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吹笛子的副教授 “三顾茅庐”结缘制笛大师为其作传
笛子,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可以说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喜欢吹笛子的人,恐怕很少有人不知道中国制笛大师、江苏扬中人常敦明,常大师今年初在家中因病与世长辞。

喜欢吹笛子的副教授 “三顾茅庐”结缘制笛大师为其作传

来源:扬子晚报2023-10-08

笛子,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可以说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喜欢吹笛子的人,恐怕很少有人不知道中国制笛大师、江苏扬中人常敦明,常大师今年初在家中因病与世长辞。近日,大师传记《几个孔一辈子》首发仪式在扬中举行。该书作者之一是江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金属材料工程系袁志钟副教授,喜爱吹笛子的袁志钟“三顾茅庐”与常大师结缘,他向记者讲述了与大师交往的一些往事。

理工科博士喜欢吹奏笛箫 “三顾茅庐”与制笛大师结缘

常敦明传有个别致的书名叫《几个孔一辈子——常敦明竹箫制作艺术管窥》,作者袁志钟、常筝、常阳。常筝和常阳是常老的孙女孙子。那么作为石家庄人的袁志钟为何会写这本书呢?

袁志钟告诉记者,他受父亲影响自幼喜欢笛箫,1996年他在江苏大学读本科,硕士保送江苏大学。因业余时间喜欢吹奏笛箫,拜了镇江市演奏家包炳生为师。“我在浙江大学攻读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时,接触到不同制作家的笛子。后来机缘巧合,曾经在扬中市工作过两年多,在最后的一年,我打听到常敦明先生的长鸣乐器厂就在新坝镇,于是找了空闲去厂里拜访。”

因为兴趣使然,袁志钟经常搜集民乐方面资料,并且要为中国笛子艺术大师俞逊发立传,他得知住在扬中的常敦明先生与俞老师交往多年,希望从他那儿获得资料和事迹。“记得,我第一次给常老先生打电话,他说好,于是我开车一个小时到了长鸣乐器厂。”袁志钟说:“见到常老后,他正在忙于制笛,对我说,你看我很忙,实在没时间,没说几句话常老就忙手中的活了,我只好说,那下次再约!”

时隔一个月后,袁志钟又开车一个小时来到常老所在的乐器厂。“没想到,常老还是对我说,很忙,还没有准备好。”

又过了一段时间,袁志钟再次开车来到长鸣乐器厂。“这次让我很惊讶,见面后,常老放下手中的活,拿出一摞关于俞逊发的资料,并且说,小伙子,你知道我为什么连续两次没有答应你,因为俞老的家人和弟子特别多,大家素不相识,我就不信你能把这事做好!”袁志钟说:“听了常老的话,顿觉冒冷汗,老人家说的对,我当即保证,请您放心,我一定把这个事情做好!”

常老先生大约被袁志钟的真诚感动,拿出一串名单,有俞老的遗孀电话和地址,还有俞老在南京弟子的电话。“我先后联系80多人搜集俞逊发老师的资料,对完成《中国笛子艺术大师俞逊发传》起了很大帮助。袁志钟说,一来二去,他们渐渐熟了起来,此后,他多次开车带着老师包炳生去拜访常老。

不谋而合 免费为常敦明先生立传

有一次,包炳生老师找到袁志钟说,看到他很踏实,为俞逊发老师作传非常好,制笛大师常敦明是巅峰级的大师,问他能否帮忙立传。“我很意外,又很高兴,当即说,包老师如果不提,我还不敢提,我正有此想法!”袁志钟告诉记者,他在《中国笛子艺术大师俞逊发传》出版后,发现中国关于民族器乐演奏家的相关文字记载实在太少。接触了常老之后,就想到,人们常常为台上的艺术家而喝彩,往往忽视了默默无闻的乐器制作者。他认为美妙音乐的背后,至少有一半的功劳属于他们,于是想为常老这样的大家留下文字记录!

从2019年初到2021年底,袁志钟5次正式采访常老,此外每年的重阳节等一些重要日子的聚会,他也会和常老进行交流采访。

“写作过程是艰辛的,但是带给我们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愉悦和震撼!”袁志钟坦言,包老师曾对他说,为常老立传很辛苦,工作量这么大,需要多少费用就提出来。袁志钟说:“我也是学者,如果我收了钱就成了枪手,我喜爱民族乐器,能为常老先生立传我很乐意,就不会去收钱!”

