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精特新,重庆大有可为

专精特新,重庆大有可为

来源:重庆瞭望2023-10-20

迈向制造强国,必须发展“专精特新”,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专精特新”,称要激发涌现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今年以来,李强总理到地方调研,也多次涉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信号非常明确,“专精特新”事关国运、城运。同时,这也意味着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又一个新赛道已经开启。

所谓“专精特新”,是指中小企业具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按照工信部定义,专精特新“小巨人”则是指那些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的“排头兵”企业。

10月16日,“解码‘小巨人’——专精特新看中国”网上主题宣传(重庆站)活动在渝启动。根据工信部公布的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重庆有288家,在城市排名中西部第一。

那么,重庆为何盛产专精特新“小巨人”?在“小巨人”上又面临哪些挑战?后续又该如何发力?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专精特新,重庆大有可为1
▲垫江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工人在生产车间加工防护网。通讯员 龚长浩 摄/视觉重庆
专精特新,重庆大有可为2

建设制造强国的进程中,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头部企业优势并不明显。但“专精特新”是一条不错的道路,因为它们往往是掌握独门绝技的“单打冠军”或“配套专家”。

2022年起,全国各地掀起新一轮加快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发展的浪潮,各地区纷纷将培育壮大“专精特新”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全国已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8万家,其中,“小巨人”企业1.2万家。也就是说,“到2025年培育1万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这一目标已提前完成。其中,北京、上海、深圳、苏州等城市表现亮眼,尤其是苏州,是进步最大的城市之一,从全国第十跻身第四,并超越了“隐形冠军之城”宁波。

当下,各个城市在“专精特新”上的竞争已非常激烈。可以说,谁拥有更多的“小巨人”企业,谁就能在未来竞争中拥有先发优势。

身处内陆的重庆,不像北上广深那样拥有技术、资金优势,能否有自己的“打法”呢?当然是有的。

首先,稳打稳扎。早在2018年,工信部首次提出开展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时,重庆就宣布实施中小企业“万千百十”培育成长计划。其目标就是在未来5年,要新增专精特新企业1000户;其中,“小巨人”企业100户,“隐形冠军”企业50户。五年来,重庆接续努力,稳打稳扎,才取得不俗的成绩,在培育“小巨人”上掌握了发展主动权。

另外,政策不断加码。定好目标后,政策支持力度就要不断加码,推动相关资源持续向专精特新靠拢。据媒体报道,随着去年全市专精特新大会的召开,以及发展专项行动计划的发布,围绕专精特新企业的科技转化、产业基金等方面的扶持全面升级——仅去年一年,重庆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0多家,实现倍增。

重庆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孙凌宇表示,这个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全市上下对制造业和专精特新的重视。不少区县主要领导多次走访辖区专精特新企业,为企业排忧解难,这无疑增强了企业发展信心,为“小巨人”企业提供了发展土壤。

当前,重庆正围绕构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迭代升级制造业产业结构,全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在此过程,专精特新企业无疑将发挥巨大作用。根据目前情况看,专精特新已经成为重庆带动全市中小企业发展的“领头羊”,推动全市制造业乃至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专精特新,重庆大有可为
▲北碚 “专精特新”企业生产忙。记者 万难 摄/视觉重庆
专精特新,重庆大有可为

知彼知己,才能百战不殆。

按照规划,到2025年重庆将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2.5万家。这其中,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5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0家,新增上市企业25家。

很显然,部分培育目标已提前完成,重庆“专精特新”呈现出不错的发展格局。

但要注意的是,专精特新“小巨人”并非终身制。根据2022年6月工信部印发的《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已被认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有效期不超过3年。

而随着城市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大,重庆面临的挑战着实不小,这就要求重庆既要敢与一流拼、敢与先进争,也要善于剖析短板,直面难题。

从规模数量来看,重庆与一些城市还有一定差距。截至2023年8月,全国共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万家,重庆仅有288家,占比不足3%,与排名前三的城市北京(796家)、深圳(743家)、上海(686家)相比,总量偏少。

从研发投入来看,重庆的专精特新“小巨人”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低于国家级平均水平,利润率指标、培育上市率指标也低于国家平均水平。

从创新能力来看,重庆以特色产业为主导、专精特新企业为支撑的产业链分工协作体系尚未形成,且受制于基础研发能力和创新发展瓶颈,特色产业的牵引、辐射、带动作用有限。同时,现阶段重庆专精特新企业不少还处在产业链中低端,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上,还有欠缺。

上述主要是企业层面。我们同时也应看到,中小企业抵御风险能力较弱,“专精特新”的培育也需要政府部门的政策托举。

比如,在国家顶层设计指导下,重庆市级层面已有相关主导政策,各区县也在同步跟进;但财税、金融、人才、知识产权、上市培育等领域的专门配套政策,也要积极跟上才行。比如北京在企业数字化赋能、上海在知识产权服务等方面出台了配套工作方案,值得我们借鉴。

孙凌宇认为,从公共服务体系方面来看,重庆针对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也需要再完善。比如相对于规模逐渐增大的专精特新企业来说,重庆还可以再整合现有专项服务资源,做大做优,高效服务于企业。

总之,挑战与机遇同在。这是一条短期艰难、长期正确的道路,相信随着不停地迎接挑战和解决问题,重庆能进一步提升“专精特新”企业数量,进而提升重庆制造的地位。

专精特新,重庆大有可为
▲重庆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生产车间内,工作人员正在生产零部件。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专精特新,重庆大有可为

困难已经知道,那接下来重庆该如何培育更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呢?

