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拿下4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重医附二院的医生们都在研究啥?(二)
重医附二院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资助项目实现历史突破。

一年拿下4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重医附二院的医生们都在研究啥?(二)

来源:华龙网2023-10-13

华龙网讯 日前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申报期项目评议资助结果公布,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重医附二院)实现历史突破,获得43项,较2022年同期增长10项,增长30.3%,资助项目数居于重庆市前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推动基础研究的发展,促进学科建设,发现、培养优秀科技人才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重医附二院的医生们都在研究些啥呢?让我们继续解密该院临床医生的“实验项目”。

寻找线粒体代谢紊乱根源 为心脏手术护航

研究者:黄河

项目介绍:线粒体是细胞的“发电厂”。而心肌特别依赖这个“发电厂”来为它提供能量,以维持心脏的泵功能。心肌缺血再灌注(MIRI)是围术期常见的急重症,线粒体作为细胞能量代谢的主要场所,在MIRI中经常会出现代谢紊乱,导致能量供应不足和心脏功能受损。本项目关注这个核心问题,发现线粒体分裂蛋白Drp1与LonP1蛋白异常结合扰乱了心肌线粒体的正常工作。通过深入地研究Drp1与LonP1如何影响心肌线粒体的代谢,希望能够找到有效的线粒体修复靶点用于MIRI心脏保护,为临床上通过干预线粒体代谢及关键酶活性实现围术期器官保护提供新思路。

个人简介

“研究源于临床的诉求,成果归于病患的康复。”

黄河,重医附二院麻醉科主任。主持国自科面上项目等国家级课题4项,重庆市科卫联合重点项目等省部级课题5项,国家卫健委指令性课题1项,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1项,军队“十二五”重大科研项目子课题1项。累计配套经费1500余万元。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论文50余篇,SCI收录30篇,发表论著单篇最高影响因子34.92分,IF>10 四篇。副主编或参编《儿科麻醉学》等专著4部。获得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获军队医疗技术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

探索斑马鱼软骨再生之秘 为人软骨重生寻找希望

研究者:孙先定

项目介绍:骨关节炎是一种关节软骨损伤退变性疾病,发病率、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命质量。由于软骨再生能力很弱,软骨损伤后无法修复。而斑马鱼作为具有强大再生能力的研究模型,为软骨再生研究提供了新的机会。

本项目首先建立了斑马鱼软骨损伤模型,发现斑马鱼软骨完全损伤后可以再生。通过结合单细胞测序、活体成像等技术手段,研究软骨组织再生的关键调控机制,在此基础上,在小鼠等哺乳动物模型中进一步验证探究哺乳动物软骨难以再生的机制,探究促进软骨损伤修复的治疗靶点及靶向药物,期望最终能够找到骨关节炎的治疗方法。

个人简介

“沉心静气,戒骄戒躁、脚踏实地、不负韶华,砥砺前行!”

孙先定,重医附二院骨科关节外科中心副研究员、主治医师,博士生导师。长期聚焦运动系统疾病开展基础及临床研究。入选“重庆英才·青年拔尖人才”,荣获重庆市青年岗位能手、重庆市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重医重大科技人才项目“揭榜挂帅”计划、重医“青年五四奖章”、宽仁英才骨干人才,在国内率先利用斑马鱼模型系统开展骨骼疾病研究,负责建立了重医附二院斑马鱼模式动物研究平台。在Nature Communications、Theranostics、J Bone Miner Res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0余篇。现主持有国家级及省部级等课题8项。

搭建单细菌全基因组测序平台,助力肠道“暗物质”的破译

研究者:赵浏阳

项目介绍:约70%的人类肠道微生物因难以培养而无法被认知。因此开发不依赖细菌培养的单细菌全基因组测序平台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单细菌测序面临两大难题:①如何无偏差地扩增单细菌全基因组;②如何提高检测通量。

为解决上述难题该项目开拓性地融入以下技术:①利用微流控技术将单细菌包裹在液滴中实现高通量测序;②引入四臂聚乙二醇硫醇可降解水凝胶,降低DNA污染的同时提高扩增效率;③结合MDA扩增技术和T7核酸内切酶修剪;④利用Tsp聚合酶特异地在PCR产物末端加碱基T,构建标签DNA捕获测序片段。搭建基于微流控的高通量单细菌全基因组测序平台,则能为单微生物组学研究及临床致病菌诊疗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个人简介

“站在巨人的肩上,先学习后超越!”

