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食”事 村里开了家老人食堂
城里的老人食堂,如今也开到了农村。今年9月初,重庆市丰都县栗子乡建龙村老年幸福食堂开始对外服务,目的就是“让老人有一口热饭吃”。

办好“食”事 村里开了家老人食堂

来源:华龙网2023-09-14
重庆市丰都县栗子乡建龙村开设了老人幸福食堂。受访者供图
重庆市丰都县栗子乡建龙村开设了老人幸福食堂。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讯(记者 赵紫东)城里的老人食堂,如今也开到了农村。今年9月初,重庆市丰都县栗子乡建龙村老年幸福食堂开始对外服务,目的就是“让老人有一口热饭吃”。

75岁的甘婆婆是当地的独居老人,她是村里老年幸福食堂的常客。不愿去城里和子女同住,面对子女三番五次的邀请,甘婆婆就是认定了故土的好山好水好空气。老人年事已高,生活基本尚能自理,但她的一日三餐如何吃好,却是子女头痛的问题。

重庆市人大办公厅帮扶集团驻建龙村第一书记胡佳曾经对村里101位70岁的空巢老人做过调研。她发现,村里的老人们在吃饭方面十分“随意”,普遍是靠一把面条“对付”。

“做饭站久了腿疼。做多了浪费,做少了又要餐餐做。”甘婆婆说,吃饭“对付”不是吃不起,主要还是麻烦。为了图省事,她很少煮米饭,常常是下一锅面条吃三顿。

怕麻烦也让老人们的营养很难得到保障。胡佳发现,老人们由于牙齿、胃口等原因,吃肉较少,日常伙食以青菜为主,无法达到均衡的膳食营养。

75岁的甘婆婆是一位独居老人,她是村里老年幸福食堂的常客。华龙网记者 石涛 摄
75岁的甘婆婆是一位独居老人,她是村里老年幸福食堂的常客。华龙网记者 石涛 摄

在胡佳发愁之际,由重庆市人大办公厅帮扶集团驻乡工作队指导栗子乡党委出台了乡人大“助栗振兴”活动实施方案,丰都县民政局也正好开展了老年幸福食堂建设工作。借着这两股政策便利,建龙村创办起了老年幸福食堂。

建龙村的老年幸福食堂设在村委会,就餐实行预约制,老人和村干部、驻村干部一同用餐。“村里的干部们每个月交900元伙食费,老人家则按照5元/餐的优惠标准缴纳。”胡佳说,针对老人们低盐低糖少辣、口感软烂的口味偏好,食堂及时调整菜谱,每顿按照两荤两素一汤的标准供餐。

区别城市社区,村里的老人生活习惯不同,居住也相对分散。如何改变老人生活习惯,让他们愿意来吃,这是办食堂的最大难点。

胡佳破题的诀窍在于利用好“两心”,即老人的节俭心和子女的孝心。她发动空巢老人子女为老人办理饭卡,一次性充值200到300元不等。办理好后,胡佳又和老人子女联合做工作,给老人算做饭账:“烧煤烧气,加上米饭、菜钱,怎么都超过5元钱,去食堂吃便宜划算。”

就是在这“双管齐下”之下,老人们吃饭积极性明显高了很多。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已经办出18张饭卡,就餐达到43人次。

对于一些居住相对偏远的老人或者失能老人,胡佳还准备利用村里的公益岗位,开展送饭上门服务,打通“最后一公里。”

老人们常常来吃饭,让村委会热闹了许多。村干部和驻村干部们,顺势将老人食堂打造成乡村治理的新工具。

胡佳介绍,她们利用和老人们共同进餐的半个多小时,一起拉家常。东家长西家短的事,不管多么鸡毛蒜皮,都可以在饭桌上聊。真实的社情民意也就在你一言我一语之间流露出来。

建龙村的孙爷爷在老人食堂吃饭的时候,提了一嘴自家门前道路淤泥堆积影响出行。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胡佳立马借助乡人大“助栗振兴”活动,找来人大代表、共产党员、志愿者、群众前往清淤。

“我们的老人食堂处于刚起步阶段,需要探索的地方还是很多。”栗子乡党委书记高亮坦言,如何维持食堂长久运营非常关键。目前食堂经营压力并不大,但随着用餐人数增长,亏损扩大后,恐难以为继。“虽然有政策支持,但只依靠补贴很难走长远。”

高亮说,目前已经有一些好的苗头出现。“有些老人常带自家种的蔬菜过来,捐给食堂。还有一些乡贤,也表达出捐资助餐的意愿。”

丰都县当地也针对养老食堂的运营,提出“村居筹一点、老人出一点、爱心捐一点、市场赢一点”的模式,全力助推老年幸福食堂建成投运。

“办好农村老人食堂是一道必答题,我们将发挥各方力量,努力交出高分答卷。”高亮说。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办好“食”事 村里开了家老人食堂

