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育人学段范围能否再扩大?到重庆八中“四个教育”实践探索研讨·融合教育论坛上找答案

融合育人学段范围能否再扩大?到重庆八中“四个教育”实践探索研讨·融合教育论坛上找答案

来源:华龙网2023-10-13
论坛现场。学校供图 华龙网发

华龙网讯(郭晓彤 李若澜 实习生 殷泰)教育为什么要融合?怎么去融合?如何才能融合得更深入?能否再扩大融合育人学段范围?10月12日,普通高中内涵发展暨重庆八中“四个教育”实践探索研讨·融合教育论坛在学校渝北校区举行。与会专家学者从“学段融合与系统育人”的角度出发,以交流报告的形式深入探讨,携手助力融合教育寻找方向、理清思路、共鉴未来。

渝北区委教育工委委员,区教师进修学院书记、院长陈治国主持论坛。学校供图 华龙网发

学段贯通,融合育人

深入探索长链条融合育人体系

当学生从一个学段升到下一个学段,他们需要较长时间去适应怎么办?当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求的意识没有随着学段同步递增,反而逐步递减怎么办?当学生的持续发展和个性发展状态不好,创新意识和生涯发展动力不足怎么办?

面对这一系列在教育中遇到的问题,重庆八中副校长张泽勇认为,作为教育人有必要一起来反思、探讨和解决这个问题:如何将一个人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以及更长远的发展方向,打造得更具上进心、更具活力、更具持续发展的动力。

而这个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育融合。

重庆八中副校长张泽勇作报告。学校供图 华龙网发

论坛期间,张泽勇以《学段贯通 融合育人》为题,从学校探索融合教育的原因、普通高中与大学融合育人的实践探索、深度推进“初-高”融合教育、正在探索“小-中”融合教育四个方面,分享了近年来重庆八中探索融合教育的漫漫长路。

张泽勇介绍道,从2008年始,重庆八中一直致力于打破中学与大学的学段藩篱,促进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融合,实现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可持续发展。15年来,重庆八中努力实施“中学与大学跨学段融合育人”的教育创新探索,建立以“学段贯通、融合育人”为核心理念,构建“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卓越课程”逐层递进的“三层六元”融合课程体系,深度实施体验式、课题研究式、项目设计式等“以学为本”的教学方式,创生“跨段跟踪”发展性评价方法,形成“共享共建共振”实施机制。

重庆八中正在探索“初-高”融合教育衔接。张泽勇提到,学校的目标是实现“六年贯通,深度融合,跨段课程,多元发展”,提升核心素养,培养创新人才,构建初高中整体化发展机制。

此外,学校也即将开始进行“小-中”融合教育的探索。“基于涵养英才的理念,我们将开始探索如何通过学段融合在中学和小学里涵养英才。”张泽勇说。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刘云杉作报告。学校供图 华龙网发

大中融合,追求卓越

合理衔接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

在专家报告环节,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刘云杉以《大中融合视域下的创新人才培养》为题,围绕拔尖创新人才的特质、培养目标和途径,从如何“跑得快”、如何“走得远”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是教书,还是育人?”刘云杉认为,只有可以陶冶品格的教育才是真正完全的教育,而陶冶品格的教育在大学、中学都是一致的。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党委副书记陈谦作报告。学校供图 华龙网发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党委副书记陈谦以《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与“大中衔接”教育》为题,从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的背景、中学生英才计划的“南大方案”、南京大学强基计划的实施、大中培养衔接的“南大实践”,以及办好中国最好的本科教育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分享引领。他提出了中学生英才计划“南大方案”,即“三强”理念:强互动,做好中学和大学的衔接;强激发,通过导师引导来激发学生自主性的形式;强供给,为中学生英才计划培养的学生给予最大程度的资源支持。

北京理工大学教务部副部长肖烜作报告。学校供图 华龙网发

北京理工大学教务部副部长肖烜在《勇担教育新使命,共绘强国新蓝图》主题分享中,介绍了贯通“大-中-小-幼”的北理探索。“高等教育是人才成长的关键阶段,同样不可忽视的是,基础教育是学生真正的成长摇篮。”肖烜介绍说,北京理工大学专门成立了一个基础教育中心,这在国内也不太多见。学校首先加强顶层设计,把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进行合理的衔接,形成贯通培养、协同育人。