赵浏阳,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肠道微生物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转化研究,并以此为契机进行微生物组学创新诊断技术的研发。以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5篇(IF>20 2篇),包括Gastroenterology(2篇)、Oncogene和Engineering;以共同作者在Gut和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SCI论文25篇(总影响因子314,总被引频次2011)。2022年全职引进到重庆医科大学,现主持重庆英才基金、重庆医科大学骨干教授人才项目、重庆医科大学未来医学青年创新团队项目;两次受邀参加美国消化疾病周DDW会议并主场汇报,获美国消化病协会颁发的“青年学者”奖,“重庆英才青年拔尖人才”称号。

寻找肝脏胰岛素抵抗的“调控按钮” 填补国内外研究空白

研究者:胡文全

项目介绍:肝脏胰岛素抵抗是代谢综合征发病的中心环节,它可以引起多种疾病的发生,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但其具体发病机制不详。

申请人课题组首次发现多功能的细胞膜受体Nogo-B receptor(NgBR)通过特异性调控法尼基修饰的AMPK上游激酶LKB1的细胞膜定位介导脂联素信号传导,进而调控肝脏胰岛素敏感性。该项目的开展将填补国内外脂联素介导AMPK信号通路活化的研究空白,并为临床肝脏胰岛素抵抗相关疾病的药物靶点研发和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个人简介

“容易走的路都是下坡路,不断失败却没有失去热情,就是成功的过程。简单的事重复做,你就是专家;重复的事用心做,你就是赢家。”

胡文全,美国威斯康辛医学院博士后,威斯康辛医学院 surgery department和纽约大学 Langone Health 讲师,重庆医科大学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博士生导师/特聘教授,获得“Young investigator award” 称号,重庆市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第四类)。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教委和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团体项目4项。已经发表40多篇SCI论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Hepatology,Oncogene, JCI insight,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等杂志发表10余篇论文。

中枢代谢调控新视角:揭示下丘脑代谢信号分子调控机体能量代谢的新机制

研究者:杨梦柳

项目介绍:下丘脑弓形核存在多种与能量调控有关的神经元,这些神经元能接收来自外周的营养素、代谢产物、肽类激素信号,并将这些信号进行整合,在调节摄食和能量代谢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这些神经元本身也能释放一些代谢调控因子,将信号传递到其它核团的神经元,进而形成神经冲动,由交感和迷走神经传递到外周组织器官,调节机体糖脂代谢和能量平衡。

本项目以糖脂代谢紊乱为基础,探讨下丘脑代谢信号分子GPC4对外周主要器官如肝脏等的交互作用为特色,以最终阐明中枢信号分子对外周代谢的调控的途径及机制, 从而丰富和完善中枢代谢信号调控外周代谢的理论,并为肥胖及其他代谢性疾病筛选可能的中枢靶点提供基础。

个人简介

“无论我们在何处,都应心怀理想,因为只有源于理想的热情,才能够赋予我们前进的动力。”

杨梦柳,重医附二院内分泌代谢病科副研究员。重庆市高层次引进人才、重庆市医师协会内分泌分会委员、重庆市免疫学会肿瘤与代谢免疫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重庆市留学人员回国创新支持计划项目获得者、CADA Rising Star member。Nature Communication、Diabetes, Obesity and Metabolism 等杂志特约审稿人,以及Frontiers系列杂志编委。主持科研项目6项,2项为国家级项目。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发表 SCI 论文 18 篇,其中在本专业权威杂志《Diabetes Care》《Diabetes》《Diabetologia》等杂志发表研究型文章6篇。

以肝癌为模型研究癌细胞是如何变强大的?

