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乡村振兴 | 城口县明通镇:抱团发展同受益 村民增收有“蜜方”
明通镇龙泉村将进一步从产品包装、品牌打造、销路拓展、技术强化、产品宣传等方面下功夫,着力打造一个属于龙泉、属于明通人民自己的本土好蜜品牌。

对话乡村振兴 | 城口县明通镇:抱团发展同受益 村民增收有“蜜方”

来源:华龙网2023-09-15

“小蜜蜂、嗡嗡嗡,飞到西、飞到东,不怕雨、不怕风,一时一刻不放松……”一首耳熟能详的儿歌诉说着小蜜蜂的勤劳与勇敢。时下,蜂农们等到了一年中“甜蜜”的收获时刻,重庆市城口县明通镇龙泉村3社豌豆坪养蜂基地里,排排蜂箱在茂林下、崖壁间整齐摆放、错落有致,成群结队的蜜蜂围绕蜂箱飞舞盘旋、蜂鸣阵阵。

蜂农王得兵全副武装为蜂桶挂牌。 柯燕 摄
蜂农王得兵全副武装为蜂桶挂牌。 柯燕 摄

天刚蒙蒙亮,蜂农王得兵便早早起床,为上午的取蜜工作做准备,面罩、刮刀、割蜜铲、瓷盆、滤丝网、香炉、艾草等用品一件不落,尽数洗净备好。今年这20群收成情况如何?王得兵此刻心里没底儿,由于年头、年中气候不甚理想,多阴雨、少晴日,诸多花草花期受影响,蜜源较往年而言相对减少,蜂群采蜜活动受限。村里十分关注,从招蜂开始,驻村工作队和村五职干部就陆续来过好几回,这不,此刻他们早已在堂屋等候,准备验收蜂蜜质量。

蜂农取蜜前用艾叶将蜜蜂熏散开。邓亚君 摄
蜂农取蜜前用艾叶将蜜蜂熏散开。邓亚君 摄

蜜蜂喜静,蜂巢喜阴,怕强光、畏高温、惧寒冷,春兴夏衰、秋旺冬落,受外界环境影响极大。“今年我调整了蜂群地,将蜂场建在深山里、石缝中,平时少打扰、少干预,无须投入过多精力,让他们自然生长、自由酿蜜,这样蜂群才更健康,品质、产量才更高,是真真正正的纯天然土蜂蜜……”在做完简单介绍后,王得兵穿上防蜂衣,点燃艾叶,缓缓移向蜂桶,轻轻驱赶蜜蜂,只见蜂拥而出的小家伙们探头探脑,忙不迭扑腾扑腾震动着轻盈的翅膀,你追我赶,浩浩荡荡向天空飞去。而后,开蜂箱、取蜂脾、割蜂蜡、摇蜂蜜行动正式开始,一应流程忙碌而有序。“七斤,这桶将近七斤!”大伙儿将蜂蜜一边过秤一边欢呼,总的来看每桶取蜜量比预计的要多得多,品质也好得多,今年又能增加15000元左右收入了,蜂农王得兵眉宇瞬间舒展,喜笑颜开。

蜂农正在取蜜。邓亚君 摄
蜂农正在取蜜。邓亚君 摄

于他而言,一切恍如隔世,父母均为残疾人,爷爷双目失明,瘫痪在床,外婆年事已高,行动不便,沉重的家庭负担压在了当时年仅13岁的他身上。为方便照顾老人,他放弃了在大城市打拼赚钱的机会,留守家中照顾亲人。在各项政策支持下,他借助金字山旅游资源优势,兴办起了农家乐,并开始养殖中蜂,家庭收入渐渐稳步提升。

据他回忆,以往多雨年份,蜂蜜产量常常不足5斤/桶,那时候单打独斗,在蜂桶放置、分蜂、换脾等方面仅凭自身养殖经验,蜂农间鲜有交流,缺乏科学指导,容易滋生黏虫,甚至会引起蜜蜂大量死亡。“现在好了,自从加入合作社,蜂农们每天在群里讨论养殖技巧,社里也经常分享科学养殖方法,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蜜蜂习性、规划蜂群摆放、科学增减巢脾、做好保温防暑等工作。”王得兵取完蜂蜜后,一边有条不紊盖上盒盖和防雨板,用刷子将地上的泥土打扫干净,将准备好的香草及杂草灰和水制成黏土,填补在盒盖和蜂箱之间,一边念叨着加入合作社的好处。

