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农业种质资源精准鉴定背后的产业蓝图——研制现代农业“种业芯”
近日,重庆市农业种质资源精准鉴定项目启动会召开。
该项目由市农科院、市畜科院联合牵头,西南大学、渝东南农科院、三峡农科院、重庆三峡学院等单位共100多名科研人员联合参与,将对28种农作物、6种畜禽开展种质资源精准鉴定。
这是我市第一次组织科研技术力量,全面、深入对农业种质资源进行精准鉴定评价。其背后有何深意?又将对我市现代农业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缘由:种业面临三大挑战
近年来,我市已保存农作物种质资源7万余份,其中纳入市级保护单位统一保护的超过2万份,共有21个市级畜禽地方遗传资源品种,为种业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目前,我市品种选育仍面临三大挑战。”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首先,品种存在同质化问题,当家品种的自育率较低。就目前来看,许多重要作物如水稻、玉米和柑橘,还比较依赖于市外品种。大白菜、萝卜等叶菜以及白黄瓜、萝卜等蔬菜自育品种的市场份额也不容乐观。
其次,现有优质品种与山地特色现代农业的发展存在差距。例如就水稻而言,我市的土壤更需要具备低重金属吸附、淹水耐受、抗倒伏、抗穗萌、抗落粒、抗稻曲病等特性的品种,但现有品种并未完全具备这些特性。玉米、蔬菜、茶叶、花椒等作物也存在类似问题。
第三,目前的品种在市场匹配度、功能性方面还有差距。以口粮大米为例,市场上接受度较高的稻米大多具有透明、油脂饱满、口感丰富的特点,而糖尿病患者则需要稳糖米等功能性大米,在这些方面我市还需要迎头赶上。
“所以,做好种质资源精准鉴定,就是为了稳步提升核心种源自给率和市场竞争力,确保到2030年实现我市种业振兴。”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说。
实施:完成3130份种质资源的遴选鉴定
“此次种质资源精准鉴定项目推行跨部门、跨学科的联合攻关机制和跨区域的合作机制。”上述负责人解释,只有整合力量和资源,才能加快实现高水平种业科技自立自强,为现代农业研制“种业芯”,保证种源自主可控。
具体到每种作物、畜禽来讲,我市将以全国性标杆品种为超越目标,形成相关鉴定技术体系,为“全能冠军”品种选育提供清晰路径。
在时间计划上,到2025年,力争使全市农作物、畜禽种质资源鉴定比例提高到50%、30%以上。
具体而言,该项目将完成28种农作物共3130份种质资源的遴选、同质性鉴定、基础表型核准和种源繁殖等,建成农作物种质资源鉴定与基因挖掘平台,建成农作物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体系;完成荣昌猪等10个畜禽品种资源特色性状基因资源挖掘,建立重要表型和基因资源精准鉴定方法,找出荣昌猪、合川黑猪肉质关键基因2—3个,牛、羊特异性状关键基因3—4个,城口山地鸡、大宁河鸡、麻旺鸭和四川白鹅特异性状关键基因3—5个。
目标:培育出更多“全能冠军”
一颗良种,离不开优异的育种材料。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尽管重庆的种业创新在高含油油菜、第一代锦橙、西园甘蓝、朝天椒加工辣椒、榨菜、青花椒等品种上取得了显著突破,但种质资源研究在不同领域的不平衡、不全面和不充分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目前我们的自育品种多是在某一个单一性状上表现突出,而要想成为具有引领性的当家品种就必须具备多项优异性状,也就是‘全能冠军’,在产量、抗病等各方面都不能存在明显‘短板’。”项目负责人介绍,只有做到对种质资源的精准鉴定,才能精准“提取”到拥有目标性状和基因的种质资源,培育出更多“全能冠军”。
此外,通过对种质资源的鉴定,还能破解一些优秀品种的基因“密码”。比如作为本土猪种的荣昌猪,大家都觉得其口感软、糯、香,但一直以来并未能找到让它如此好吃的“口感密码”。“我们将通过种质资源鉴定,找到影响猪肉品质的关键基因,进而对品种进行再优化、再提高。”市畜科院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