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遇”母城时光 尽享家门口的“文化圈”

“巷遇”母城时光 尽享家门口的“文化圈”

来源:华龙网2023-09-21

华龙网讯(记者 舒婷 陈美西)钻进街巷,爬上梯坎,沿着妈妈的呼唤,回到儿时的小家——这是山城重庆,许多人的童年记忆。在渝中,狭窄而曲折的小巷是城市的肌理,连通着一个又一个活力四射的国际化商圈和充满回忆的老旧街区。

这些街巷,不仅是人们生活和情感的寄托,也是城市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色和魅力。住在巷子里的居民,如何在局促有限的地理空间内,享受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渝中区有自己的答案,深入挖掘母城历史文化底蕴,因地制宜打造出一条条文化巷、风景巷,探索建设城市更新中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体系……

文化浸入

一街一风貌

首先钻进通远门城墙上的鼓楼巷,一条久远又幽深静谧的街巷。

鼓楼巷。华龙网记者 陈美西 摄
鼓楼巷。华龙网记者 陈美西 摄

青砖、灰瓦,石磨、自行车、黄包车……沿着青石铺就的小巷,两旁的青石砖墙上通过立体浮雕和文字把重庆历史和居民生活记忆铺展开来。

“这条大约500米长的道路,我们规划了30余处文化微景观。”项目设计主创刘思进边走边介绍,他们考虑在城市更新中不仅要留住历史记忆,还要留下本地记忆。

走到巷子的分岔路口,步入最深处的居民区,除了随处可见的“鼓”元素,这里还有重庆老自来水厂旧址、打枪坝旧址。

打枪坝曾是清朝军队的射击演练场,在更新中,便在此处规划了“打枪坝上的风云”展示区域。

“在打枪坝旧址,我们把‘战鼓传讯’‘经理四蜀’‘城墙高筑’等文化故事、城市地图、名人事迹等用铝板腐蚀画和文化浮雕的形式于围墙上展现,打造古城防御体系文化景观长廊。”七星岗街道相关负责人说,曾经脏乱、杂乱的社区,几经更新打造,不仅环境变好了,历史也“沉淀”下来了。

行走其间,可以看到居民闲坐石凳、廊庭下棋、聊天,可以瞧见游客静悄悄触摸历史痕迹。

而走进紧邻的领事巷,与其名字一样,这里的风格带点西方味道。领事巷的名称源于重庆开埠,与英、德、美等国在此建立领事馆有关。

1896年3月,法国设领事馆于巷内;12月,美国设领事馆于紧邻的五福宫……街道便围绕“领事巷里的风月”,把文化植入内院围墙、堡坎等空间,讲述洋人们笔下、相机里的山城旧貌。

穿过领事巷9号的门牌坊,背后还有鲜为人知的“风景”。

崖壁上,露出七八根硕大的黄桷古树根系,盘根错节,自成一景。

“以前这里是断头路,有一堵围墙,潮湿阴暗,杂草丛生,我们把围墙拆除再改造,就呈现了这样的一番风景。”在街道和设计团队的思考下,依托这几株七八十年的黄桷古树,黄桷树文化渗透开来。

隐藏在背街小巷的黄桷树。华龙网记者 陈美西 摄
隐藏在背街小巷的黄桷树。华龙网记者 陈美西 摄

裸露在外墙的杂乱线网,被“隐形”到黄桷树根造型的管道里;悬空的台阶两旁被设计成黄桷树杆模样的步道栏杆……在城市更新中,用黄桷树文化讲述山城人民坚韧不拔的奋斗故事。

在中山四路求精中学旁的求新巷,打造的党建文化长廊把上清寺地区红色文化、抗战文化、统战文化、廉洁文化呈现出来;百年山城巷,串联着法国仁爱堂旧址、厚庐等历史遗迹,氤氲在时光里的一柱一石、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花一叶,共同点缀大家眼里的“天上街市”……在城市更新中,渝中区的街巷,浸润文化,记录故事,诉说变化。

求新巷。上清寺街道供图 华龙网发
求新巷。上清寺街道供图 华龙网发

空间嵌入

一街一天地

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提出,推动将社区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市更新计划,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结合老旧小区、老旧厂区、城中村等改造,创新打造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和人文品质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在渝中区的城市更新中,当这些街巷被浸润文化与历史的同时,各街道社区也开辟了这样的一处空间,让居民可以在家门口看书、看展、看演出,休闲、娱乐、聊聊天,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抗建堂。渝中文化旅游委供图 华龙网发
抗建堂。渝中文化旅游委供图 华龙网发

