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就业”需要“冷思考”
高校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以及就业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慢就业”需要“冷思考”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2023-10-09

高校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以及就业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当前,直译自西方“Gap Year”的“间隔年”,正成为越来越多青年在工作与毕业衔接期间的一种选择。他们告别传统的“毕业就工作”模式,通过游学、义工、支教、实习或者旅行等方式给人生按下暂停键,来体验新的生活。间隔年中国化的具体表现便是所谓的“慢就业”。

快迭代:顺应时代的职场压力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近年来各地拥有大学文凭的人口比例快速提升。这一现象导致本科学历的“稀缺度”下降。在“快迭代”的背景下,职场竞争加剧,就业门槛也在不断提高。

据教育部统计,2023届高校毕业生规模已达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和忙于投简历、面试的毕业生不同,有一部分毕业生在求职之前,通过备考、志愿服务、参军入伍、陪伴家人等方式延迟毕业。他们通过间隔年的方式,让自己暂缓一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进一步增进自我了解。

慢就业:接地气的探索方式

间隔年中国化所呈现出的“慢就业”现象,折射出新时代青年群体多元化的择业观念。很多在老一辈人眼里算不上“正式”的工作,为年轻人就业提供了新渠道:开淘宝店铺、做代购、当主播……一些学生能够以此为生,毕业后并不急于去找一份固定的工作。

由于实践时间与地点的灵活性较高等原因,间隔年越来越受到青年群体的青睐。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将间隔年简单理解为“浪费青春”,或放空式的“空白年”。慢就业不是颓废的“懒就业”,也不是啃老式的“不就业”。其作为一种接地气的成长方式,主要目的在于让毕业生在行走中体悟人生、充实内心。不管以何种形式,间隔年的精神内核始终是一致的:走出舒适区,体验新环境,增加人生新可能。

走进大学校园之前,许多青年尚未对自己的天赋才能和兴趣爱好形成清晰的认知,就必须作出专业选择甚至职业选择。而对于青年来说,深入了解自我,明晰自己的才能与志向,了解社会的现状与需求,明确未来的人生规划,需要一定的时间与心理空间。而通过间隔年的方式,可以让青年学子更好地明确人生目标。

冷思考:不盲目的应对策略

目前,我国教育体系对个体探索的引导仍有待加强,社会化教育也有待进一步普及。囿于传统思想和刻板观念的束缚,人们习惯性地将人生的可能性局限于学校与职场之间。值得注意的是,“被动”的慢就业现象折射出新时代教育、就业等层面的多重隐忧。

一是认知偏差。不少大学生的高考志愿填报决策仍是在家长的“包办”下完成的,遵循着按部就班的成长模式。部分学生在步入高校后依然表现出“得过且过”的迷茫状态,对自身职业定位存在偏差,对就业困难预判不足。

二是需求脱节。目前,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与此同时,大学毕业生的素质与技能和用人单位需求之间也存在脱节。

三是环境冲击。近年来,劳动力市场受不确定因素冲击较大,传统就业模式受到史无前例的挑战,职场需求的变化、职业上升空间的不确定性都对毕业生就业造成重重阻碍。

被动“慢就业”可能是无奈之举,主动“慢就业”则是自主的选择。但我们需要清醒地意识到,慢就业并不适合所有人,它是建立在社会支持系统相对包容、物质条件相对充裕的基础之上的。青年如果对自己未来的道路缺乏自主规划、逃避社会竞争、丧失人生志向,使慢就业成为啃老的遮羞布,则不值得提倡。

当“快迭代”遇上“慢就业”,中国间隔年的实践者应当如何应对“就业潮”?这是每一个青年学子都不可回避的问题。笔者认为,一是要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青年学子需利用间隔年了解行业发展前沿,培育新时代就业价值观。二是适度降低预期,主动提升自我。青年学子进行职业探索时应敢于试错,在努力学好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争当复合型人才。

“慢就业”需要“冷思考”,更需要“稳行动”。自主地践行间隔年,对青年独立自主性格的培养、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塑造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笔者相信,间隔年在不久的将来会受到越来越多当代青年的青睐,成为实现青年自我成长、自我蜕变、自我超越的有效途径之一。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慢就业”需要“冷思考”

