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盛会别样风采
杭州第19届亚洲运动会正努力成为亚运史上首届碳中和亚运会。

绿色盛会别样风采

电子烟花绚丽绽放,带给观众别样精彩;绿色甲醇作为燃料的主火炬熊熊燃烧,蕴含着十足科技力量;56个比赛场馆全部使用绿电,传递绿色、可持续办赛理念……杭州第19届亚洲运动会正努力成为亚运史上首届碳中和亚运会。对绿色亚运的诠释从场内延伸至场外,彰显我国科技创新实力,也向全世界展现中国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担当。

绿电助力碳中和

对亚运会这样的大型国际体育赛事来说,要实现碳中和目标并不容易,杭州如何实现绿色目标?

杭州亚组委环境保障部部长、杭州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马利阳表示,亚运会碳中和并不等于不排放二氧化碳,而是通过实施亚运会绿色行动,最大限度减少碳排放量;对一些不能减少的碳排放,通过单位和个人捐赠碳配额、碳信用、碳普惠等方式进行碳抵消,最终实现碳中和。

亚运会碳中和工作综合性、技术性比较强。一个运动员从居住地到比赛场地,他的行程所产生的碳排放,原来都是手工计算。杭州亚运会通过“亚运碳中和—减污降碳协同”数字化管理平台将数字化技术运用到碳排放管理全流程,探索建立了一套科学完整的碳排放管理体系。“我们通过运动员的出行数据,自动核算出其碳排放数据。这些碳排放,要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抵消,从而实现碳中和。”该平台负责人表示。

亚运绿电从何而来?杭州亚组委场馆建设部设施运维处副处长李沈飞介绍,杭州亚运会绿电交易的绿电来源广泛,有来自青海柴达木盆地、甘肃嘉峪关等地的光伏发电,也有来自新疆哈密、巴楚等地的风电,还有来自浙江省内宁波、衢州等地的风电与光伏发电。

走进杭州奥体中心电力保障作战指挥部,杭州亚运会电力运行保障指挥平台的大屏幕上,显示着各运动场馆实时用电情况。这个被称为“智慧大脑”的指挥平台,可实时监控近300个亚运保电场所电力数据。

国网杭州供电公司营销部负责人夏霖告诉记者,要想减排脱碳,获得绿色电能,源头发电侧、电网侧、用电侧,必须环环相扣,国网浙江电力打造的“电能碳一张图”能够精准溯源每一度绿电。从电厂到用户,层层追踪碳排放,为电力碳排的追本溯源、测算分析、决策优化提供有效支撑。

先进科技进场馆

场馆,是办赛的基石。杭州亚运会56个场馆,在建设和运维上运用大量新科技、新材料、新工艺,以科技成果搭建而成的绿色场馆,不仅让运动员和媒体惊叹,更把绿色理念传递给场内外观众。

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大莲花”使用末端降碳的智能绿网技术,安装环境感知设备,实时监测温湿度、光照度、人流密度,动态管理每一个区域的能耗情况。针对不同需求,量身定制不同的能效管理模式,达到精准节能效果。

在杭州富阳水上运动中心场馆顶楼,一座美丽又极具科技感的空中花园静静矗立。花园旁的鹅卵石小径下,一套雨水循环系统悄然运转。雨水资源通过一系列过滤后,被用作场馆中庭、水系及喷泉、灌溉等,每月可为场馆节省35%的用水量,起到为城市环境固碳释氧、隔热保温、减轻雨水径流的作用。

在杭州奥体中心游泳馆,210个导光管通过顶部的采光罩,将室外的自然光漫射至室内。相较于日光灯具有无频闪、环保及节能优势,采光罩使用寿命长达25年,每年可节电约10万千瓦时。

“每一滴水,都要‘过七关’,才能‘游’进亚运会的赛场。”杭州奥体中心游泳馆新闻宣传主任许灵翀介绍,通过一整套完善高效的水循环系统支撑,本届亚运会游泳跳水馆在实现常年不换水的同时,水质完全符合国际赛事标准。每个泳池都设置了一套独立的水处理系统,对池水进行过滤、消毒、分解尿酸处理。

一边观看赛事,一边欣赏自然风光。在绍兴市柯桥区羊山攀岩中心,观众可以拥有这样的独特体验。形似蚕茧的场馆采取半开放式设计,让羊山石城的景色尽收眼底。该场馆原本是一座废弃矿山,经过建设和开发,变身为杭州第19届亚运会攀岩比赛场馆,也成为当地网红地标建筑。