研究者:刘春刚

项目介绍:肝癌是一种多基因参与、多因素介导、病理机制复杂的恶性肿瘤。肿瘤演进过程中在特定的微环境刺激下关键功能分子蛋白翻译后修饰介导蛋白稳态及空间定位使肿瘤的可塑性研究更加复杂。因此深入研究其演化过程及其相互调控作用机理,对于开展肿瘤精准的早期筛查、病理诊断、临床靶向(免疫)治疗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本项目采用肝癌为研究模型,以YTHDF1蛋白稳态为切入点,探讨调控YTHDF1蛋白稳态的细胞与分子机制以及相关的干预措施,旨在剖析肿瘤内部YTHDF1蛋白表达及空间功能定位与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重塑的时空演变规律,为针对 YTHDF1的肿瘤免疫(联合)治疗评判提供新理论、新方法。

个人简介

“挑战未知,不惧失败,脚踏实地,汇成大海。”

刘春刚,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重庆英才·青年拔尖人才,首批重庆市中青年医学卓越团队负责人,重庆医科大学重大科技人才项目“揭榜挂帅”A类项目负责人。近年来累计发表SCI论著20余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含共同)在Hepatology(2篇)、Advanced Science、Cancer Research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SCI论著9篇;主持新加坡海外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等各类科研项目12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已授权3项。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

救“肠”保“肝” 控制脓毒症肝损伤

研究者:龚建平

项目介绍:脓毒症是一种由宿主对感染反应失调所引起的涉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的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疾病。肝损伤是影响脓毒症患者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目前尚缺乏有效治疗措施。

“肠-肝轴”即肠道与肝脏之间的双向交流,在脓毒症肝损伤中起着重要作用。在脓毒症期间,肠道菌群失调、肠道通透性增加,将肠道病原体和损伤分子转运至肝脏,加重肝脏损伤。而肝损伤又会进一步加重肠道及全身多器官功能障碍。

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长寿蛋白家族成员KLB在肠上皮细胞的缺失可损伤肠道屏障。而脓毒症状态下KLB 缺失导致杯状细胞有丝分裂异常。因此,课题组拟进一步探索KLB调控肠道杯状细胞有丝分裂维持肠道黏液屏障的具体机制,为脓毒症肝损伤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和实验依据。

个人简介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龚建平,二级教授,博(硕)导,主任医师,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重庆市首席专家工作室专家,首届重庆医学领军人物。主持或指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部级科研项目50余项,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6项、厅局级奖励3项、军队科技奖励2项。近二十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迅作者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近300篇。

(通讯员/陆毅)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一年拿下4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重医附二院的医生们都在研究啥?(二)

2023-10-13 10:46:36 来源:

华龙网讯 日前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申报期项目评议资助结果公布,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重医附二院)实现历史突破,获得43项,较2022年同期增长10项,增长30.3%,资助项目数居于重庆市前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推动基础研究的发展,促进学科建设,发现、培养优秀科技人才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重医附二院的医生们都在研究些啥呢?让我们继续解密该院临床医生的“实验项目”。

寻找线粒体代谢紊乱根源 为心脏手术护航

研究者:黄河

项目介绍:线粒体是细胞的“发电厂”。而心肌特别依赖这个“发电厂”来为它提供能量,以维持心脏的泵功能。心肌缺血再灌注(MIRI)是围术期常见的急重症,线粒体作为细胞能量代谢的主要场所,在MIRI中经常会出现代谢紊乱,导致能量供应不足和心脏功能受损。本项目关注这个核心问题,发现线粒体分裂蛋白Drp1与LonP1蛋白异常结合扰乱了心肌线粒体的正常工作。通过深入地研究Drp1与LonP1如何影响心肌线粒体的代谢,希望能够找到有效的线粒体修复靶点用于MIRI心脏保护,为临床上通过干预线粒体代谢及关键酶活性实现围术期器官保护提供新思路。

个人简介

“研究源于临床的诉求,成果归于病患的康复。”

黄河,重医附二院麻醉科主任。主持国自科面上项目等国家级课题4项,重庆市科卫联合重点项目等省部级课题5项,国家卫健委指令性课题1项,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1项,军队“十二五”重大科研项目子课题1项。累计配套经费1500余万元。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论文50余篇,SCI收录30篇,发表论著单篇最高影响因子34.92分,IF>10 四篇。副主编或参编《儿科麻醉学》等专著4部。获得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获军队医疗技术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

探索斑马鱼软骨再生之秘 为人软骨重生寻找希望

研究者:孙先定

项目介绍:骨关节炎是一种关节软骨损伤退变性疾病,发病率、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命质量。由于软骨再生能力很弱,软骨损伤后无法修复。而斑马鱼作为具有强大再生能力的研究模型,为软骨再生研究提供了新的机会。