哈尔滨工业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潘旭东作报告。学校供图 华龙网发

哈尔滨工业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潘旭东以《“大中衔接 双跨融通”——共育堪当民族复兴的战略人才》为题,结合哈尔滨工业大学教育特色做了分享。他表示,学生肩负着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希望大学和中学教育工作者能够携手共育,让学生保持对研究的好奇和热情,善于发现,善于探索,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提出问题,追求卓越。

项目组代表鄢斌作开题报告。学校供图 华龙网发

小中融合,涵育英才

努力构建一个英才早期培养示范点

为缓解小学与中学目前存在的育人目标缺乏融合,忽视英才成长的连续性;课程、教学缺乏有效衔接,妨碍英才学习的渐进性;教师、教研、资料和硬件等资源上缺乏共享,影响英才学习的全面性等问题,重庆八中提出“小中融合,涵育英才”教育改革试点项目。

当天下午,该项目在重庆八中渝北校区行政楼举行了开题会议。项目组代表鄢斌围绕项目背景、研究基础、任务目标、实施步骤等方面对项目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他提到,通过对“小-中”融合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他们的预期成效是希望能够打造出一个跨段跨校师生的教学场所;形成一个融合育人的课程群落;促成一个教、研、训一体化的共同体;构建一个英才早期培养示范点。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政策研究所所长邓建中讲话。学校供图 华龙网发

随后,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政策研究所所长邓建中对项目提出建议。他认为,一定要对项目的核心概念进行准确的界定,要搞清楚这么做是要改变什么,能不能解决当下的问题。邓建中建议,项目组要牢记服务改革、服务整体的综合改革的责任,做到加强学习,打造一支学习型、反思型的团队。同时,聚焦试点,大题小做、小题深做;加强和相关高校、科研院所、教育行政部门的深度合作。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导师、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发展中心副主任张良教授讲话。学校供图 华龙网发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导师、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发展中心副主任张良教授表示,重庆八中所领衔的“小中融合,涵育英才”项目扮演了一个先行者的身份,去回答创新人才的培养、英才的培养。“这一点在中国越多人探讨越好。”张良认为,如果教育是一场“实验”,那也是一场决不能失败的“实验”,因为它关系到每个孩子的一生。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融合育人学段范围能否再扩大?到重庆八中“四个教育”实践探索研讨·融合教育论坛上找答案

2023-10-13 17:21:01 来源:
论坛现场。学校供图 华龙网发

华龙网讯(郭晓彤 李若澜 实习生 殷泰)教育为什么要融合?怎么去融合?如何才能融合得更深入?能否再扩大融合育人学段范围?10月12日,普通高中内涵发展暨重庆八中“四个教育”实践探索研讨·融合教育论坛在学校渝北校区举行。与会专家学者从“学段融合与系统育人”的角度出发,以交流报告的形式深入探讨,携手助力融合教育寻找方向、理清思路、共鉴未来。

渝北区委教育工委委员,区教师进修学院书记、院长陈治国主持论坛。学校供图 华龙网发

学段贯通,融合育人

深入探索长链条融合育人体系

当学生从一个学段升到下一个学段,他们需要较长时间去适应怎么办?当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求的意识没有随着学段同步递增,反而逐步递减怎么办?当学生的持续发展和个性发展状态不好,创新意识和生涯发展动力不足怎么办?

面对这一系列在教育中遇到的问题,重庆八中副校长张泽勇认为,作为教育人有必要一起来反思、探讨和解决这个问题:如何将一个人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以及更长远的发展方向,打造得更具上进心、更具活力、更具持续发展的动力。

而这个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育融合。

重庆八中副校长张泽勇作报告。学校供图 华龙网发

论坛期间,张泽勇以《学段贯通 融合育人》为题,从学校探索融合教育的原因、普通高中与大学融合育人的实践探索、深度推进“初-高”融合教育、正在探索“小-中”融合教育四个方面,分享了近年来重庆八中探索融合教育的漫漫长路。

张泽勇介绍道,从2008年始,重庆八中一直致力于打破中学与大学的学段藩篱,促进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融合,实现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可持续发展。15年来,重庆八中努力实施“中学与大学跨学段融合育人”的教育创新探索,建立以“学段贯通、融合育人”为核心理念,构建“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卓越课程”逐层递进的“三层六元”融合课程体系,深度实施体验式、课题研究式、项目设计式等“以学为本”的教学方式,创生“跨段跟踪”发展性评价方法,形成“共享共建共振”实施机制。