“无废”理念入人心

赛场奋力拼搏,赛外绿色助力。杭州亚运会“绿色”理念既着眼于服务赛事,也考虑了赛后如何造福百姓生活和产业发展,点亮更加美好的绿色未来。

其中,“无废”理念贯穿亚运会的各个环节。据了解,杭州亚运会56个场馆,只有12个新建场馆,其余44个改建或临时建造的竞赛场馆中,均推行装配式建筑与可循环、可再生材料。

为了推动“垃圾源头减量”,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引进垃圾分类智能化系统,对场馆、酒店区域产生的垃圾实时统计分析,并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大大减少垃圾的产生。

在亚运会之外,杭州也正在打造“无废之城”。针对生活垃圾分类复杂、操作难的问题,杭州推出了资源回收利用新模式:为居民提供专用支架和生活垃圾收集袋,除厨余垃圾和厕所垃圾外,其余垃圾均可投放至生活垃圾收集袋中,居民可在线呼叫,回收人员即可上门回收。

另外,二手闲置物品循环利用,废报纸、旧瓶子变装成新饰品,废笔筒、废毛线变身迷你花盆……在杭州大大小小的校园内,变废为宝的活动深受师生欢迎。创建“无废学校”,每个人都加入“爱惜物品、珍惜资源”的队伍中,从源头减少垃圾产生量。

低碳交通体系,也为市民、游客绿色出行提供便利。从老旧小区到交通枢纽,杭州市区的新建公共领域充电桩越来越多。穿梭于城市中的出租车,“油改电”稳步推进。从杭州萧山国际机场起飞的“绿色亚运”主题航班,也用上了生物航空煤油,二氧化碳减排量达70%以上。

除了降低碳排放,碳抵消捐赠也是实现亚运会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一环。在杭州,“绿色亚运”推动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已经深入人心。市民纷纷通过各种方式参与碳抵消,营造人人参与绿色亚运的浓厚氛围。

全力打造首届碳中和亚运会是杭州的创新和承诺。透过亚运会,我们还将看到更多生动有趣的绿色故事。 (经济日报记者 姜天骄)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绿色盛会别样风采

2023-09-24 07:50:37 来源:

电子烟花绚丽绽放,带给观众别样精彩;绿色甲醇作为燃料的主火炬熊熊燃烧,蕴含着十足科技力量;56个比赛场馆全部使用绿电,传递绿色、可持续办赛理念……杭州第19届亚洲运动会正努力成为亚运史上首届碳中和亚运会。对绿色亚运的诠释从场内延伸至场外,彰显我国科技创新实力,也向全世界展现中国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担当。

绿电助力碳中和

对亚运会这样的大型国际体育赛事来说,要实现碳中和目标并不容易,杭州如何实现绿色目标?

杭州亚组委环境保障部部长、杭州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马利阳表示,亚运会碳中和并不等于不排放二氧化碳,而是通过实施亚运会绿色行动,最大限度减少碳排放量;对一些不能减少的碳排放,通过单位和个人捐赠碳配额、碳信用、碳普惠等方式进行碳抵消,最终实现碳中和。

亚运会碳中和工作综合性、技术性比较强。一个运动员从居住地到比赛场地,他的行程所产生的碳排放,原来都是手工计算。杭州亚运会通过“亚运碳中和—减污降碳协同”数字化管理平台将数字化技术运用到碳排放管理全流程,探索建立了一套科学完整的碳排放管理体系。“我们通过运动员的出行数据,自动核算出其碳排放数据。这些碳排放,要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抵消,从而实现碳中和。”该平台负责人表示。

亚运绿电从何而来?杭州亚组委场馆建设部设施运维处副处长李沈飞介绍,杭州亚运会绿电交易的绿电来源广泛,有来自青海柴达木盆地、甘肃嘉峪关等地的光伏发电,也有来自新疆哈密、巴楚等地的风电,还有来自浙江省内宁波、衢州等地的风电与光伏发电。

走进杭州奥体中心电力保障作战指挥部,杭州亚运会电力运行保障指挥平台的大屏幕上,显示着各运动场馆实时用电情况。这个被称为“智慧大脑”的指挥平台,可实时监控近300个亚运保电场所电力数据。