本项目首先建立了斑马鱼软骨损伤模型,发现斑马鱼软骨完全损伤后可以再生。通过结合单细胞测序、活体成像等技术手段,研究软骨组织再生的关键调控机制,在此基础上,在小鼠等哺乳动物模型中进一步验证探究哺乳动物软骨难以再生的机制,探究促进软骨损伤修复的治疗靶点及靶向药物,期望最终能够找到骨关节炎的治疗方法。

个人简介

“沉心静气,戒骄戒躁、脚踏实地、不负韶华,砥砺前行!”

孙先定,重医附二院骨科关节外科中心副研究员、主治医师,博士生导师。长期聚焦运动系统疾病开展基础及临床研究。入选“重庆英才·青年拔尖人才”,荣获重庆市青年岗位能手、重庆市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重医重大科技人才项目“揭榜挂帅”计划、重医“青年五四奖章”、宽仁英才骨干人才,在国内率先利用斑马鱼模型系统开展骨骼疾病研究,负责建立了重医附二院斑马鱼模式动物研究平台。在Nature Communications、Theranostics、J Bone Miner Res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0余篇。现主持有国家级及省部级等课题8项。

搭建单细菌全基因组测序平台,助力肠道“暗物质”的破译

研究者:赵浏阳

项目介绍:约70%的人类肠道微生物因难以培养而无法被认知。因此开发不依赖细菌培养的单细菌全基因组测序平台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单细菌测序面临两大难题:①如何无偏差地扩增单细菌全基因组;②如何提高检测通量。

为解决上述难题该项目开拓性地融入以下技术:①利用微流控技术将单细菌包裹在液滴中实现高通量测序;②引入四臂聚乙二醇硫醇可降解水凝胶,降低DNA污染的同时提高扩增效率;③结合MDA扩增技术和T7核酸内切酶修剪;④利用Tsp聚合酶特异地在PCR产物末端加碱基T,构建标签DNA捕获测序片段。搭建基于微流控的高通量单细菌全基因组测序平台,则能为单微生物组学研究及临床致病菌诊疗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个人简介

“站在巨人的肩上,先学习后超越!”

赵浏阳,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肠道微生物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转化研究,并以此为契机进行微生物组学创新诊断技术的研发。以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5篇(IF>20 2篇),包括Gastroenterology(2篇)、Oncogene和Engineering;以共同作者在Gut和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SCI论文25篇(总影响因子314,总被引频次2011)。2022年全职引进到重庆医科大学,现主持重庆英才基金、重庆医科大学骨干教授人才项目、重庆医科大学未来医学青年创新团队项目;两次受邀参加美国消化疾病周DDW会议并主场汇报,获美国消化病协会颁发的“青年学者”奖,“重庆英才青年拔尖人才”称号。

寻找肝脏胰岛素抵抗的“调控按钮” 填补国内外研究空白

研究者:胡文全

项目介绍:肝脏胰岛素抵抗是代谢综合征发病的中心环节,它可以引起多种疾病的发生,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但其具体发病机制不详。

申请人课题组首次发现多功能的细胞膜受体Nogo-B receptor(NgBR)通过特异性调控法尼基修饰的AMPK上游激酶LKB1的细胞膜定位介导脂联素信号传导,进而调控肝脏胰岛素敏感性。该项目的开展将填补国内外脂联素介导AMPK信号通路活化的研究空白,并为临床肝脏胰岛素抵抗相关疾病的药物靶点研发和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个人简介

“容易走的路都是下坡路,不断失败却没有失去热情,就是成功的过程。简单的事重复做,你就是专家;重复的事用心做,你就是赢家。”

胡文全,美国威斯康辛医学院博士后,威斯康辛医学院 surgery department和纽约大学 Langone Health 讲师,重庆医科大学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博士生导师/特聘教授,获得“Young investigator award” 称号,重庆市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第四类)。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教委和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团体项目4项。已经发表40多篇SCI论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Hepatology,Oncogene, JCI insight,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等杂志发表10余篇论文。

