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论】青年说 | 小学生要掌握“八项高难度技能”?“双减”不能成了空话
近日,华南师大附属开发区实验小学的一位家长在网上晒出学校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引发了广泛讨论。根据这份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八项高难度 技能,包括流利的英语口语、乐器演奏和实验完成等。学校表示,这些要求是为了促进学生成长和家长参与教育,话题引发热议。
教育需要多点开花,但不能是强制性的面面俱到。如此脱离常理的“八项技能”要求,把教育搞成了“特种兵”训练,只会适得其反,闹出笑话一场。
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中,英语已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与世界沟通,拓宽国际视野。但从现实出发,对于中国的小学生来说,掌握流利的英语是否过于困难?如此要求显然超出他们的能力范围,无异于揠苗助长。
教育应该是多元化的,学生应该有机会发展自己的兴趣和才能。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塑造阶段,对于未来的发展应该是探索状态,要根据他们在音乐、体育、语言学习和思维能力方面的兴趣和能力,适度地承担适龄的技能和任务,要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和机会来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领域。过多的填鸭式教育,可能扼杀孩子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限制他们在深度学习中发挥潜力。
对学生的过度要求,也会对家长造成严重负担。一方面,家长要承担多元的社会角色,把家长的时间过度捆绑在家庭教育中,会影响社会正常运转。另外,并非每个家庭都有能力为孩子提供外教课程,学校关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愿景规划,仿佛构成了某种“持续加压”的道德合法性,严重破坏了家校合作的边界感。
极端的要求背后是过度功利化的教育观念。孩子不是学校获取成绩的工具,而教育的第一要义应该是教“做人”,一个人只有在快乐的环境中才能健康成长。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和能力初衷是好,但贪大求全的观念容易使学生陷入恶性竞争的漩涡,是在扼杀童年应有的天真和快乐。在“双减”有序落地的大背景下,该校逆势而为,公然“加码加量”,究竟是为哪般、闹哪样?
从现实出发,华附开小学校高调宣称的“八个技能”,必然是难以实现的。这种“要求”,除了能让校方自我感觉良好地暗爽一番,恐怕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现代化的教育,应该帮助学生挣脱束缚的枷锁,乘着自由的风,收获成长与蜕变。每一个小孩,应该先成为他们自己本身,而不是“八项技能”的“超人”。
作者:麦蓓(重庆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