隐藏在天宫府8号的郭沫若旧居,几经修缮,摇身一变成为陈列馆,用展览静待光临;位于观音岩的抗建堂,作为抗战时期重庆的重要剧场之一,修缮再利用,如今不仅是博物馆,也是演出剧场,今年还获评“全国最美公共文化空间”;位于曾家岩社区的曾家岩19号,修旧如旧,文物活化利用为曾家岩书院,已成为人文渝中会客厅,也曾获评“全国最美公共文化空间”“百佳公共文化空间”。

“渝中区作为老城区、建成区、中心城区,在城市发展中面临许多制约,所以我们更多的是修缮、再利用。”渝中区文化旅游委相关负责人坦言,面对有限的空间,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打造中,渝中区重点围绕活化利用历史文化遗址,拓展公共文化功能,一个个承载历史人文记忆的空间成了居民“家门口”的一方天地。

人和书院。渝中区文化旅游委供图 华龙网发
人和书院。渝中区文化旅游委供图 华龙网发

而除了活化利用,通过优化社区服务供给,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各个社区也把空间“再升级”“再拓展”。

曾家岩临崖步道,在串起历史与山脊的同时,也成了集登山、休闲、健身、观景于一体的“空间”,市民悠赏嘉陵江畔风光;人和街社区打造耕读院落,闲置房屋变身人和书院,居民在这里阅读休闲、下棋喝茶,读书分享会、文化沙龙在这里相继开展;石板坡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临靠长江,鸟瞰珊瑚坝美景的图书角,成了居民宠爱之地;位于美专校社区的“美书美家”基层文化空间,600平方米的“悦”读空间是辖区居民儿童、附近都市白领的学习、休闲之地……在近两年“人文渝中”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典型评选推广活动中,这些升级改造的示范案例、基层文化空间脱颖而出。

“美书美家”基层文化空间。渝中区文化旅游委供图 华龙网发
“美书美家”基层文化空间。渝中区文化旅游委供图 华龙网发

不止于此,依托渝中区图书馆和文化馆,下沉在街道打造的朝天门文化中心、化龙桥文化中心、大坪文化中心等6个文化中心,用多样化的设施,满足基层文化队伍排练需要,满足居民学习、健身、阅读、观影的需要。

或是步道,或是书院,或是文化服务中心,走进渝中区各个社区,总能寻得一方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天地。

活动涌入

一街一特色

对于居民而言,公共文化服务的享受,不仅是“家门口”的一方天地,还有“家门口”那些不断档,持续“上新”的文化活动。

这个夏夜,在重庆天地滨江广场,“SUPER YES天地YE市”让美食与音乐艺术表演相逢,成了三五好友坐下来逛街,品美食,听音乐的人气打卡地,构建的“小而美的文化社交”在丰富百姓生活的同时,也拉动了消费。

“SUPER YES天地YE市”。主办方供图 华龙网发
“SUPER YES天地YE市”。主办方供图 华龙网发

“我们每月都会组织居民开展院坝电影、打太极拳等活动,丰富居民生活。”在通远门城墙上,除了每周六下午如约而至的“好座重庆城·城墙故事会”外,工作人员也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街道还会组织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同时还积极发展群众文化队伍,辖区内的方圆艺术团、阿依合唱团常年活跃在全区各大活动中。

化龙桥街道的“爱红岩”、大坪街道“七牌坊故事我来讲”、石油路街道的“书香石油路……”可以看到,在渝中区各个街道,结合辖区文化实际,已经“私人定制”了一批属于自己的特色文化活动。

渝中区文化旅游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渝中区积极倡导“一景一人文”“一街一品牌”“一居一特色”,培育打造一批独具母城特色的群文品牌。除了街道的特色活动外,还有被大家熟知的“解放碑CBD周末音乐会”“三峡大讲坛·渝中讲台”“母城文化沙龙”“行走的思政课”等品牌活动,同时还依托渝中区文化馆定期组织送戏剧、送电影、送展览、送讲座、送培训等文化惠民活动,丰富百姓生活。

解放碑CBD周末音乐会。渝中区文化旅游委供图 华龙网发
解放碑CBD周末音乐会。渝中区文化旅游委供图 华龙网发

以文化润民心,以空间顺民意,以活动惠民生。作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渝中区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一街一风貌,一街一天地,一街一特色,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读读书、听听音乐、看看演出,畅享高质量、有特色、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巷遇”母城时光 尽享家门口的“文化圈”

