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文艺职院:搭建“123”“非遗+设计”育人机制 助推艺术设计产教融合发展
华龙网讯(通讯员 李阳 冯康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包含的历史文化渊源和科学知识、工艺技能、思想道德及艺术表现,是重要的文化教育资源。
近年来,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艺术设计高水平专业群以“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育人方向,以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为育人使命,用好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培计划”,积极构建“一体两翼三支撑”的“非遗+设计”育人机制,打造了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特色,推进了非物质文化传承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融合发展。
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成效显著,共荣获市级部门及以上奖项1000余项,部分成果和典型案例被中央级媒体和其他主流媒体的网站及其“两微一端”上刊发、转载或推广应用。
依托“1”个平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培养研修为载体,彰显“非遗传承+现代设计”人才培养特色
一是理念与思路先行。秉持“立足重庆非遗文化资源,以服务地方文化发展为己任”的育人理念,在“研培计划”中,艺术设计专业群注重以“非遗传承+现代设计”为教学思路,“以产品设计为导向、以艺术审美为重点”为教学内容,将现代家居饰品工艺、服装、文创产品设计、室内软装等专业知识与木版年画(木雕)、传统漆器(磨漆画)、蜀绣、荣昌折扇、荣昌夏布、荣昌安陶等技艺与相结合。
二是研修与传承并进。将非遗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打造传承性、艺术性、纪念性、实用性的非遗衍生品、非遗元素包装设计等设计作品,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艺术设计高水平专业群“三联·三融·四平台——研培计划融入高职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彰显了艺术设计专业群人才培养非遗特色,实现了“让设计走进非遗研培”和“让非遗走进学生课堂”的良性互动。
三是由点及面群内拓展。近年来,立足国家文旅干部(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基地等平台,艺术设计高水平专业群先后承办文旅部、教育部等蜀绣、漆器髹饰、木版年画(木雕)、梁平竹帘(竹编)、荣昌折扇、荣昌安陶、荣昌夏布等10余项非遗传承人群研培项目,累计培训市级各类非遗人才600余人次和培育艺术设计类师生2000余人才。
增强“2”翼动力:以“三教改革”和“科研创作”为两翼,促进人才培养和非遗成果产出
以“三教改革”提质量,落实教书育人根本任务。
一是以“国家非遗传承人群研培项目”为牵引,构建“三层四类”分层分类“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通过“因才施策、用好用活”青年教师的工作思路,促进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培育了4支集生产、设计、教学、培训和双创为一体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即教学名师、技术技能大师、设计研发师、创新创业导师。
二是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习展示基地”为基础,校企联合开发非遗特色教材和项目化教学资源库,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在线开放课程。坚持产教融合,构建了政府、企业、行业、学校紧密合作关系,通过共建共享让建设成果能使多方受益,包括《基于纺织类非遗传承的高职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成渝职业院校非遗传承协同创新的培养路径构建》等项目。
三是以“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和技能大师工作室为载体,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师生企多元动态评价,将非遗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启发学生新颖的思考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素养和创造能力。用好学校“第二课堂”和“大师工作室”,将木版年画、剪纸、漆艺设计与制作、陶器设计与制作、染织艺术设计等非遗特色设置为艺术设计高水平专业群专业基础选修课程。
以科研创作启发设计思维,促进“非遗+设计”成果产出。
充分发挥教师潜能,将非遗融入专业建设、教育教学及产教融合中,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科研能力获得极大提升。艺术设计高水平专业群“三联·三融·四平台——研培计划融入高职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获重庆市教学成果三等奖;教师立项省市级教改和思政育人项目35项、论文15篇、教材11部,作品入选国际级美术展览1项,国家级美术展览10项,省市级展览300余项。“非遗+设计”的育人理念充分融入毕业创作、科研创作、社会服务、课堂教学、创新创业等专业群人才培养体系,经验做法被上游新闻、重庆日报、新华网重庆频道等主流媒体报道20余篇。学生毕业设计中将苗族蜡染、土家族西兰卡普、苗族图腾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充分融入创作,进一步促进非遗教学成果产出。
稳固“3”点支撑:以职业技能大赛为切入点、以校地合作为重要抓手和以社会服务为落脚点,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一)以职业技能赛事为切入点,激发非遗文化活力。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通过参加职业技能赛事比赛促进教师钻研非遗手工技艺,加强非遗传承和保护。教师参加第二届全国工业设计职业技能大赛工艺美术品设计师(漆器设计与制作)赛项获得国赛一等奖,服装专业专任教师带领学生成立春记汉服工作室,该工作室以生产汉服和汉服文创产品为产出方向,在汉服制作中将蜀绣、汉民族传统服饰制作技艺、绒花制作工艺、蚕丝制作工艺等非遗技艺融入制作中,形成“设计云领赋能汉服智造新活力”创新创业项目入选重庆市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重点遴选项目。
(二)以承校地合作为着力点,助力非遗文化交流。与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紧密合作,将人才培养和非遗传承人研培相结合,让非遗“走”进来、“传”下去、“活”起来,为激活非遗文化新的生命力贡献力量,先后主办、承办、参加各类校企(地)合作项目,如举办“巴渝工匠”杯第二届全国工业设计职业技能大赛工艺美术品设计师(漆器设计与制作)赛项重庆市选拔赛,促进了漆器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业的交流;与巴南区文旅委合作开展“巴县老院子”区域文旅产品公共品牌LOGO创意设计大赛,提高了“巴县老院子”公共品牌辨识度;举办“首届陈昌银(陈麻花)非遗文创设计大赛”,以艺术设计创新助力本土文创发展,保护重庆非遗传承老字号品牌。
(三)以社会服务为落脚点,促进非遗文化传播。教师树立非遗文化传承的自觉和自信,通过校地共建党建活动、微课讲授非遗手工、非遗项目展示等系列社会服务为落脚点,努力挖掘其多方面的内涵和价值,使之融入现实生活,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增强公众对“非遗”的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以校地共建党建活动为契机,在金刀峡镇开展大漆漂漆团扇手工制作体验课,同时在金刀峡镇为小学生开展大漆漂漆团扇手工制作体验课程,让小学生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艺术设计核心课程《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华夏文明——大漆漂漆团扇制作》微课在重庆日报刊登;学院春记汉服工作室在重庆市文旅委和渝中区人民政府主办的“非遗旅游揭牌暨重庆非遗大集启动仪式”展销展演活动上获得中国非遗保护协会高度肯定。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经验总结,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群“一体两翼三支撑”的“非遗+设计”育人机制,有效助推了产教融合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从专业群建设之初,在政府主导下,对接行业(企业)需求,吸收行业力量,系统性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习展示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实训基地建设,实现了非物质文化传承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双融合”,在建设运行过程中,精准把握企业人才培养需求,成功实践了“共享共赢”的社会服务模式,满足多元人才培养需求;在分步实施中,注重与行业企业的双向沟通反馈,实现了“非遗文化进校园”到“校园文化有非遗”的特色育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