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叫第三步道,其实就是张家花园街
自人和街起,在层层叠叠的石阶抬举下
直通上半城的观音岩,终点中山医院
行程恰似一个比喻的基本结构——
有本体,用喻词,通喻体
走过这条步道,也就走过了完整的人生
步道两边是爬满常青藤的灰墙青瓦
经年的黄葛树在晴好的日光里显得更加老成
便利店随遇而安,周遭慵而不懒
茶舍和健身器材摆放在一起,露出和而不同的
质地。普通花茶的味道在巷子里悠悠浮动
想象的清净正好浸润了现实的身体
身体里住着一个起伏的重庆,烟火和战火
往返折冲,在张家花园形成沟回
浓缩了整个陪都时期的乱和不甘的寂寞
棫园有风,吹散花茶香,也吹开头上的阴霾
三寸金莲不再踟蹰,高跟鞋不再凌虚高蹈
四根乳白石柱撑起的巴蜀学校,回荡着
“抗战九问”的慷慨之声,从重庆第一座
私人孤儿院传出的,不再是孤苦、伶仃和悲愁
还有下江人的生活方式,给这条蜿蜒步道
留下长长的冲击波
走完山城步道,夕阳缓缓西沉
坐上回家的轻轨,轻轨也在爬坡上坎
穿房过屋,和步道一样,影子尾随着影子
把我和一群不再平静的人
从大溪沟引向更深的深处……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鸣家简介:刘清泉,1970年末生于四川安县(现绵阳安州区),现居重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重庆市科普作协理事,重庆市沙坪坝区文联副主席,沙坪坝区作协主席,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专家库、重庆市文艺人才专家库成员;《重庆诗刊》执行主编;获评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中国新诗百年百名最具实力诗人”。在《光明日报》《诗刊》《十月》《星星》《作家》《山花》等发表作品1000余件;出版诗集3部,有诗歌评论集入选重庆市文艺作品重点支持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