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发展“三小产业”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
华龙网讯(特约通讯员 隆太良 通讯员 谭艳波)金秋送爽,叠翠流金。近日,笔者走进重庆市石柱县新乐乡看到,村民在房前屋后栽种的山奈、石菖蒲、黄精郁郁葱葱,用新鲜玉米为原料在作坊里忙碌着酿酒、用玉米和酒糟圈养的生猪膘肥体壮……近年来,新乐乡因地制宜,按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加则加”的原则,大力发展以小规模种植、小圈舍养殖、小作坊加工为主的“三小产业”庭院经济,为群众增收致富开创出“新路子”,激活了乡村发展的“新动能”。
“小种植”打造产业发展“增收园”
“我利用房前屋后的空闲地,种植有食药两用的山奈、石菖蒲中药材共3亩,既美化了环境,4年后亩产量在1万斤左右,依目前的市场价格亩产值可达6万元,又增加了收入。”谈到通过“小种植”发展庭院经济的收益,家住新乐乡新建村新房子组的刘治德说个不停。
庭院虽小,但作用不少。近年来,新乐乡结合地处深山无法规模化发展产业的实际,以“庭院+特色种植”为载体,引导在家群众利用房前屋后的空闲地,通过发展山奈、石菖蒲、黄精、贡菊等“小种植”产业,持续推动“庭院经济”发展,让村民将家门口的“巴掌地”打造出“增收园”,托起了广大村民的“致富梦”。
今年以来,新乐乡发展以山奈、黄精、贡菊为主的中药材庭院产业共3000余亩。时下,走进该乡的一个个农家小院,原先杂乱无章的空地,摇身一变成为一块块充满希望的“黄金地”,一幅院净、景美、人和的美丽画卷扑面而来。
“小养殖”培育经济增长“新引擎”
“近两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引导下,通过自繁自养,我家每年要出栏肥猪20头,每头生猪的重量在200公斤左右,如果加工成腊肉销售,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现年51岁的崔坤明是新乐乡新建村谭安营组的村民,谈到养殖生猪的收入,他的脸上乐开了花。
新乐是一个高海拔乡,种植高山玉米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家村民每年种植玉米2300余亩,为拉长玉米产业链条,促进资源转化增值,该乡以“庭院+生态养殖”为抓手,在做好环保工作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庭院生猪、肉牛养殖产业,探索出了发展“小养殖”产业鼓起农民“钱袋子”的惠民路。
近年来,新乐乡每年出栏生猪4000余头、肉牛500余头,养殖生猪的村民销售腊肉收入在100余万元左右,在为村民铺就出增收致富路的同时,培育出了农村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如今,走进新乐乡,几乎家家户户的庭院里都有一个打扫得干净整洁的圈舍,圈里有的生猪横躺竖卧着在安静休息,有的悠然自得的在喝水吃料……该乡通过大力发展特色养殖庭院经济,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品尝到了增收致富的甜头。
“小作坊”酿出和谐农家“幸福味”
入秋以来,行走在新乐乡的村组院落,成堆金黄的玉米映入眼帘,不时还能闻到醉人的酒香。当地部分村民利用优质玉米加甘甜的山泉水,酿出了幸福的滋味。
“我家的小酒作坊每年酿制的玉米酒有6万余斤,酒的质量好,销路也好,再将酒糟用来养猪养牛,收入非常可观呢……”姚光雁是九蟒村斑竹湾组村民,谈到发展“玉米+煮酒+养殖”产业的收入,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为不断丰富庭院经济新业态,新乐乡着眼资源循环利用,当地部分群众以玉米为原料酿造白酒,利用酒糟规模化养殖生猪和肉牛,用猪和牛的粪便种植玉米,再将玉米用于酿酒,并将玉米秸秆用来制作青贮饲料和饲养肉牛,通过资源循环利用,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现今,新乐乡培育的酿酒作坊有8家,每年生产白酒100余吨,通过发展“小作坊”产业,助力玉米产业和养殖产业配套发展,让广大村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小种植、小养殖、小作坊,串联起具有新乐特色的庭院经济发展新模式,蓬勃兴起的“庭院经济”推动该乡的农家小院变成“致富院”“幸福院”,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