2023-09-21 16:23:50 来源:

华龙网讯(记者 舒婷 陈美西)钻进街巷,爬上梯坎,沿着妈妈的呼唤,回到儿时的小家——这是山城重庆,许多人的童年记忆。在渝中,狭窄而曲折的小巷是城市的肌理,连通着一个又一个活力四射的国际化商圈和充满回忆的老旧街区。

这些街巷,不仅是人们生活和情感的寄托,也是城市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色和魅力。住在巷子里的居民,如何在局促有限的地理空间内,享受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渝中区有自己的答案,深入挖掘母城历史文化底蕴,因地制宜打造出一条条文化巷、风景巷,探索建设城市更新中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体系……

文化浸入

一街一风貌

首先钻进通远门城墙上的鼓楼巷,一条久远又幽深静谧的街巷。

鼓楼巷。华龙网记者 陈美西 摄
鼓楼巷。华龙网记者 陈美西 摄

青砖、灰瓦,石磨、自行车、黄包车……沿着青石铺就的小巷,两旁的青石砖墙上通过立体浮雕和文字把重庆历史和居民生活记忆铺展开来。

“这条大约500米长的道路,我们规划了30余处文化微景观。”项目设计主创刘思进边走边介绍,他们考虑在城市更新中不仅要留住历史记忆,还要留下本地记忆。

走到巷子的分岔路口,步入最深处的居民区,除了随处可见的“鼓”元素,这里还有重庆老自来水厂旧址、打枪坝旧址。

打枪坝曾是清朝军队的射击演练场,在更新中,便在此处规划了“打枪坝上的风云”展示区域。

“在打枪坝旧址,我们把‘战鼓传讯’‘经理四蜀’‘城墙高筑’等文化故事、城市地图、名人事迹等用铝板腐蚀画和文化浮雕的形式于围墙上展现,打造古城防御体系文化景观长廊。”七星岗街道相关负责人说,曾经脏乱、杂乱的社区,几经更新打造,不仅环境变好了,历史也“沉淀”下来了。

行走其间,可以看到居民闲坐石凳、廊庭下棋、聊天,可以瞧见游客静悄悄触摸历史痕迹。

而走进紧邻的领事巷,与其名字一样,这里的风格带点西方味道。领事巷的名称源于重庆开埠,与英、德、美等国在此建立领事馆有关。

1896年3月,法国设领事馆于巷内;12月,美国设领事馆于紧邻的五福宫……街道便围绕“领事巷里的风月”,把文化植入内院围墙、堡坎等空间,讲述洋人们笔下、相机里的山城旧貌。

穿过领事巷9号的门牌坊,背后还有鲜为人知的“风景”。

崖壁上,露出七八根硕大的黄桷古树根系,盘根错节,自成一景。

“以前这里是断头路,有一堵围墙,潮湿阴暗,杂草丛生,我们把围墙拆除再改造,就呈现了这样的一番风景。”在街道和设计团队的思考下,依托这几株七八十年的黄桷古树,黄桷树文化渗透开来。

隐藏在背街小巷的黄桷树。华龙网记者 陈美西 摄
隐藏在背街小巷的黄桷树。华龙网记者 陈美西 摄

裸露在外墙的杂乱线网,被“隐形”到黄桷树根造型的管道里;悬空的台阶两旁被设计成黄桷树杆模样的步道栏杆……在城市更新中,用黄桷树文化讲述山城人民坚韧不拔的奋斗故事。

在中山四路求精中学旁的求新巷,打造的党建文化长廊把上清寺地区红色文化、抗战文化、统战文化、廉洁文化呈现出来;百年山城巷,串联着法国仁爱堂旧址、厚庐等历史遗迹,氤氲在时光里的一柱一石、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花一叶,共同点缀大家眼里的“天上街市”……在城市更新中,渝中区的街巷,浸润文化,记录故事,诉说变化。

求新巷。上清寺街道供图 华龙网发
求新巷。上清寺街道供图 华龙网发

空间嵌入

一街一天地

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提出,推动将社区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市更新计划,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结合老旧小区、老旧厂区、城中村等改造,创新打造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和人文品质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在渝中区的城市更新中,当这些街巷被浸润文化与历史的同时,各街道社区也开辟了这样的一处空间,让居民可以在家门口看书、看展、看演出,休闲、娱乐、聊聊天,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抗建堂。渝中文化旅游委供图 华龙网发
抗建堂。渝中文化旅游委供图 华龙网发

