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
据环球网报道,“今日印度”、印度《经济时报》等多家印度媒体于9月5日表示,莫迪政府可能会在定于9月18日至22日举行的议会特别会议上,提出一项把“印度”(India)国名更改为“巴拉特”(Bharat)的决议。
目前,通过修改宪法将印度更名为“巴拉特”的呼声愈演愈烈,这一行动中,透露出了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
“Bharat”缘何而来
据外媒报道,印度政府在向参加本周二十国集团(G20)峰会的客人发出的晚餐邀请函中用“巴拉特”取代了“印度”这个名字,引发了人们对该国名称将正式更改的猜测。
其实,此前就曾有人向印度最高法院申请将印度国名从India改为Bharat(巴拉特)或Hindustan(印度斯坦),理由是:India这个词源于外国语言,而Bharat或Hindustan更反映印度历史传统。
众所周知,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最早的文明可以追溯至公元前2500年左右,当时的印度人生活在印度河流域。
“Bharat”一词是梵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承载/携带”,实际意为“寻找光明/知识的人”。印度在历史上被称为“巴拉特”,意思正是“寻找光明/知识者”。
与“Bharat”相比,India这个称谓的历史相对短得多。在大航海时代,英国殖民印度的时候,将其称为India。
另据《印度快报》报道,“Bharat”词根可追溯到古印度文献往世书和史诗《摩诃婆罗多》,往世书将“Bharata”描述为“南方海洋和北方雪域”之间的土地。还有一种说法称,古印度雅利安人时期有一位名叫“巴拉特”(Bharat)的贤明君主。
或为明年大选加分
据印度《经济时报》2020年6月4日报道,印度最高法院驳回了一项关于更改印度国名的申请。印度最高法院法官认为,印度宪法已明文指出India就是Bharat,不清楚申请人为何还要改国名。2022年8月15日,印度总理莫迪曾在讲话中呼吁该国摆脱一切奴隶制的痕迹。
印度改名之举只是因为殖民主义吗?其背后是否有党派斗争和政治博弈的影子?
中国南亚学会顾问、上海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南亚中亚研究所研究员王德华认为,“莫迪出于他的政治需要,必须塑造一个强大的敌人。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改名主要是为了明年大选,打印度教至上牌(HINDUTVA)。”
莫迪的个人经历充满传奇色彩。他出身于印度的低种姓普通家庭,却凭借着时代的浪潮和自身的能力,成为印度总理。
“莫迪作为奶茶贩出身的平民,上台主要依靠印度教民族主义(Hindu Nationalism)和依存于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国民志愿服务团。” 王德华说,“以极其虔诚的印度教徒的人士上台的莫迪,在经济领域并没有很好实现他对于选民的承诺,所以他必须在虔诚信仰上拿更多的分数。”
不断“去殖民化”
去年9月,在喀拉拉邦举行的印度国产航母“维克兰特”号服役仪式上,为印度海军的新版军旗揭幕,并称这面新军旗摒弃了印度的“殖民历史”,“与丰富的印度海洋遗产相得益彰”。
继为印度海军更换新海军旗之后,莫迪又主持了印度首都新德里印度门前“国王大道”的更名仪式,并在演说中表示:国王大道代表殖民时期国王的权力,是人民被奴役与压迫的象征;如今更名为责任大道,提醒走过大道的国会议员、政府官员要对国家与人民尽忠职守。
此外,莫迪还为建国三杰之一苏巴斯·钱德拉·鲍斯的花岗石像揭幕,推动去殖民化的进程。钱德拉·鲍斯对印度独立事业近乎狂热,在印度国内通常被视作“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民族英雄”。
王德华表示,近几年来印度采取了一系列去殖民化措施,比如修改宪法、首都“国王大道”改名,立钱德拉·鲍斯塑像等。“从这些举措可以看出来,莫迪在政治和社会事务中积极展示‘印度教特性’,希望能够利用民众对印度教的虔诚推动其各项事业。”
潮新闻 见习记者 吴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