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镜头丨“我牵挂着受灾的地方”

微镜头丨“我牵挂着受灾的地方”

来源:人民日报2023-09-09

原标题: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

“我牵挂着受灾的地方”

时间:9月7日

日程: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黑龙江灾情严重的村

正是灾后重建关键时期。

从哈尔滨市区出发,火车转汽车,一路奔波,习近平总书记到了尚志市老街基乡龙王庙村。

前些日子,一场超强台风登陆北上,严重洪涝灾害侵袭京津冀和东北。雨滂沱,水肆虐,田舍受淹。习近平总书记时时牵挂。案头每日都有灾情的材料,一件件指示批示直抵一线。这次到黑龙江考察,总书记惦记着到灾情严重的村子再去看一看。

田是粮,房是家。习近平总书记挂念着乡亲们心中最重的这两样,牵挂着村里的乡亲们过得好不好。

村口的稻田望不到边,总书记走进一块干枯的田。

一串稻穗躺在手心。本该饱满的稻穗,却干瘪成空粒。总书记神色凝重看了又看:“都快灌浆了,水给泡了。”话语中尽是惋惜。

“村子在大泥河、小泥河的河岔上,水流急,裹着泥浆就冲到了这儿。”当地的干部群众,说起当时来势汹汹的汛情。

另一侧的稻田地势稍高,灾情稍缓。当地人讲,水一落,政府就组织用无人机喷施叶面肥,抢回来一些稻。“能保几成收成?”“保险理赔,政策能及时到位吧?”总书记关切着乡亲们的关切。

确保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保证受灾学生都能按时开学返校”……20多天前,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这样一件件、一桩桩地研究。一枝一叶,“有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

一个民族的守望相助凝聚于此,一个国家的众志成城倾注于此。

稻田边的砖瓦房,施工队干得热火朝天。这是厨房、卧室,那是客厅、存储间,还有暖炕。房子冲垮了,政府补了6万块,一家国企又出力给建了起来。

中华民族同自然灾害斗了几千年,这样的重建力度和速度令人感慨。习近平总书记细致询问保温材料、抗震级别,关心入冬前房子能不能住得上。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我们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很重要的一个表现就在急难险重时。”

沿着村道向里走。500多人的村,在中国最北部省份的一隅,各项工作井然有序。从灾前争分夺秒的预警、疏散、安置,到灾后夜以继日的救援、抢险、重建,这些日子,食品、药品、机械星夜驰援,救援队、农技专家、建筑工人火速支援。

普通人的命运,标注着国家的温度。这场抗洪救灾大考,不仅有“宁可十防九空”的忧患意识,有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建设,更有“始终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的坚定指向,有在千头万绪灾后重建工作中的“时时放心不下”。

放心不下!7月底在四川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就要求做好防汛准备;返京途中,总书记忧心着京畿大地一再升级的暴雨预警;京郊列车被困,惦念着缺食少衣的旅客,指示“千方百计组织营救”……这次到龙王庙村,和乡亲们聊起京津冀的灾情:“我牵挂着受灾的地方。那些地方我之后也会去看。”

龙王庙村村道边,总书记与村民杨春贵打招呼:“老杨,这是你家吧?”

老杨家翻新的房,贴上了锃亮的瓷砖。屋里屋外,他像展示珍宝一般给总书记介绍。炕前,总书记描绘他家不久后的模样:“上面摆个小炕桌,喝个小酒吃个饭。”

“现在对灾后重建还有什么需求?”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地问。

老杨连连摆手:“党和政府都给想到了,提前都替我们想到了。”消毒、清淤、施肥、发放重建补贴,乡亲们很踏实。“我们要做的,就是修好屋子备秋收。”

秋收,颗粒归仓。灾后的黑土地已经忙活起来,乡亲们憧憬着、耕耘着。

走出老杨家,阳光洒满了黑土地。

习近平总书记和村里的乡亲、施工人员说起一路见闻:“在咱们中国,人民群众遇到困难,还是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就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国家全力支持!”