明通镇龙泉村“秘恋龙泉”蜂蜜。邓亚君 摄
明通镇龙泉村“秘恋龙泉”蜂蜜。邓亚君 摄

据了解,明通镇龙泉村背靠金字山,位临前河畔,山间阳光充足,林中树木繁茂,背有高山为屏,上有天然遮荫,夏日通南风,冬季阻冬风,空气清新,土质肥沃,水源良好,四季山花次第开,天然造就好蜜源,滋养了一辈辈养蜂人。如何将自然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该村一直思考的方向,2022年,驻村工作队和村两支委在走访中发现,全村共10来户养蜂人,均是散养,不成规模,在养殖过程遇到蜜蜂逃跑、遭遇虫害等问题时经常抓耳挠腮,束手无策。

明通镇云缝里(中蜂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土蜂蜜。邓亚君 摄
明通镇云缝里(中蜂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土蜂蜜。邓亚君 摄

经多方探讨,村里决定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将分散的蜂农组织起来,实行集中管理、统一规范操作,形成抱团发展,引导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科学化发展,增强市场风险抵御能力,让蜂农们都能“甜蜜”致富。为此,他们积极向上申报项目,申请产业扶持,动员群众养蜂,同年2月17日,云缝里(中蜂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干群共同见证下正式成立,这让该村整个中蜂产业发展有了新盼头,无名氏蜂箱有了统一美名——“MI恋龙泉”。

为鼓励扶持更多农户养殖中蜂,尤其是有劳动能力和意愿的脱贫户、监测户参与,激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养殖户以100元/群入股中蜂养殖合作社,合作社按照600元/群给予蜂农支持发展资金。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全程参与验收,统一蜜质标准,严格规避掺假行为和次劣产品,经验收合格后,由合作社据实拨付。“验收合格的中蜂,纳入合作社统一挂牌、统一管理,统一购险,风险共担、收益共享,即便蜂群死亡,也可得到500元/箱赔付,大大降低经济损失。”“合作社按照比例抽取公积金、公益金,用于成员技术培训和扩大再生产。经过一年多的发展,蜂群已由成立之初的100群增长到200群,今年预计取蜜1500斤左右,价格在100-120元/斤不等,将带动蜂农增收约16万元。”蜂农的整体养殖技术有了大幅提升,队伍也在不断壮大,理事长徐江对未来合作社发展信心满满。

明通镇龙泉村“秘恋龙泉”蜂蜜。邓亚君 摄2
明通镇龙泉村“秘恋龙泉”蜂蜜。邓亚君 摄

城口县纪委监委派驻龙泉村第一书记柯燕表示,接下来,该村将进一步从产品包装、品牌打造、销路拓展、技术强化、产品宣传等方面下功夫,着力打造一个属于龙泉、属于明通人民自己的本土好蜜品牌,以规模效应促进群众增收致富,进而助力产业提档升级,助推乡村振兴。

文/郭凡 邹登红 王媛媛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对话乡村振兴 | 城口县明通镇:抱团发展同受益 村民增收有“蜜方”

2023-09-15 16:26:56 来源:

“小蜜蜂、嗡嗡嗡,飞到西、飞到东,不怕雨、不怕风,一时一刻不放松……”一首耳熟能详的儿歌诉说着小蜜蜂的勤劳与勇敢。时下,蜂农们等到了一年中“甜蜜”的收获时刻,重庆市城口县明通镇龙泉村3社豌豆坪养蜂基地里,排排蜂箱在茂林下、崖壁间整齐摆放、错落有致,成群结队的蜜蜂围绕蜂箱飞舞盘旋、蜂鸣阵阵。

蜂农王得兵全副武装为蜂桶挂牌。 柯燕 摄
蜂农王得兵全副武装为蜂桶挂牌。 柯燕 摄

天刚蒙蒙亮,蜂农王得兵便早早起床,为上午的取蜜工作做准备,面罩、刮刀、割蜜铲、瓷盆、滤丝网、香炉、艾草等用品一件不落,尽数洗净备好。今年这20群收成情况如何?王得兵此刻心里没底儿,由于年头、年中气候不甚理想,多阴雨、少晴日,诸多花草花期受影响,蜜源较往年而言相对减少,蜂群采蜜活动受限。村里十分关注,从招蜂开始,驻村工作队和村五职干部就陆续来过好几回,这不,此刻他们早已在堂屋等候,准备验收蜂蜜质量。

蜂农取蜜前用艾叶将蜜蜂熏散开。邓亚君 摄
蜂农取蜜前用艾叶将蜜蜂熏散开。邓亚君 摄

蜜蜂喜静,蜂巢喜阴,怕强光、畏高温、惧寒冷,春兴夏衰、秋旺冬落,受外界环境影响极大。“今年我调整了蜂群地,将蜂场建在深山里、石缝中,平时少打扰、少干预,无须投入过多精力,让他们自然生长、自由酿蜜,这样蜂群才更健康,品质、产量才更高,是真真正正的纯天然土蜂蜜……”在做完简单介绍后,王得兵穿上防蜂衣,点燃艾叶,缓缓移向蜂桶,轻轻驱赶蜜蜂,只见蜂拥而出的小家伙们探头探脑,忙不迭扑腾扑腾震动着轻盈的翅膀,你追我赶,浩浩荡荡向天空飞去。而后,开蜂箱、取蜂脾、割蜂蜡、摇蜂蜜行动正式开始,一应流程忙碌而有序。“七斤,这桶将近七斤!”大伙儿将蜂蜜一边过秤一边欢呼,总的来看每桶取蜜量比预计的要多得多,品质也好得多,今年又能增加15000元左右收入了,蜂农王得兵眉宇瞬间舒展,喜笑颜开。