首先,聚焦重点产业领域。

孙凌宇认为,要聚焦制造强国战略明确的十大重点产业领域,以及《工业“四基”发展目录》所列的重点领域,立足重庆在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材料、特色消费品等领域的集群优势,着眼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技术、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从“加快增量”与“做优存量”两方面着手完善产业结构。

同时,要依托现有产业园区打造“专精特新”特色产业园,大力支持特色园区建设中试打样和共享制造等产业支撑平台,充分利用两江新区、西部( 重庆)科学城等主导产业集群优势,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示范共享平台。

其次,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孙凌宇建议,要建立健全专精特新企业协同创新机制,通过“揭榜挂帅”和“赛马”等方式,激励企业完善技术,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也要鼓励“链主”企业发挥引领支撑作用,开放市场、创新、资金、数据等要素,形成专精特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相互补位、共同做强的新格局,支撑产业链补链延链固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同时,要构建从企业孵化生成、成长扶持到发展壮大的全生命周期、全要素梯度的培育体系。建议由重庆市科学技术局牵头,整合全市各类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和服务资源,利用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的孵化资源优势,提升企业孵化产业化、企业服务专业化水平,为全市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服务。

再次,打造高效公共服务体系。

比如,可优化“三位一体”(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中心+公共服务平台+示范服务机构)、“三级联动”(市枢纽服务平台+市综合服务平台+区县窗口服务平台)的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总体架构,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开放互动、共建共享,建立全市“涉企服务一张网”。

并且,要加强专项服务资源的整合,构建由政府主导的专项服务信息发布、资源整合运用、效用评价反馈组成的一体化专项服务平台,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借助数字化手段,制定专项服务、实现精准对接。

最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要从人才、财税、融资、知识产权、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出台相应配套政策,完善覆盖专精特新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孵化—培育—扶持—引导”递进式培育机制,使得配套政策制定、落实更为精准到位。同时,也要提高已有政策衔接效率,市、区两级政府要形成联动机制,共同保障政策落地落实。

当下,重庆正在打一场硬仗,而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发展,则是一个非常好的突破口。相信,伴随着专精特新在重庆加速形成,重庆“智”造一定会再造一个“新重庆”。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专精特新,重庆大有可为

2023-10-20 15:23:58 来源:

迈向制造强国,必须发展“专精特新”,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专精特新”,称要激发涌现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今年以来,李强总理到地方调研,也多次涉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信号非常明确,“专精特新”事关国运、城运。同时,这也意味着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又一个新赛道已经开启。

所谓“专精特新”,是指中小企业具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按照工信部定义,专精特新“小巨人”则是指那些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的“排头兵”企业。

10月16日,“解码‘小巨人’——专精特新看中国”网上主题宣传(重庆站)活动在渝启动。根据工信部公布的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重庆有288家,在城市排名中西部第一。

那么,重庆为何盛产专精特新“小巨人”?在“小巨人”上又面临哪些挑战?后续又该如何发力?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专精特新,重庆大有可为1
▲垫江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工人在生产车间加工防护网。通讯员 龚长浩 摄/视觉重庆
专精特新,重庆大有可为2

建设制造强国的进程中,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头部企业优势并不明显。但“专精特新”是一条不错的道路,因为它们往往是掌握独门绝技的“单打冠军”或“配套专家”。

2022年起,全国各地掀起新一轮加快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发展的浪潮,各地区纷纷将培育壮大“专精特新”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全国已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8万家,其中,“小巨人”企业1.2万家。也就是说,“到2025年培育1万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这一目标已提前完成。其中,北京、上海、深圳、苏州等城市表现亮眼,尤其是苏州,是进步最大的城市之一,从全国第十跻身第四,并超越了“隐形冠军之城”宁波。

当下,各个城市在“专精特新”上的竞争已非常激烈。可以说,谁拥有更多的“小巨人”企业,谁就能在未来竞争中拥有先发优势。

身处内陆的重庆,不像北上广深那样拥有技术、资金优势,能否有自己的“打法”呢?当然是有的。

首先,稳打稳扎。早在2018年,工信部首次提出开展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时,重庆就宣布实施中小企业“万千百十”培育成长计划。其目标就是在未来5年,要新增专精特新企业1000户;其中,“小巨人”企业100户,“隐形冠军”企业50户。五年来,重庆接续努力,稳打稳扎,才取得不俗的成绩,在培育“小巨人”上掌握了发展主动权。