国网杭州供电公司营销部负责人夏霖告诉记者,要想减排脱碳,获得绿色电能,源头发电侧、电网侧、用电侧,必须环环相扣,国网浙江电力打造的“电能碳一张图”能够精准溯源每一度绿电。从电厂到用户,层层追踪碳排放,为电力碳排的追本溯源、测算分析、决策优化提供有效支撑。

先进科技进场馆

场馆,是办赛的基石。杭州亚运会56个场馆,在建设和运维上运用大量新科技、新材料、新工艺,以科技成果搭建而成的绿色场馆,不仅让运动员和媒体惊叹,更把绿色理念传递给场内外观众。

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大莲花”使用末端降碳的智能绿网技术,安装环境感知设备,实时监测温湿度、光照度、人流密度,动态管理每一个区域的能耗情况。针对不同需求,量身定制不同的能效管理模式,达到精准节能效果。

在杭州富阳水上运动中心场馆顶楼,一座美丽又极具科技感的空中花园静静矗立。花园旁的鹅卵石小径下,一套雨水循环系统悄然运转。雨水资源通过一系列过滤后,被用作场馆中庭、水系及喷泉、灌溉等,每月可为场馆节省35%的用水量,起到为城市环境固碳释氧、隔热保温、减轻雨水径流的作用。

在杭州奥体中心游泳馆,210个导光管通过顶部的采光罩,将室外的自然光漫射至室内。相较于日光灯具有无频闪、环保及节能优势,采光罩使用寿命长达25年,每年可节电约10万千瓦时。

“每一滴水,都要‘过七关’,才能‘游’进亚运会的赛场。”杭州奥体中心游泳馆新闻宣传主任许灵翀介绍,通过一整套完善高效的水循环系统支撑,本届亚运会游泳跳水馆在实现常年不换水的同时,水质完全符合国际赛事标准。每个泳池都设置了一套独立的水处理系统,对池水进行过滤、消毒、分解尿酸处理。

一边观看赛事,一边欣赏自然风光。在绍兴市柯桥区羊山攀岩中心,观众可以拥有这样的独特体验。形似蚕茧的场馆采取半开放式设计,让羊山石城的景色尽收眼底。该场馆原本是一座废弃矿山,经过建设和开发,变身为杭州第19届亚运会攀岩比赛场馆,也成为当地网红地标建筑。

“无废”理念入人心

赛场奋力拼搏,赛外绿色助力。杭州亚运会“绿色”理念既着眼于服务赛事,也考虑了赛后如何造福百姓生活和产业发展,点亮更加美好的绿色未来。

其中,“无废”理念贯穿亚运会的各个环节。据了解,杭州亚运会56个场馆,只有12个新建场馆,其余44个改建或临时建造的竞赛场馆中,均推行装配式建筑与可循环、可再生材料。

为了推动“垃圾源头减量”,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引进垃圾分类智能化系统,对场馆、酒店区域产生的垃圾实时统计分析,并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大大减少垃圾的产生。

在亚运会之外,杭州也正在打造“无废之城”。针对生活垃圾分类复杂、操作难的问题,杭州推出了资源回收利用新模式:为居民提供专用支架和生活垃圾收集袋,除厨余垃圾和厕所垃圾外,其余垃圾均可投放至生活垃圾收集袋中,居民可在线呼叫,回收人员即可上门回收。

另外,二手闲置物品循环利用,废报纸、旧瓶子变装成新饰品,废笔筒、废毛线变身迷你花盆……在杭州大大小小的校园内,变废为宝的活动深受师生欢迎。创建“无废学校”,每个人都加入“爱惜物品、珍惜资源”的队伍中,从源头减少垃圾产生量。

低碳交通体系,也为市民、游客绿色出行提供便利。从老旧小区到交通枢纽,杭州市区的新建公共领域充电桩越来越多。穿梭于城市中的出租车,“油改电”稳步推进。从杭州萧山国际机场起飞的“绿色亚运”主题航班,也用上了生物航空煤油,二氧化碳减排量达70%以上。

除了降低碳排放,碳抵消捐赠也是实现亚运会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一环。在杭州,“绿色亚运”推动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已经深入人心。市民纷纷通过各种方式参与碳抵消,营造人人参与绿色亚运的浓厚氛围。

全力打造首届碳中和亚运会是杭州的创新和承诺。透过亚运会,我们还将看到更多生动有趣的绿色故事。 (经济日报记者 姜天骄)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杜雅雯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