2023-09-14 06:00:00 来源:
重庆市丰都县栗子乡建龙村开设了老人幸福食堂。受访者供图
重庆市丰都县栗子乡建龙村开设了老人幸福食堂。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讯(记者 赵紫东)城里的老人食堂,如今也开到了农村。今年9月初,重庆市丰都县栗子乡建龙村老年幸福食堂开始对外服务,目的就是“让老人有一口热饭吃”。

75岁的甘婆婆是当地的独居老人,她是村里老年幸福食堂的常客。不愿去城里和子女同住,面对子女三番五次的邀请,甘婆婆就是认定了故土的好山好水好空气。老人年事已高,生活基本尚能自理,但她的一日三餐如何吃好,却是子女头痛的问题。

重庆市人大办公厅帮扶集团驻建龙村第一书记胡佳曾经对村里101位70岁的空巢老人做过调研。她发现,村里的老人们在吃饭方面十分“随意”,普遍是靠一把面条“对付”。

“做饭站久了腿疼。做多了浪费,做少了又要餐餐做。”甘婆婆说,吃饭“对付”不是吃不起,主要还是麻烦。为了图省事,她很少煮米饭,常常是下一锅面条吃三顿。

怕麻烦也让老人们的营养很难得到保障。胡佳发现,老人们由于牙齿、胃口等原因,吃肉较少,日常伙食以青菜为主,无法达到均衡的膳食营养。

75岁的甘婆婆是一位独居老人,她是村里老年幸福食堂的常客。华龙网记者 石涛 摄
75岁的甘婆婆是一位独居老人,她是村里老年幸福食堂的常客。华龙网记者 石涛 摄

在胡佳发愁之际,由重庆市人大办公厅帮扶集团驻乡工作队指导栗子乡党委出台了乡人大“助栗振兴”活动实施方案,丰都县民政局也正好开展了老年幸福食堂建设工作。借着这两股政策便利,建龙村创办起了老年幸福食堂。

建龙村的老年幸福食堂设在村委会,就餐实行预约制,老人和村干部、驻村干部一同用餐。“村里的干部们每个月交900元伙食费,老人家则按照5元/餐的优惠标准缴纳。”胡佳说,针对老人们低盐低糖少辣、口感软烂的口味偏好,食堂及时调整菜谱,每顿按照两荤两素一汤的标准供餐。

区别城市社区,村里的老人生活习惯不同,居住也相对分散。如何改变老人生活习惯,让他们愿意来吃,这是办食堂的最大难点。

胡佳破题的诀窍在于利用好“两心”,即老人的节俭心和子女的孝心。她发动空巢老人子女为老人办理饭卡,一次性充值200到300元不等。办理好后,胡佳又和老人子女联合做工作,给老人算做饭账:“烧煤烧气,加上米饭、菜钱,怎么都超过5元钱,去食堂吃便宜划算。”

就是在这“双管齐下”之下,老人们吃饭积极性明显高了很多。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已经办出18张饭卡,就餐达到43人次。

对于一些居住相对偏远的老人或者失能老人,胡佳还准备利用村里的公益岗位,开展送饭上门服务,打通“最后一公里。”

老人们常常来吃饭,让村委会热闹了许多。村干部和驻村干部们,顺势将老人食堂打造成乡村治理的新工具。

胡佳介绍,她们利用和老人们共同进餐的半个多小时,一起拉家常。东家长西家短的事,不管多么鸡毛蒜皮,都可以在饭桌上聊。真实的社情民意也就在你一言我一语之间流露出来。

建龙村的孙爷爷在老人食堂吃饭的时候,提了一嘴自家门前道路淤泥堆积影响出行。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胡佳立马借助乡人大“助栗振兴”活动,找来人大代表、共产党员、志愿者、群众前往清淤。

“我们的老人食堂处于刚起步阶段,需要探索的地方还是很多。”栗子乡党委书记高亮坦言,如何维持食堂长久运营非常关键。目前食堂经营压力并不大,但随着用餐人数增长,亏损扩大后,恐难以为继。“虽然有政策支持,但只依靠补贴很难走长远。”

高亮说,目前已经有一些好的苗头出现。“有些老人常带自家种的蔬菜过来,捐给食堂。还有一些乡贤,也表达出捐资助餐的意愿。”

丰都县当地也针对养老食堂的运营,提出“村居筹一点、老人出一点、爱心捐一点、市场赢一点”的模式,全力助推老年幸福食堂建成投运。

“办好农村老人食堂是一道必答题,我们将发挥各方力量,努力交出高分答卷。”高亮说。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伊永军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