,只凭借高价回购方式追还文物,将是一项不堪重负的工程。我国著名文物专家、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1922~2022年)在世时曾明确表态:对于那些明火执仗被抢走的文物,我们只能在国际公约的框架下通过法律、官方的渠道去追索,绝不可以买,买了就等于认可当年的抢夺合法。

1995年2月,英国警方在侦破一起国际文物犯罪案件过程中发现疑似中国文物,并通报了中国驻英大使馆。国家文物局初步鉴定为我国禁止出境文物。当年3月,英国警方截获并扣押了运抵英国的大量文物。经国家文物局派专员赴英鉴定后,确认为走私文物,各相关部门随即以多种方式展开追索。

同年5月,3000余件返还文物运回北京。8月,该案一名嫌疑人与国家文物局达成和解,归还7件文物。另一名文物购买人则拒绝协商,于是涉案文物就一直被英国警方扣押。就这样一直到了2020年,因为购买人去向不明,且扣押时间超过追诉期,这批涉案文物被界定为无主物,终于在当年10月回到了中国,共计68件,多半为二级和三级文物。

从最初了解情况,到最终全部追回,前后耗时25年。文物跨国追索的难度,可见一斑。

尽管坚持可能无功,但放弃注定一无所有。这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值得不屈不挠地努力。正如北京故宫博物院前任院长单霁翔所说:“文物只有在原生地展示,才最有尊严。如果像孤魂野鬼一样流失海外,就没有尊严。不要奢望外人真正给你尊严,因为这些文物是他们抢回来的战利品。”

据红星新闻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即使很难,但声音不应停歇 让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中国文物

2023-09-04 06:01:59 来源:

近日,大英博物馆馆长哈特维希·费舍尔因近期被曝光的重大藏品盗窃事件而辞职,大英博物馆保护文物的能力再受质疑,目前有多个国家和地区要求归还本国文物。

“请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中国文物”也冲上了热搜。也许,人们的呼吁没法从大英博物馆的展厅或仓库里追回几件藏品,但这样的声音永远都不应停歇。

现代史上最严重盗窃事件

当地时间8月16日,大英博物馆尴尬地宣布:一批“来自公元前15世纪到公元19世纪的金首饰、半宝石和玻璃制品”在内的物品被发现“丢失、被盗或受损”,它们并没有公开展出,主要用于学术和研究目的。

这种规模的盗窃,显然非一伙突然袭击的毛贼所为,而源于长期的监守自盗。56岁的高级策展人彼得·希格斯是该盗窃案目前的嫌疑人之一,他已经为大英博物馆工作超过35年,在博物馆发现珠宝等失踪后,立刻就被解雇了。

希格斯也是古希腊与地中海文物的权威专家之一,更是大英博物馆负责追踪被掠夺文物的“古迹卫士”团队成员。当然,希格斯的儿子在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坚称:父亲是无辜的,否认他与丢失的物品有任何关系。大英博物馆则拒绝对此进一步表态,声称目前还在刑事调查中。

其实,早在2021年,就已经有人提醒过大英博物馆,部分可能是馆藏珍宝的文物正在被私下出售。来自牛津大学的宝石专家马丁·赫尼格教授就曾对媒体表示,他和同事曾在私人交易商那里发现了属于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古代图章戒指的一部分,“这枚图章戒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罗马皇帝凯撒·奥古斯都时代。”

赫尼格通知了大英博物馆,这枚有着两千年历史的古老戒指也很快被寻回。然而,事情并未就此结束,随着时间流逝,专家学者们注意到了更多的待售文物,有些文物甚至直接被挂在电商网站eBay上公开出售。

2021年2月,艺术品经销商伊泰·格拉德尔联系到大英博物馆,表示他也在网上看到了该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可时任博物馆副馆长的乔纳森·威廉姆斯隔了好几个月才回复表示“无任何不当迹象”。

这件事也得到了大英博物馆主席乔治·奥斯本的确认,他还补充道:2021年2月首次有人发出文物被盗的警告后,博物馆“本可以采取更多措施”。但为什么没有呢?奥斯本的解释是,连他自己也不愿相信博物馆高管有“遮掩”行为。

如今事已至此,真是非等闹大了才重视。考古学家克里斯托·齐罗贾尼斯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致力于打击非法文物贩运小组组长,他形容此次文物失窃事件是“现代历史上最严重的盗窃事件”。

大英博物馆乃收留赃物主角

然而,若是把时间线再往前推一推,要说有关文物的“近代历史上最严重盗窃事件”,难道收留盗窃赃物的主角之一,不就是大英博物馆自己吗?

这一点可谓世界公认的了。英国人自己也坦然面对——凭本事抢来的,为啥要还?十几年前,时任英国首相的戴维·卡梅伦在访问印度时,还曾就此话题留下一句令人振聋发聩的“金句”。

他在接受印度NDTV电视台采访时,又被问到:英国何时能归还那颗著名的“光之山”钻石?