隐藏在天宫府8号的郭沫若旧居,几经修缮,摇身一变成为陈列馆,用展览静待光临;位于观音岩的抗建堂,作为抗战时期重庆的重要剧场之一,修缮再利用,如今不仅是博物馆,也是演出剧场,今年还获评“全国最美公共文化空间”;位于曾家岩社区的曾家岩19号,修旧如旧,文物活化利用为曾家岩书院,已成为人文渝中会客厅,也曾获评“全国最美公共文化空间”“百佳公共文化空间”。

“渝中区作为老城区、建成区、中心城区,在城市发展中面临许多制约,所以我们更多的是修缮、再利用。”渝中区文化旅游委相关负责人坦言,面对有限的空间,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打造中,渝中区重点围绕活化利用历史文化遗址,拓展公共文化功能,一个个承载历史人文记忆的空间成了居民“家门口”的一方天地。

人和书院。渝中区文化旅游委供图 华龙网发
人和书院。渝中区文化旅游委供图 华龙网发

而除了活化利用,通过优化社区服务供给,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各个社区也把空间“再升级”“再拓展”。

曾家岩临崖步道,在串起历史与山脊的同时,也成了集登山、休闲、健身、观景于一体的“空间”,市民悠赏嘉陵江畔风光;人和街社区打造耕读院落,闲置房屋变身人和书院,居民在这里阅读休闲、下棋喝茶,读书分享会、文化沙龙在这里相继开展;石板坡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临靠长江,鸟瞰珊瑚坝美景的图书角,成了居民宠爱之地;位于美专校社区的“美书美家”基层文化空间,600平方米的“悦”读空间是辖区居民儿童、附近都市白领的学习、休闲之地……在近两年“人文渝中”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典型评选推广活动中,这些升级改造的示范案例、基层文化空间脱颖而出。

“美书美家”基层文化空间。渝中区文化旅游委供图 华龙网发
“美书美家”基层文化空间。渝中区文化旅游委供图 华龙网发

不止于此,依托渝中区图书馆和文化馆,下沉在街道打造的朝天门文化中心、化龙桥文化中心、大坪文化中心等6个文化中心,用多样化的设施,满足基层文化队伍排练需要,满足居民学习、健身、阅读、观影的需要。

或是步道,或是书院,或是文化服务中心,走进渝中区各个社区,总能寻得一方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天地。

活动涌入

一街一特色

对于居民而言,公共文化服务的享受,不仅是“家门口”的一方天地,还有“家门口”那些不断档,持续“上新”的文化活动。

这个夏夜,在重庆天地滨江广场,“SUPER YES天地YE市”让美食与音乐艺术表演相逢,成了三五好友坐下来逛街,品美食,听音乐的人气打卡地,构建的“小而美的文化社交”在丰富百姓生活的同时,也拉动了消费。

“SUPER YES天地YE市”。主办方供图 华龙网发
“SUPER YES天地YE市”。主办方供图 华龙网发

“我们每月都会组织居民开展院坝电影、打太极拳等活动,丰富居民生活。”在通远门城墙上,除了每周六下午如约而至的“好座重庆城·城墙故事会”外,工作人员也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街道还会组织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同时还积极发展群众文化队伍,辖区内的方圆艺术团、阿依合唱团常年活跃在全区各大活动中。

化龙桥街道的“爱红岩”、大坪街道“七牌坊故事我来讲”、石油路街道的“书香石油路……”可以看到,在渝中区各个街道,结合辖区文化实际,已经“私人定制”了一批属于自己的特色文化活动。

渝中区文化旅游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渝中区积极倡导“一景一人文”“一街一品牌”“一居一特色”,培育打造一批独具母城特色的群文品牌。除了街道的特色活动外,还有被大家熟知的“解放碑CBD周末音乐会”“三峡大讲坛·渝中讲台”“母城文化沙龙”“行走的思政课”等品牌活动,同时还依托渝中区文化馆定期组织送戏剧、送电影、送展览、送讲座、送培训等文化惠民活动,丰富百姓生活。

解放碑CBD周末音乐会。渝中区文化旅游委供图 华龙网发
解放碑CBD周末音乐会。渝中区文化旅游委供图 华龙网发

以文化润民心,以空间顺民意,以活动惠民生。作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渝中区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一街一风貌,一街一天地,一街一特色,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读读书、听听音乐、看看演出,畅享高质量、有特色、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

[责任编辑: 张佳雯]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