在入冬前房子都能搞好吧?抓紧修起来,老百姓冬天可不能够挨冻。即便是投亲靠友的,长期住在人家家里也不是个事。”

“还有咱们人民群众灾后有不方便的地方,吃、喝、住、行、就业、教育、医疗防疫等,各级政府都要把这些事一一做好。党和政府始终同大家风雨同舟、携手同行”。

“风雨同舟、携手同行”,朴实的承诺,重千钧。

(人民日报记者 杜尚泽)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微镜头丨“我牵挂着受灾的地方”

2023-09-09 14:46:56 来源:

原标题: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

“我牵挂着受灾的地方”

时间:9月7日

日程: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黑龙江灾情严重的村

正是灾后重建关键时期。

从哈尔滨市区出发,火车转汽车,一路奔波,习近平总书记到了尚志市老街基乡龙王庙村。

前些日子,一场超强台风登陆北上,严重洪涝灾害侵袭京津冀和东北。雨滂沱,水肆虐,田舍受淹。习近平总书记时时牵挂。案头每日都有灾情的材料,一件件指示批示直抵一线。这次到黑龙江考察,总书记惦记着到灾情严重的村子再去看一看。

田是粮,房是家。习近平总书记挂念着乡亲们心中最重的这两样,牵挂着村里的乡亲们过得好不好。

村口的稻田望不到边,总书记走进一块干枯的田。

一串稻穗躺在手心。本该饱满的稻穗,却干瘪成空粒。总书记神色凝重看了又看:“都快灌浆了,水给泡了。”话语中尽是惋惜。

“村子在大泥河、小泥河的河岔上,水流急,裹着泥浆就冲到了这儿。”当地的干部群众,说起当时来势汹汹的汛情。

另一侧的稻田地势稍高,灾情稍缓。当地人讲,水一落,政府就组织用无人机喷施叶面肥,抢回来一些稻。“能保几成收成?”“保险理赔,政策能及时到位吧?”总书记关切着乡亲们的关切。

确保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保证受灾学生都能按时开学返校”……20多天前,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这样一件件、一桩桩地研究。一枝一叶,“有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

一个民族的守望相助凝聚于此,一个国家的众志成城倾注于此。

稻田边的砖瓦房,施工队干得热火朝天。这是厨房、卧室,那是客厅、存储间,还有暖炕。房子冲垮了,政府补了6万块,一家国企又出力给建了起来。

中华民族同自然灾害斗了几千年,这样的重建力度和速度令人感慨。习近平总书记细致询问保温材料、抗震级别,关心入冬前房子能不能住得上。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我们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很重要的一个表现就在急难险重时。”

沿着村道向里走。500多人的村,在中国最北部省份的一隅,各项工作井然有序。从灾前争分夺秒的预警、疏散、安置,到灾后夜以继日的救援、抢险、重建,这些日子,食品、药品、机械星夜驰援,救援队、农技专家、建筑工人火速支援。

普通人的命运,标注着国家的温度。这场抗洪救灾大考,不仅有“宁可十防九空”的忧患意识,有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建设,更有“始终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的坚定指向,有在千头万绪灾后重建工作中的“时时放心不下”。

放心不下!7月底在四川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就要求做好防汛准备;返京途中,总书记忧心着京畿大地一再升级的暴雨预警;京郊列车被困,惦念着缺食少衣的旅客,指示“千方百计组织营救”……这次到龙王庙村,和乡亲们聊起京津冀的灾情:“我牵挂着受灾的地方。那些地方我之后也会去看。”

龙王庙村村道边,总书记与村民杨春贵打招呼:“老杨,这是你家吧?”

老杨家翻新的房,贴上了锃亮的瓷砖。屋里屋外,他像展示珍宝一般给总书记介绍。炕前,总书记描绘他家不久后的模样:“上面摆个小炕桌,喝个小酒吃个饭。”

“现在对灾后重建还有什么需求?”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地问。

老杨连连摆手:“党和政府都给想到了,提前都替我们想到了。”消毒、清淤、施肥、发放重建补贴,乡亲们很踏实。“我们要做的,就是修好屋子备秋收。”

秋收,颗粒归仓。灾后的黑土地已经忙活起来,乡亲们憧憬着、耕耘着。

走出老杨家,阳光洒满了黑土地。

习近平总书记和村里的乡亲、施工人员说起一路见闻:“在咱们中国,人民群众遇到困难,还是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就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国家全力支持!”

在入冬前房子都能搞好吧?抓紧修起来,老百姓冬天可不能够挨冻。即便是投亲靠友的,长期住在人家家里也不是个事。”

“还有咱们人民群众灾后有不方便的地方,吃、喝、住、行、就业、教育、医疗防疫等,各级政府都要把这些事一一做好。党和政府始终同大家风雨同舟、携手同行”。

“风雨同舟、携手同行”,朴实的承诺,重千钧。

(人民日报记者 杜尚泽)

[责任编辑: 周宇航]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