此后,常老的家人也多次提出,该怎么感谢他?见常老和家人过意不去,他说,常老的笛子是无价之宝,如果可以就赠送几支笛子!后来,常老多次赠送箫和笛子给袁志钟。

做笛子同样对国家有贡献 前辈提携成就一代大师

常敦明大师幼年经历战乱,家境困难,1951年,15岁的他受亲戚介绍到上海学徒,拜师于周来有门下,开始笛箫制作生涯。1958年,常敦明进入新成立的上海民族乐器厂工作。

袁志钟采访常老时,常老曾说自己也有过动摇,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做笛子是下等营生,不如炼钢厂和机械厂工人风光,知名演奏家陆春龄老师开导他:“你做笛子、研究笛子,同样对国家有贡献!不要小看笛子这个小东西,历史悠久还不容易做得好,你要认真研究,这里面的学问很大!”见他回心转意,陆春龄还鼓励他“做笛子的要会吹笛子才行,你将来吹笛子就跟我学”。

1960年开始,常敦明跟随陆春龄学习笛子演奏,两人亦师亦友,经常在一起研究笛箫;除了跟陆春龄老师学习演奏竹笛外,常敦明还向郑玉荪老师学习音律知识、向缪金林老师学习声乐理论,提升自己对音准、音色、音量的鉴别能力。

长期的磨练,常敦明练就了一副异常灵敏的耳朵,能够轻松分辨出5音分以内的细微差别,这让他的老师郑玉荪赞叹不已。

1983年5月-1988年5月,常敦明担任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厂长,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民族乐器博物馆,并且开展多项改革将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推到翘楚地位;1989年退休,回到老家江苏省扬中市,创办长鸣乐器厂,并在此自费创建了“中国民间民族乐器陈列馆”。该馆共收集陈列了200余件民族乐器。

常老先生在民族乐器方面,开展了众多开创性工作,包括复活排箫、篪等古乐器,改良巴乌等民族乐器,开发了缠线内接头、笛头刻字,研发红木笛箫、紫檀笛箫、柏木笛、木包竹笛、巨笛、巨箫、倍低音红木弯管笛、楠木笛箫、仙鹤骨笛、石笛等众多乐器新品。常敦明的笛箫成为公认的大师精品,畅销海内外,影响深远!紫牛新闻记者 任国勇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喜欢吹笛子的副教授 “三顾茅庐”结缘制笛大师为其作传

2023-10-08 06:18:07 来源:

笛子,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可以说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喜欢吹笛子的人,恐怕很少有人不知道中国制笛大师、江苏扬中人常敦明,常大师今年初在家中因病与世长辞。近日,大师传记《几个孔一辈子》首发仪式在扬中举行。该书作者之一是江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金属材料工程系袁志钟副教授,喜爱吹笛子的袁志钟“三顾茅庐”与常大师结缘,他向记者讲述了与大师交往的一些往事。

理工科博士喜欢吹奏笛箫 “三顾茅庐”与制笛大师结缘

常敦明传有个别致的书名叫《几个孔一辈子——常敦明竹箫制作艺术管窥》,作者袁志钟、常筝、常阳。常筝和常阳是常老的孙女孙子。那么作为石家庄人的袁志钟为何会写这本书呢?

袁志钟告诉记者,他受父亲影响自幼喜欢笛箫,1996年他在江苏大学读本科,硕士保送江苏大学。因业余时间喜欢吹奏笛箫,拜了镇江市演奏家包炳生为师。“我在浙江大学攻读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时,接触到不同制作家的笛子。后来机缘巧合,曾经在扬中市工作过两年多,在最后的一年,我打听到常敦明先生的长鸣乐器厂就在新坝镇,于是找了空闲去厂里拜访。”

因为兴趣使然,袁志钟经常搜集民乐方面资料,并且要为中国笛子艺术大师俞逊发立传,他得知住在扬中的常敦明先生与俞老师交往多年,希望从他那儿获得资料和事迹。“记得,我第一次给常老先生打电话,他说好,于是我开车一个小时到了长鸣乐器厂。”袁志钟说:“见到常老后,他正在忙于制笛,对我说,你看我很忙,实在没时间,没说几句话常老就忙手中的活了,我只好说,那下次再约!”