中枢代谢调控新视角:揭示下丘脑代谢信号分子调控机体能量代谢的新机制

研究者:杨梦柳

项目介绍:下丘脑弓形核存在多种与能量调控有关的神经元,这些神经元能接收来自外周的营养素、代谢产物、肽类激素信号,并将这些信号进行整合,在调节摄食和能量代谢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这些神经元本身也能释放一些代谢调控因子,将信号传递到其它核团的神经元,进而形成神经冲动,由交感和迷走神经传递到外周组织器官,调节机体糖脂代谢和能量平衡。

本项目以糖脂代谢紊乱为基础,探讨下丘脑代谢信号分子GPC4对外周主要器官如肝脏等的交互作用为特色,以最终阐明中枢信号分子对外周代谢的调控的途径及机制, 从而丰富和完善中枢代谢信号调控外周代谢的理论,并为肥胖及其他代谢性疾病筛选可能的中枢靶点提供基础。

个人简介

“无论我们在何处,都应心怀理想,因为只有源于理想的热情,才能够赋予我们前进的动力。”

杨梦柳,重医附二院内分泌代谢病科副研究员。重庆市高层次引进人才、重庆市医师协会内分泌分会委员、重庆市免疫学会肿瘤与代谢免疫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重庆市留学人员回国创新支持计划项目获得者、CADA Rising Star member。Nature Communication、Diabetes, Obesity and Metabolism 等杂志特约审稿人,以及Frontiers系列杂志编委。主持科研项目6项,2项为国家级项目。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发表 SCI 论文 18 篇,其中在本专业权威杂志《Diabetes Care》《Diabetes》《Diabetologia》等杂志发表研究型文章6篇。

以肝癌为模型研究癌细胞是如何变强大的?

研究者:刘春刚

项目介绍:肝癌是一种多基因参与、多因素介导、病理机制复杂的恶性肿瘤。肿瘤演进过程中在特定的微环境刺激下关键功能分子蛋白翻译后修饰介导蛋白稳态及空间定位使肿瘤的可塑性研究更加复杂。因此深入研究其演化过程及其相互调控作用机理,对于开展肿瘤精准的早期筛查、病理诊断、临床靶向(免疫)治疗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本项目采用肝癌为研究模型,以YTHDF1蛋白稳态为切入点,探讨调控YTHDF1蛋白稳态的细胞与分子机制以及相关的干预措施,旨在剖析肿瘤内部YTHDF1蛋白表达及空间功能定位与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重塑的时空演变规律,为针对 YTHDF1的肿瘤免疫(联合)治疗评判提供新理论、新方法。

个人简介

“挑战未知,不惧失败,脚踏实地,汇成大海。”

刘春刚,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重庆英才·青年拔尖人才,首批重庆市中青年医学卓越团队负责人,重庆医科大学重大科技人才项目“揭榜挂帅”A类项目负责人。近年来累计发表SCI论著20余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含共同)在Hepatology(2篇)、Advanced Science、Cancer Research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SCI论著9篇;主持新加坡海外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等各类科研项目12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已授权3项。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

救“肠”保“肝” 控制脓毒症肝损伤

研究者:龚建平

项目介绍:脓毒症是一种由宿主对感染反应失调所引起的涉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的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疾病。肝损伤是影响脓毒症患者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目前尚缺乏有效治疗措施。

“肠-肝轴”即肠道与肝脏之间的双向交流,在脓毒症肝损伤中起着重要作用。在脓毒症期间,肠道菌群失调、肠道通透性增加,将肠道病原体和损伤分子转运至肝脏,加重肝脏损伤。而肝损伤又会进一步加重肠道及全身多器官功能障碍。

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长寿蛋白家族成员KLB在肠上皮细胞的缺失可损伤肠道屏障。而脓毒症状态下KLB 缺失导致杯状细胞有丝分裂异常。因此,课题组拟进一步探索KLB调控肠道杯状细胞有丝分裂维持肠道黏液屏障的具体机制,为脓毒症肝损伤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和实验依据。

个人简介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龚建平,二级教授,博(硕)导,主任医师,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重庆市首席专家工作室专家,首届重庆医学领军人物。主持或指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部级科研项目50余项,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6项、厅局级奖励3项、军队科技奖励2项。近二十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迅作者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近300篇。

(通讯员/陆毅)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马甜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