蜂农正在取蜜。邓亚君 摄
蜂农正在取蜜。邓亚君 摄

于他而言,一切恍如隔世,父母均为残疾人,爷爷双目失明,瘫痪在床,外婆年事已高,行动不便,沉重的家庭负担压在了当时年仅13岁的他身上。为方便照顾老人,他放弃了在大城市打拼赚钱的机会,留守家中照顾亲人。在各项政策支持下,他借助金字山旅游资源优势,兴办起了农家乐,并开始养殖中蜂,家庭收入渐渐稳步提升。

据他回忆,以往多雨年份,蜂蜜产量常常不足5斤/桶,那时候单打独斗,在蜂桶放置、分蜂、换脾等方面仅凭自身养殖经验,蜂农间鲜有交流,缺乏科学指导,容易滋生黏虫,甚至会引起蜜蜂大量死亡。“现在好了,自从加入合作社,蜂农们每天在群里讨论养殖技巧,社里也经常分享科学养殖方法,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蜜蜂习性、规划蜂群摆放、科学增减巢脾、做好保温防暑等工作。”王得兵取完蜂蜜后,一边有条不紊盖上盒盖和防雨板,用刷子将地上的泥土打扫干净,将准备好的香草及杂草灰和水制成黏土,填补在盒盖和蜂箱之间,一边念叨着加入合作社的好处。

明通镇龙泉村“秘恋龙泉”蜂蜜。邓亚君 摄
明通镇龙泉村“秘恋龙泉”蜂蜜。邓亚君 摄

据了解,明通镇龙泉村背靠金字山,位临前河畔,山间阳光充足,林中树木繁茂,背有高山为屏,上有天然遮荫,夏日通南风,冬季阻冬风,空气清新,土质肥沃,水源良好,四季山花次第开,天然造就好蜜源,滋养了一辈辈养蜂人。如何将自然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该村一直思考的方向,2022年,驻村工作队和村两支委在走访中发现,全村共10来户养蜂人,均是散养,不成规模,在养殖过程遇到蜜蜂逃跑、遭遇虫害等问题时经常抓耳挠腮,束手无策。

明通镇云缝里(中蜂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土蜂蜜。邓亚君 摄
明通镇云缝里(中蜂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土蜂蜜。邓亚君 摄

经多方探讨,村里决定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将分散的蜂农组织起来,实行集中管理、统一规范操作,形成抱团发展,引导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科学化发展,增强市场风险抵御能力,让蜂农们都能“甜蜜”致富。为此,他们积极向上申报项目,申请产业扶持,动员群众养蜂,同年2月17日,云缝里(中蜂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干群共同见证下正式成立,这让该村整个中蜂产业发展有了新盼头,无名氏蜂箱有了统一美名——“MI恋龙泉”。

为鼓励扶持更多农户养殖中蜂,尤其是有劳动能力和意愿的脱贫户、监测户参与,激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养殖户以100元/群入股中蜂养殖合作社,合作社按照600元/群给予蜂农支持发展资金。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全程参与验收,统一蜜质标准,严格规避掺假行为和次劣产品,经验收合格后,由合作社据实拨付。“验收合格的中蜂,纳入合作社统一挂牌、统一管理,统一购险,风险共担、收益共享,即便蜂群死亡,也可得到500元/箱赔付,大大降低经济损失。”“合作社按照比例抽取公积金、公益金,用于成员技术培训和扩大再生产。经过一年多的发展,蜂群已由成立之初的100群增长到200群,今年预计取蜜1500斤左右,价格在100-120元/斤不等,将带动蜂农增收约16万元。”蜂农的整体养殖技术有了大幅提升,队伍也在不断壮大,理事长徐江对未来合作社发展信心满满。

明通镇龙泉村“秘恋龙泉”蜂蜜。邓亚君 摄2
明通镇龙泉村“秘恋龙泉”蜂蜜。邓亚君 摄

城口县纪委监委派驻龙泉村第一书记柯燕表示,接下来,该村将进一步从产品包装、品牌打造、销路拓展、技术强化、产品宣传等方面下功夫,着力打造一个属于龙泉、属于明通人民自己的本土好蜜品牌,以规模效应促进群众增收致富,进而助力产业提档升级,助推乡村振兴。

文/郭凡 邹登红 王媛媛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徐云卿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