重庆八中正在探索“初-高”融合教育衔接。张泽勇提到,学校的目标是实现“六年贯通,深度融合,跨段课程,多元发展”,提升核心素养,培养创新人才,构建初高中整体化发展机制。

此外,学校也即将开始进行“小-中”融合教育的探索。“基于涵养英才的理念,我们将开始探索如何通过学段融合在中学和小学里涵养英才。”张泽勇说。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刘云杉作报告。学校供图 华龙网发

大中融合,追求卓越

合理衔接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

在专家报告环节,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刘云杉以《大中融合视域下的创新人才培养》为题,围绕拔尖创新人才的特质、培养目标和途径,从如何“跑得快”、如何“走得远”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是教书,还是育人?”刘云杉认为,只有可以陶冶品格的教育才是真正完全的教育,而陶冶品格的教育在大学、中学都是一致的。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党委副书记陈谦作报告。学校供图 华龙网发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党委副书记陈谦以《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与“大中衔接”教育》为题,从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的背景、中学生英才计划的“南大方案”、南京大学强基计划的实施、大中培养衔接的“南大实践”,以及办好中国最好的本科教育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分享引领。他提出了中学生英才计划“南大方案”,即“三强”理念:强互动,做好中学和大学的衔接;强激发,通过导师引导来激发学生自主性的形式;强供给,为中学生英才计划培养的学生给予最大程度的资源支持。

北京理工大学教务部副部长肖烜作报告。学校供图 华龙网发

北京理工大学教务部副部长肖烜在《勇担教育新使命,共绘强国新蓝图》主题分享中,介绍了贯通“大-中-小-幼”的北理探索。“高等教育是人才成长的关键阶段,同样不可忽视的是,基础教育是学生真正的成长摇篮。”肖烜介绍说,北京理工大学专门成立了一个基础教育中心,这在国内也不太多见。学校首先加强顶层设计,把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进行合理的衔接,形成贯通培养、协同育人。

哈尔滨工业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潘旭东作报告。学校供图 华龙网发

哈尔滨工业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潘旭东以《“大中衔接 双跨融通”——共育堪当民族复兴的战略人才》为题,结合哈尔滨工业大学教育特色做了分享。他表示,学生肩负着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希望大学和中学教育工作者能够携手共育,让学生保持对研究的好奇和热情,善于发现,善于探索,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提出问题,追求卓越。

项目组代表鄢斌作开题报告。学校供图 华龙网发

小中融合,涵育英才

努力构建一个英才早期培养示范点

为缓解小学与中学目前存在的育人目标缺乏融合,忽视英才成长的连续性;课程、教学缺乏有效衔接,妨碍英才学习的渐进性;教师、教研、资料和硬件等资源上缺乏共享,影响英才学习的全面性等问题,重庆八中提出“小中融合,涵育英才”教育改革试点项目。

当天下午,该项目在重庆八中渝北校区行政楼举行了开题会议。项目组代表鄢斌围绕项目背景、研究基础、任务目标、实施步骤等方面对项目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他提到,通过对“小-中”融合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他们的预期成效是希望能够打造出一个跨段跨校师生的教学场所;形成一个融合育人的课程群落;促成一个教、研、训一体化的共同体;构建一个英才早期培养示范点。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政策研究所所长邓建中讲话。学校供图 华龙网发

随后,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政策研究所所长邓建中对项目提出建议。他认为,一定要对项目的核心概念进行准确的界定,要搞清楚这么做是要改变什么,能不能解决当下的问题。邓建中建议,项目组要牢记服务改革、服务整体的综合改革的责任,做到加强学习,打造一支学习型、反思型的团队。同时,聚焦试点,大题小做、小题深做;加强和相关高校、科研院所、教育行政部门的深度合作。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导师、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发展中心副主任张良教授讲话。学校供图 华龙网发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导师、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发展中心副主任张良教授表示,重庆八中所领衔的“小中融合,涵育英才”项目扮演了一个先行者的身份,去回答创新人才的培养、英才的培养。“这一点在中国越多人探讨越好。”张良认为,如果教育是一场“实验”,那也是一场决不能失败的“实验”,因为它关系到每个孩子的一生。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何杜娟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