时隔一个月后,袁志钟又开车一个小时来到常老所在的乐器厂。“没想到,常老还是对我说,很忙,还没有准备好。”

又过了一段时间,袁志钟再次开车来到长鸣乐器厂。“这次让我很惊讶,见面后,常老放下手中的活,拿出一摞关于俞逊发的资料,并且说,小伙子,你知道我为什么连续两次没有答应你,因为俞老的家人和弟子特别多,大家素不相识,我就不信你能把这事做好!”袁志钟说:“听了常老的话,顿觉冒冷汗,老人家说的对,我当即保证,请您放心,我一定把这个事情做好!”

常老先生大约被袁志钟的真诚感动,拿出一串名单,有俞老的遗孀电话和地址,还有俞老在南京弟子的电话。“我先后联系80多人搜集俞逊发老师的资料,对完成《中国笛子艺术大师俞逊发传》起了很大帮助。袁志钟说,一来二去,他们渐渐熟了起来,此后,他多次开车带着老师包炳生去拜访常老。

不谋而合 免费为常敦明先生立传

有一次,包炳生老师找到袁志钟说,看到他很踏实,为俞逊发老师作传非常好,制笛大师常敦明是巅峰级的大师,问他能否帮忙立传。“我很意外,又很高兴,当即说,包老师如果不提,我还不敢提,我正有此想法!”袁志钟告诉记者,他在《中国笛子艺术大师俞逊发传》出版后,发现中国关于民族器乐演奏家的相关文字记载实在太少。接触了常老之后,就想到,人们常常为台上的艺术家而喝彩,往往忽视了默默无闻的乐器制作者。他认为美妙音乐的背后,至少有一半的功劳属于他们,于是想为常老这样的大家留下文字记录!

从2019年初到2021年底,袁志钟5次正式采访常老,此外每年的重阳节等一些重要日子的聚会,他也会和常老进行交流采访。

“写作过程是艰辛的,但是带给我们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愉悦和震撼!”袁志钟坦言,包老师曾对他说,为常老立传很辛苦,工作量这么大,需要多少费用就提出来。袁志钟说:“我也是学者,如果我收了钱就成了枪手,我喜爱民族乐器,能为常老先生立传我很乐意,就不会去收钱!”

此后,常老的家人也多次提出,该怎么感谢他?见常老和家人过意不去,他说,常老的笛子是无价之宝,如果可以就赠送几支笛子!后来,常老多次赠送箫和笛子给袁志钟。

做笛子同样对国家有贡献 前辈提携成就一代大师

常敦明大师幼年经历战乱,家境困难,1951年,15岁的他受亲戚介绍到上海学徒,拜师于周来有门下,开始笛箫制作生涯。1958年,常敦明进入新成立的上海民族乐器厂工作。

袁志钟采访常老时,常老曾说自己也有过动摇,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做笛子是下等营生,不如炼钢厂和机械厂工人风光,知名演奏家陆春龄老师开导他:“你做笛子、研究笛子,同样对国家有贡献!不要小看笛子这个小东西,历史悠久还不容易做得好,你要认真研究,这里面的学问很大!”见他回心转意,陆春龄还鼓励他“做笛子的要会吹笛子才行,你将来吹笛子就跟我学”。

1960年开始,常敦明跟随陆春龄学习笛子演奏,两人亦师亦友,经常在一起研究笛箫;除了跟陆春龄老师学习演奏竹笛外,常敦明还向郑玉荪老师学习音律知识、向缪金林老师学习声乐理论,提升自己对音准、音色、音量的鉴别能力。

长期的磨练,常敦明练就了一副异常灵敏的耳朵,能够轻松分辨出5音分以内的细微差别,这让他的老师郑玉荪赞叹不已。

1983年5月-1988年5月,常敦明担任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厂长,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民族乐器博物馆,并且开展多项改革将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推到翘楚地位;1989年退休,回到老家江苏省扬中市,创办长鸣乐器厂,并在此自费创建了“中国民间民族乐器陈列馆”。该馆共收集陈列了200余件民族乐器。

常老先生在民族乐器方面,开展了众多开创性工作,包括复活排箫、篪等古乐器,改良巴乌等民族乐器,开发了缠线内接头、笛头刻字,研发红木笛箫、紫檀笛箫、柏木笛、木包竹笛、巨笛、巨箫、倍低音红木弯管笛、楠木笛箫、仙鹤骨笛、石笛等众多乐器新品。常敦明的笛箫成为公认的大师精品,畅销海内外,影响深远!紫牛新闻记者 任国勇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杜漩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