这颗硕大的钻石重达105.6克拉,曾是全球最大的天然钻石,价值5.91亿美元。据印度考古调查局认定:这颗钻石是12世纪至14世纪在印度中南部的戈尔康达矿采集的,最早的文献记载可追溯到1304年。

“光之山”钻石一直充满神秘色彩,它的历任主人都遭遇了厄运,甚至死于非命。印度历史上曾留下这样一段文字:“谁拥有它,谁就拥有整个世界。谁拥有它,谁就得承受它所带来的灾难。惟有上帝或一位女人拥有它,才不会承受任何惩罚。”

根据英国皇家收藏信托基金会的说法,1849年,作为《拉合尔条约》的一部分,这颗钻石由锡克帝国最后一位君主、11岁的杜利普·辛格“献给”维多利亚女王。此后一路传承,目前镶嵌在已故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戴过的一顶王冠上。

但在印度人眼中,这枚钻石就是被英国掠走的。1947年独立后,印度一直呼吁英国归还这颗钻石。

那次面对印度媒体的旧事重提,卡梅伦毫不客气地再次拒绝,并以大英博物馆举例说:“一旦你对一个国家说好的,马上你就会发现大英博物馆要变空了。”这句话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大英博物馆多数珍贵藏品,都不是英国自己的。

因此次盗窃事件而辞职的前任馆长哈特维希·费舍尔,此前也明确表示过馆藏文物不会归还。他的话术是“大英博物馆内这些来自全球各地的珍宝,能让观众们同一个空间内欣赏到来自世界各地、同一时期的不同文物,这样才能够体验到‘文化的关联性’。”

英国人或许认同这句话,但其他国家就未必了。希腊和英国就有着世界上最棘手的文化遗产纠纷——大英博物馆埃尔金大理石雕像之争。

该雕像又名帕特农神庙雕像,曾装饰着雅典卫城著名的帕特农神庙。19世纪初,英国贵族埃尔金勋爵得到了当时希腊统治者奥斯曼人的许可,将这些雕像从神庙的墙壁上剥离下来,装船运回了英国,并于1816年卖给了英国政府。

这些雕像一直被安置在大英博物馆,作为希腊展厅的核心展品。埃尔金大理石雕像引发了两国之间旷日持久的争议。迄今为止,英国方面“松口”的极限就是——考虑未来以“借展”的方式,让这些雕像暂时回到希腊。

文物追索释放积极信号

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国际公约(即《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规定1970年之后进入他国的古代文物,必须要有文物原在国政府授予的出口许可。

据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许杰介绍,对于全世界的博物馆来说,1970年被视为一道重要的分水岭。“诸如18、19世纪大量文物从文明古国如希腊、埃及、土耳其和中国等大规模流出的情况,可以说基本终结了。”

持续流出虽然止步,但已经失去的想再讨回,依然是难上加难。许多文博领域的专家都提到过财产法的一个通用原则:如果法律发生了变化,之前的合法交易仍然合法。而直到20世纪,艺术掠夺仍然不违反国际法。

令人振奋的是:随着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清算、反思殖民主义的大势,形成了一股追索文物的势头,成功案例也屡见报道。

以非洲小国贝宁为例,1897年2月,英国军队攻破贝宁王国(今尼日利亚境内)的王宫,掳走大量珍宝,包括上千件精美而富有特色的青铜器,总数则超过1万件。

从2020年开始,包括英国在内的多个国家的大小博物馆(主要是欧洲博物馆)都开始陆续返还当年从贝宁掠走的青铜器,虽然只是少数,但至少释放出一个积极信号。

纵深

流失海外的 中国文物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完全统计,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至少有164万件分布在全球47国的200多家博物馆,而外国民间收藏约是馆藏的10倍以上。

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目前达23000多件,长期陈列的有2000余件。这些文物囊括了几乎所有艺术类别,也跨越了数千年的中国历史。

2002年,中国国家文物局设立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每年拨款5000万元人民币,用以购买具有代表性、文物艺术价值极高的珍品。但仅为了从日本购回一件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的《研山铭》手卷,就花去近3000万元人民币。

显然,只凭借高价回购方式追还文物,将是一项不堪重负的工程。我国著名文物专家、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1922~2022年)在世时曾明确表态:对于那些明火执仗被抢走的文物,我们只能在国际公约的框架下通过法律、官方的渠道去追索,绝不可以买,买了就等于认可当年的抢夺合法。

1995年2月,英国警方在侦破一起国际文物犯罪案件过程中发现疑似中国文物,并通报了中国驻英大使馆。国家文物局初步鉴定为我国禁止出境文物。当年3月,英国警方截获并扣押了运抵英国的大量文物。经国家文物局派专员赴英鉴定后,确认为走私文物,各相关部门随即以多种方式展开追索。

同年5月,3000余件返还文物运回北京。8月,该案一名嫌疑人与国家文物局达成和解,归还7件文物。另一名文物购买人则拒绝协商,于是涉案文物就一直被英国警方扣押。就这样一直到了2020年,因为购买人去向不明,且扣押时间超过追诉期,这批涉案文物被界定为无主物,终于在当年10月回到了中国,共计68件,多半为二级和三级文物。

从最初了解情况,到最终全部追回,前后耗时25年。文物跨国追索的难度,可见一斑。

尽管坚持可能无功,但放弃注定一无所有。这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值得不屈不挠地努力。正如北京故宫博物院前任院长单霁翔所说:“文物只有在原生地展示,才最有尊严。如果像孤魂野鬼一样流失海外,就没有尊严。不要奢望外人真正给你尊严,因为这些文物是他们抢回来的战利品。”

据红星新闻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杜漩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