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眼中的綦江通惠河亲水带状公园——
水清岸绿景美 亲民惠民便民
鸟瞰綦江通惠河亲水带状公园。(受访者供图)
9月19日清晨,阳光轻洒綦江区通惠河亲水带状公园。绿树掩映的红色健身步道上,不少市民或健步走、或骑自行车,欢声笑语与林中鸟鸣交织在一起。
“现在河两岸环境好,我每天至少要在这个公园逛两趟。”今年75岁的刘国先说,这里不仅可以锻炼身体、享受自然,附近还有便民服务中心,真是方便又舒心。
面积达128.9万平方米的通惠河亲水带状公园,是綦江城区东部重要的绿地。綦江在建设山地特色生态之城中,以绣花功夫为市民提供重要休闲场地,积极挖掘闲置资源,让通惠河亲水带状公园成为惠民便民的“幸福公园”。
“鸟类摄影师”黄秀伟
生态好,动物的“幸福家园”
今年72岁的黄秀伟身体硬朗、步伐轻快,常年背着二三十厘米长的镜头在公园转悠。
“很多人要跑很远才能拍到鸟儿,我‘蹲’在家门口这个公园就行。”作为资深鸟类摄影爱好者,黄秀伟在这里拍摄了近百种鸟类照片,精选保存的照片有数万张。
在黄秀伟的镜头里,鸟儿们鲜活灵动:身披蓝紫色羽衣的红嘴蓝鹊,正竭力挥动双翅捕捉空中小飞虫;一群娇小的䴙䴘浮在水面,其中一只扎了个猛子,只露出尾巴尖……
在綦江居住了几十年的黄秀伟,感慨近年来綦江生态环境改善明显。过去,通惠河亲水带状公园一带集中了不少工业企业,一些污水直排河中。近些年来,随着企业的搬迁以及生活污水管网的不断完善,通惠河变绿了、变清了。
沿河两岸生态也改善明显:种下的乡土树种已经长大成林,河两岸灌木、藤蔓植物覆盖了原来的荒坡,河中鱼虾也多了。
“本地土著”彭公德
环境美,从主城搬回来养老
在通惠河亲水带状公园散步的“本地土著”彭公德,绘声绘色向记者讲起了自己的搬迁故事。
“几十年前,附近除了工厂,两岸还有大片田土。”彭公德回忆,他自小就住在新街子的通惠河畔,小时候要去河对岸的小学上学,只能沿着羊肠小道在田地里穿行,快到河边时有一段石板路便算是“好路”;过河要靠河中的“跳磴”,若遇夏天涨水,则要绕行很大一圈……
“当年这里还是城乡接合部,住着不安逸。”十几年前,彭公德退休后在中心城区买了房,就想将河畔的安置房卖掉,在中心城区养老。
“幸亏没卖,没想到居然还有搬回来的一天。”彭公德大笑起来。
自公园修好后,每次彭公德回老家,都有亲友向他推荐“到河边走走”。2019年,他到公园逛了一圈,发现“城乡接合部”已成为过去时。
“一进公园就是一条红色的步道,路两边都是树,河两岸都是绿色。”彭公德说,步道两侧安装了路灯,夏日夜晚很多人在此散步、骑车;通惠河U形湾变成了绿树成荫的广场,还安装了不少健身器材,居民一边锻炼一边聊天;步道两侧相隔不远就有垃圾箱,广场等处还有免费的公厕,干净、整洁;河上有小桥,连通了两岸的公园步道。
“老家变得这么漂亮了,为啥不搬回来住呢?”2020年,彭公德搬回了老家。
“像老彭这样搬回来的居民还有很多。”綦江区通惠街道新街子社区党委书记张鹏说。
当地居民张富伟
真方便,公园门口设有便民中心
离公园入口不远处,有一幢简洁的建筑——这是正在完善中的新街子社区便民服务中心。
便民服务中心“零工驿站”内,当地居民张富伟正在“便民缝纫角”等候经营户何瑞书给自己改裤脚。
“这个便民服务中心就开在家门口,我散步时顺便把裤子拿来改,不用专门跑远路,费用也合理。”张富伟拿出手机,向何瑞书扫码支付了5元钱。
在“缝纫角”认真工作的何瑞书,今年54岁。由于家庭较困难,她从老家来到綦江城区后没有租门面开缝纫店,而是在公园附近的马路边、公路桥下“摆摊”。
“我们征集了居民意见,发现图书室、活动室、‘四点半课堂’等需求呼声较高,同时也有居民希望能开设一些便民服务。”张鹏说,目前,该便民服务中心已根据居民需求设置了相关的功能,并为家庭较困难的居民开辟免费场地,让他们为大家提供平价便民服务。
未来,这个社区便民服务中心还将增设慈善茶吧、调解室等,进一步完善功能,让通惠河亲水带状公园成为集休闲、散步等功能于一体的“幸福公园”。
记者 罗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