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中旭“少年科学院”成立!学生与院士“零距离”对话
华龙网讯(徐俊聪)10月12日,重庆两江新区华师中旭学校“少年科学院”正式揭牌成立,这意味着学校在探索更大范围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迈入新台阶。
学校特邀请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邓文中和夫人冯仪人,重庆市教育学会会长钟燕,重庆市教育学会监事长、会长助理粟梅,重庆两江新区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曾万学莅临现场指导,并听取学校2023年暑假研究性学习项目答辩,让院士、专家与学生实现“零距离”对话、面对面沟通。
揭牌成立,“少年科学院”蓝图初显
答辩会当天,华师中旭学校“少年科学院”正式揭牌成立,学校校长陈珍国为与会专家颁发了“少年科学院导师”聘书。

据悉,“中旭少年科学院”下设数学、生物、地理、物理、化学、信息技术、社会科学等研究所及校外科技活动基地,旨在集专家之智、汇社会之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思维和动手能力。科学院成立后将采取学长制培养模式,定期举办“小院士”课题研究活动,组织成员走进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及各大科普场馆与科学家面对面交流,参加野外科学考察实践活动,同时,开设如“伯克利大学人工智能课程”“未来城市实验课程”等科技特色课程。
“希望在校外专家、杰出专业人士和学校老师的共同指导下,让更多青少年能够实现科技梦,扮靓华师中旭创新型未来学校的新名片!”展望“少年科学院”未来的发展,陈珍国说到。
研有所成,创新因子在学校“活”起来
今年,是华师中旭办学的第五个年头。学校以“培养创造未来的人”为育人目标,打造了基于“6C”的项目化学习的C-PBL课堂,“五大书院课程”,“落花生”课程和A-STEM课程,推动“素养时代”的跨学科学习,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成长需求,实现轻负提质增效。现场,学生发展中心主任田晓娟详细地介绍了以上四大具有华师中旭辨识度的课程开展情况。

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中藏着彝族人哪些鲜为人知的“秘密”?武隆仙女山地质地貌是如何演变的?……这个暑假,孩子们以问题为导向,从多个学科出发,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研学实践活动。

从少数民族文化探究、到彩票中经济学问题探究、再到中西方服饰的对比研究,同学们通过实地勘察、网上资料查询、寻求专业人士的讲解等方式,深度学习祖国的风土人情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既拓展了知识储备,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方面也得到提升。台下,专家们听得津津有味,并结合学生的汇报给予针对性的提问,引导学生继续完善研究方式,保持对研究性学习的兴趣。
权威指导,推进研究性学习实现“常态化”
“研究式学习能够很好地启发孩子的问题思维,有利于养成爱提问的习惯,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观看完同学们的答辩,邓文中院士充分肯定了大家的研究成果,并指出,这种在实践中学习的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

邓文中院士在桥梁工程设计上做出的杰出贡献让同学们心生崇拜,在与院士对话环节,大家纷纷踊跃举手参与提问。邓文中院士耐心地予以解答,并鼓励同学们不负当今美好时代,努力奋斗。
“有别于课堂学习,研究性学习更强调从真实生活中发现问题,以有价值的问题展开研究,”陈珍国在讲话中详细地阐述了研究性学习的内涵,他希望学生们能和家长一起达成共识,积极参与到研究性学习中来,进一步完善研究方式,在参与、学习、体验、感悟中不断提升创新力,努力成为具备中国心、全球观、创新力、美好心灵、强健体魄的未来杰出人才。

下一步,学校将充分利用好“少年科学院”这一平台,整合专家资源和校内外科技创新资源,进一步推进学校科创活动的发展,培育更多学科素养突出、综合素质过硬的创新后备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