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长江文明论坛|郭伟民:长江中游为中华文明奠定物质和精神基础
在9月12日举行的2023长江文明论坛上,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湖南省考古学会理事长就《考古中国视野下的长江中游文明化进程》主题作演讲。
“长江中游拥有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郭伟民认为,从区域的视角探索长江中游地区社会复杂化进程的路径与模式,全面评估长江中游地区文明进程对中华文明发展的贡献非常必要。
论坛上,他介绍了他所参与的“考古中国·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新石器)”项目,该项目聚焦长江中游地区,从新石器时代油子岭文化时期的两湖文化趋同,到屈家岭——石家河文化鼎盛阶段文明曙光出现,再到长江中游本土史前文明衰落,整体参与华夏化进程这一重大历史过程。
研究期间,项目组前往了湖南七星墩遗址、孙家岗遗址,湖北石家河遗址、城河遗址,河南黄山遗址,江西老虎墩遗址等,开展考古发掘;前往石家河——屈家岭周边区域,澧阳平原鸡叫城周边区域进行考古调查。
通过考察不同地区文明进程特征的共同点,对比不同地区文化特征的差异,研究团队发现,长江中游地区社会复杂化进程的路径与模式是,长江中游史前文化发展虽有起伏和重组,但本土传统文化融合外来文化连续发展的谱系和序列清楚;聚落遗址往往持续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呈现超稳定连续发展状态;以血缘家族为生产和社会组织单位是该地区文明化进程的基本模式;稻作农业是支撑文明化进程的基础。
最终,研究得出,长江中游史前文明是从稻田里长出来的文明,长江中游诞生了中国最早的城,拉开了中国史前文明快速发展的序幕,为中华文明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另外,长江中游高庙文化及其此后的精神文化,为早期中国宇宙观和哲学思想的重要源头,奠定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基础。
“由此可见,长江中游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进程中有着重要地位,作出了积极贡献。”郭伟民表示,该项目的实施,对深化中华文明研究,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实证中华文明延绵不断、多元体、兼收并蓄的发展脉络具有重大意义。
华龙网记者 吴礼霜 梁浩楠 董进 田韵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