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打探:建筑美学上的拱廊 独属于三洞桥的浪漫
华龙网讯(通讯员 刘成梦)位于江北嘴中央商务区的三洞桥PARK将于10月27日正式开街。项目整体建筑形态已揭开神秘面纱,华龙网近日专访三洞桥PARK总建筑师,看建筑美学上的拱廊,探寻这份独属于三洞桥的浪漫设计理念。

提取桥洞元素 拱门+台阶的仪式感
三洞桥,地因桥名,因其是一座三孔桥,日久便惯称“三洞桥”。作为重庆展示传统文化风貌的八大街区之一,三洞桥是江北城现存至今具有先天地理标志性地标。
以三洞桥遗址为纽带,三洞桥风情街外街(一期)已在2019年开街。外街之上,隔着一条马路,便是内街——三洞桥PARK,内外衔接通过三个桥洞实现。
邻江一面,三洞桥PARK以桥洞为引,以石阶为线,串联起独属于三洞桥的浪漫。

六个高挑拱门尤为显眼,往里进入,拱门“复制粘贴”,形成拱廊。台阶上,桥洞元素被组合成十字拱券,十字拱券组合阵列最终形成仪式感,数个拱门加上几十个台阶的别致造型组合,凑成极具风格的入口建筑,置身其下,灰白色调简洁而又大气。
一眼望去,拱廊空间建筑材料一目了然,为纯粹的清水混凝土。在设计之初,对材料的使用尚有争议。总建筑师张华认为,清水混凝土材料有一种“无时间性”特点,历史来源悠久,与拱廊空间结构配合,既能显现设计团队所设想的时代记忆感,与历史的对话微妙感。同时,随着时间推移,材料效果也不会有太大变化,低维护的可持续绿色建造,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虽然是最基础的建筑材料,工艺做法并不简单,我们试图通过最本质的材料来还原本真。”张华表示,从设计理念提出,到和三洞桥风情街整体的建设者江北嘴置业公司反复推敲、与重庆市设计院等合作单位让项目落地成型,各方作出了不懈努力。

“视”与“被视” 尽显重庆记忆
张华和其他许多建筑师一样,对重庆有着独特的情感。
“重庆是一个立体化的城市,平原地区的城市建筑多为重点表达四个立面,最多加屋顶第五立面。但是重庆,却被网上称为‘8D魔幻之都’,大高差、多台地、多架空等山城特有的地形地貌介入,让建筑可以从多维度去游历,与周边道路和用地形成多维度的衔接展示效果。”作为江北嘴中央商务区三洞桥民俗风情街项目总建筑师,张华对三洞桥PARK有着极高的热忱。
他直言,正是因为重庆独特的地形,反而受到建筑师的喜爱,虽然挑战更大,但成就感却更强。设计方案一次次调整,甚至在项目进程中还历经颠覆性的“大改变”,最终张华带领他的团队在江北嘴置业公司的信任与大力支持下最终敲定现在的设计方案。

“从城市风貌上来讲,三洞桥PARK比较趋近于现代风格,这样跟江北嘴金融区的整体风貌比较贴切,但是大的玻璃盒子对于江北嘴来讲并不稀缺,这里是一个有历史文化载体的街区,选取了‘三洞桥’这个母题作为原型,转化成为空间对人文和历史的重新建构。”张华表示。
从“视”与“被视”的思路出发,以文化符号勾勒建筑本身。通过大台阶连接滨江步行道与项目内街,与重庆山城特色的城市风貌相呼应,在立面元素上提取传统三洞桥的元素符号,融合进立面中,加强重庆特色地区的记忆符号。

文化因子激活全新“社交平台”
技术的难度在其次,怎么能够把这个项目区作为重庆名片功能区打造?
沿江看去,项目背景是现代时尚的国金中心,周边已有城市公园、住宅、学校等,同时还需兼顾与滨江漫步道的联系,如何串联起周边?是三洞桥PARK首要解决的问题。
作为三洞桥风情街整体的建设者,江北嘴置业公司与承建各方做了大量探讨,相关负责人表示:“这里已经有国金中心,下面还有重庆大剧院、重庆科技馆,其实从商业到文化都完备了,但我们发现这里缺少一个平台,一个帮助大家去社交的平台,能够把商业娱乐和社交属性结合在一起,最终完善江北嘴的业态。”

同时,张华与设计团队在翻阅历史资料与调研中发现,在重庆的建城史上,商业发展主要依据于当时作为主要城市道路的阶梯两侧发展而来。
“所以我们想把拱廊空间和大台阶结合在一起,去作为整个项目最核心的历史风貌呈现,强化空间的包容性与开放性,体现个体自在和放松的空间状态,并且让每个体验者在空间中不断穿行和偶遇所催生出共同参与和公共活动的组织机会。在设计初始也考虑到未来的商业活动中的展场、走秀、商演都可以借用这个空间平台,形成更高的群体参与性,同时让商业街区公共开放属性得以加强。”
伴随城市提升行动及江北嘴中央商务区的建设走向深入,从南滨路遥望对岸,位于“两江四岸”核心区的精品项目——三洞桥民俗风情街,正营造出“山、水、城、桥”相融合、富有山城特色的景观眺望城市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