2023-10-09 20:19:02 来源:

高校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以及就业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当前,直译自西方“Gap Year”的“间隔年”,正成为越来越多青年在工作与毕业衔接期间的一种选择。他们告别传统的“毕业就工作”模式,通过游学、义工、支教、实习或者旅行等方式给人生按下暂停键,来体验新的生活。间隔年中国化的具体表现便是所谓的“慢就业”。

快迭代:顺应时代的职场压力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近年来各地拥有大学文凭的人口比例快速提升。这一现象导致本科学历的“稀缺度”下降。在“快迭代”的背景下,职场竞争加剧,就业门槛也在不断提高。

据教育部统计,2023届高校毕业生规模已达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和忙于投简历、面试的毕业生不同,有一部分毕业生在求职之前,通过备考、志愿服务、参军入伍、陪伴家人等方式延迟毕业。他们通过间隔年的方式,让自己暂缓一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进一步增进自我了解。

慢就业:接地气的探索方式

间隔年中国化所呈现出的“慢就业”现象,折射出新时代青年群体多元化的择业观念。很多在老一辈人眼里算不上“正式”的工作,为年轻人就业提供了新渠道:开淘宝店铺、做代购、当主播……一些学生能够以此为生,毕业后并不急于去找一份固定的工作。

由于实践时间与地点的灵活性较高等原因,间隔年越来越受到青年群体的青睐。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将间隔年简单理解为“浪费青春”,或放空式的“空白年”。慢就业不是颓废的“懒就业”,也不是啃老式的“不就业”。其作为一种接地气的成长方式,主要目的在于让毕业生在行走中体悟人生、充实内心。不管以何种形式,间隔年的精神内核始终是一致的:走出舒适区,体验新环境,增加人生新可能。

走进大学校园之前,许多青年尚未对自己的天赋才能和兴趣爱好形成清晰的认知,就必须作出专业选择甚至职业选择。而对于青年来说,深入了解自我,明晰自己的才能与志向,了解社会的现状与需求,明确未来的人生规划,需要一定的时间与心理空间。而通过间隔年的方式,可以让青年学子更好地明确人生目标。

冷思考:不盲目的应对策略

目前,我国教育体系对个体探索的引导仍有待加强,社会化教育也有待进一步普及。囿于传统思想和刻板观念的束缚,人们习惯性地将人生的可能性局限于学校与职场之间。值得注意的是,“被动”的慢就业现象折射出新时代教育、就业等层面的多重隐忧。

一是认知偏差。不少大学生的高考志愿填报决策仍是在家长的“包办”下完成的,遵循着按部就班的成长模式。部分学生在步入高校后依然表现出“得过且过”的迷茫状态,对自身职业定位存在偏差,对就业困难预判不足。

二是需求脱节。目前,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与此同时,大学毕业生的素质与技能和用人单位需求之间也存在脱节。

三是环境冲击。近年来,劳动力市场受不确定因素冲击较大,传统就业模式受到史无前例的挑战,职场需求的变化、职业上升空间的不确定性都对毕业生就业造成重重阻碍。

被动“慢就业”可能是无奈之举,主动“慢就业”则是自主的选择。但我们需要清醒地意识到,慢就业并不适合所有人,它是建立在社会支持系统相对包容、物质条件相对充裕的基础之上的。青年如果对自己未来的道路缺乏自主规划、逃避社会竞争、丧失人生志向,使慢就业成为啃老的遮羞布,则不值得提倡。

当“快迭代”遇上“慢就业”,中国间隔年的实践者应当如何应对“就业潮”?这是每一个青年学子都不可回避的问题。笔者认为,一是要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青年学子需利用间隔年了解行业发展前沿,培育新时代就业价值观。二是适度降低预期,主动提升自我。青年学子进行职业探索时应敢于试错,在努力学好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争当复合型人才。

“慢就业”需要“冷思考”,更需要“稳行动”。自主地践行间隔年,对青年独立自主性格的培养、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塑造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笔者相信,间隔年在不久的将来会受到越来越多当代青年的青睐,成为实现青年自我成长、自我蜕变、自我超越的有效途径之一。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何杜娟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