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150余套珍贵展品集中亮相 助力古籍传承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与重庆图书馆依托各自馆藏携手合作,150余套珍贵展品集中亮相,助力古籍传承。

渝中:150余套珍贵展品集中亮相 助力古籍传承

来源:渝中区融媒体中心2023-10-01

为什么现在留存于世的书唐代及以前的书很少,而宋代以后就多了起来呢?想弄清楚这个问题,就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看“丹函萃蕴——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图书馆藏古籍文献展”吧!

丹函萃蕴—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图书馆藏古籍文献展开展。渝中区融媒体中心供图1
丹函萃蕴—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图书馆藏古籍文献展开展。渝中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据策展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研究部副主任刘兴亮介绍,为了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同时也呼吁更多的守护人和传承人参与进来,保护我们的古籍,传承历史的文脉。即日起,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与重庆图书馆依托各自馆藏携手合作,从馆藏珍贵古籍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藏书及展品150余套,并辅之以其他珍贵文物,特意推出此展。

该展览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4楼历代书画厅展出,由外到内依次分为古籍起源、刻本大观、川渝旧籍三个部分,集中向观众展示中国古代书籍载体、书刻技术和书信形式的发展变化。

丹函萃蕴—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图书馆藏古籍文献展开展。渝中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丹函萃蕴—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图书馆藏古籍文献展开展。渝中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其中,古籍起源章节分“文字初兴”“卷轴时代”两个部分,向观众追溯古籍最初的起源脉络,清晰梳理了“简册”“卷轴”“石经”等早期不同文字载体和形式衍变过程。 “这一漫长时期,主要书写形式为手抄,不利于携带和流通,文字的使用集中在少部分人手中。”刘兴亮介绍说。

沿着展厅往里走,则来到了刻本大观部分。这个章节主要分为“宋元刻本”“明清刻本”,这一时期因为有了雕版印刷术,迎来了真正属于古籍刻印的时代。据介绍,雕版印刷术的起源目前有多种说法,实物证明最迟至唐代中晚期,雕版印刷术已在长安、四川、淮南、江浙等地民间流行。经历了隋唐五代时期的起源与发展,古籍雕版出版在两宋时期迎来了黄金时代。

唐人抄经卷。渝中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唐人抄经卷。渝中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大家可不要小看了刻本。当时,最好的墨、最好的纸张、最好的工匠均流向了书刻作坊。其意义绝不亚于我们现代社会中计算机的普及,是刻本让更多的人有了读书的可能。”重庆图书馆研究馆员、重庆市古籍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王志昆说,这也是为什么现存于世的书,宋代以前少,到了宋代以后逐渐多起来的重要原因。

展厅最里面则是让川渝两地观众感到格外亲切的“川渝旧籍”部分。本章节分“官修官刻”“书坊刻书”“私家印本”三部分,讲述川渝地区的刻书故事。据介绍,川渝地区刻书久已有之,四川与浙江、福建为宋代三大刻书中心,“蜀本”最为世重。明清以后,戏曲说唱艺术逐渐兴盛,促进了坊间刻书业的繁荣。坊间所刻本通俗易懂,价格低廉,很适合普通百姓的需要,使得川渝地区古籍刻印一直长盛不衰。在展厅里,大家可以看到当年川渝坊刻推出的民间日用的历书、字书、韵书、通俗唱本、童蒙读物、医药书等。

本次展览免费开放至2024年2月25日。后期,还将举办相关普及讲座,包括家庭古籍日常保护、自藏古籍鉴定常识等,助力古籍传承。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渝中:150余套珍贵展品集中亮相 助力古籍传承

2023-10-01 06:00:00 来源:

为什么现在留存于世的书唐代及以前的书很少,而宋代以后就多了起来呢?想弄清楚这个问题,就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看“丹函萃蕴——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图书馆藏古籍文献展”吧!

丹函萃蕴—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图书馆藏古籍文献展开展。渝中区融媒体中心供图1
丹函萃蕴—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图书馆藏古籍文献展开展。渝中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据策展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研究部副主任刘兴亮介绍,为了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同时也呼吁更多的守护人和传承人参与进来,保护我们的古籍,传承历史的文脉。即日起,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与重庆图书馆依托各自馆藏携手合作,从馆藏珍贵古籍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藏书及展品150余套,并辅之以其他珍贵文物,特意推出此展。

该展览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4楼历代书画厅展出,由外到内依次分为古籍起源、刻本大观、川渝旧籍三个部分,集中向观众展示中国古代书籍载体、书刻技术和书信形式的发展变化。

丹函萃蕴—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图书馆藏古籍文献展开展。渝中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丹函萃蕴—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图书馆藏古籍文献展开展。渝中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其中,古籍起源章节分“文字初兴”“卷轴时代”两个部分,向观众追溯古籍最初的起源脉络,清晰梳理了“简册”“卷轴”“石经”等早期不同文字载体和形式衍变过程。 “这一漫长时期,主要书写形式为手抄,不利于携带和流通,文字的使用集中在少部分人手中。”刘兴亮介绍说。

沿着展厅往里走,则来到了刻本大观部分。这个章节主要分为“宋元刻本”“明清刻本”,这一时期因为有了雕版印刷术,迎来了真正属于古籍刻印的时代。据介绍,雕版印刷术的起源目前有多种说法,实物证明最迟至唐代中晚期,雕版印刷术已在长安、四川、淮南、江浙等地民间流行。经历了隋唐五代时期的起源与发展,古籍雕版出版在两宋时期迎来了黄金时代。

唐人抄经卷。渝中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唐人抄经卷。渝中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大家可不要小看了刻本。当时,最好的墨、最好的纸张、最好的工匠均流向了书刻作坊。其意义绝不亚于我们现代社会中计算机的普及,是刻本让更多的人有了读书的可能。”重庆图书馆研究馆员、重庆市古籍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王志昆说,这也是为什么现存于世的书,宋代以前少,到了宋代以后逐渐多起来的重要原因。

展厅最里面则是让川渝两地观众感到格外亲切的“川渝旧籍”部分。本章节分“官修官刻”“书坊刻书”“私家印本”三部分,讲述川渝地区的刻书故事。据介绍,川渝地区刻书久已有之,四川与浙江、福建为宋代三大刻书中心,“蜀本”最为世重。明清以后,戏曲说唱艺术逐渐兴盛,促进了坊间刻书业的繁荣。坊间所刻本通俗易懂,价格低廉,很适合普通百姓的需要,使得川渝地区古籍刻印一直长盛不衰。在展厅里,大家可以看到当年川渝坊刻推出的民间日用的历书、字书、韵书、通俗唱本、童蒙读物、医药书等。

本次展览免费开放至2024年2月25日。后期,还将举办相关普及讲座,包括家庭古籍日常保护、自藏古籍鉴定常识等,助力古籍传承。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石月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