另外,政策不断加码。定好目标后,政策支持力度就要不断加码,推动相关资源持续向专精特新靠拢。据媒体报道,随着去年全市专精特新大会的召开,以及发展专项行动计划的发布,围绕专精特新企业的科技转化、产业基金等方面的扶持全面升级——仅去年一年,重庆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0多家,实现倍增。

重庆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孙凌宇表示,这个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全市上下对制造业和专精特新的重视。不少区县主要领导多次走访辖区专精特新企业,为企业排忧解难,这无疑增强了企业发展信心,为“小巨人”企业提供了发展土壤。

当前,重庆正围绕构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迭代升级制造业产业结构,全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在此过程,专精特新企业无疑将发挥巨大作用。根据目前情况看,专精特新已经成为重庆带动全市中小企业发展的“领头羊”,推动全市制造业乃至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专精特新,重庆大有可为
▲北碚 “专精特新”企业生产忙。记者 万难 摄/视觉重庆
专精特新,重庆大有可为

知彼知己,才能百战不殆。

按照规划,到2025年重庆将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2.5万家。这其中,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5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0家,新增上市企业25家。

很显然,部分培育目标已提前完成,重庆“专精特新”呈现出不错的发展格局。

但要注意的是,专精特新“小巨人”并非终身制。根据2022年6月工信部印发的《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已被认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有效期不超过3年。

而随着城市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大,重庆面临的挑战着实不小,这就要求重庆既要敢与一流拼、敢与先进争,也要善于剖析短板,直面难题。

从规模数量来看,重庆与一些城市还有一定差距。截至2023年8月,全国共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万家,重庆仅有288家,占比不足3%,与排名前三的城市北京(796家)、深圳(743家)、上海(686家)相比,总量偏少。

从研发投入来看,重庆的专精特新“小巨人”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低于国家级平均水平,利润率指标、培育上市率指标也低于国家平均水平。

从创新能力来看,重庆以特色产业为主导、专精特新企业为支撑的产业链分工协作体系尚未形成,且受制于基础研发能力和创新发展瓶颈,特色产业的牵引、辐射、带动作用有限。同时,现阶段重庆专精特新企业不少还处在产业链中低端,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上,还有欠缺。

上述主要是企业层面。我们同时也应看到,中小企业抵御风险能力较弱,“专精特新”的培育也需要政府部门的政策托举。

比如,在国家顶层设计指导下,重庆市级层面已有相关主导政策,各区县也在同步跟进;但财税、金融、人才、知识产权、上市培育等领域的专门配套政策,也要积极跟上才行。比如北京在企业数字化赋能、上海在知识产权服务等方面出台了配套工作方案,值得我们借鉴。

孙凌宇认为,从公共服务体系方面来看,重庆针对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也需要再完善。比如相对于规模逐渐增大的专精特新企业来说,重庆还可以再整合现有专项服务资源,做大做优,高效服务于企业。

总之,挑战与机遇同在。这是一条短期艰难、长期正确的道路,相信随着不停地迎接挑战和解决问题,重庆能进一步提升“专精特新”企业数量,进而提升重庆制造的地位。

专精特新,重庆大有可为
▲重庆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生产车间内,工作人员正在生产零部件。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专精特新,重庆大有可为

困难已经知道,那接下来重庆该如何培育更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呢?

首先,聚焦重点产业领域。

孙凌宇认为,要聚焦制造强国战略明确的十大重点产业领域,以及《工业“四基”发展目录》所列的重点领域,立足重庆在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材料、特色消费品等领域的集群优势,着眼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技术、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从“加快增量”与“做优存量”两方面着手完善产业结构。

同时,要依托现有产业园区打造“专精特新”特色产业园,大力支持特色园区建设中试打样和共享制造等产业支撑平台,充分利用两江新区、西部( 重庆)科学城等主导产业集群优势,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示范共享平台。

其次,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孙凌宇建议,要建立健全专精特新企业协同创新机制,通过“揭榜挂帅”和“赛马”等方式,激励企业完善技术,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也要鼓励“链主”企业发挥引领支撑作用,开放市场、创新、资金、数据等要素,形成专精特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相互补位、共同做强的新格局,支撑产业链补链延链固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同时,要构建从企业孵化生成、成长扶持到发展壮大的全生命周期、全要素梯度的培育体系。建议由重庆市科学技术局牵头,整合全市各类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和服务资源,利用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的孵化资源优势,提升企业孵化产业化、企业服务专业化水平,为全市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服务。

再次,打造高效公共服务体系。

比如,可优化“三位一体”(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中心+公共服务平台+示范服务机构)、“三级联动”(市枢纽服务平台+市综合服务平台+区县窗口服务平台)的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总体架构,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开放互动、共建共享,建立全市“涉企服务一张网”。

并且,要加强专项服务资源的整合,构建由政府主导的专项服务信息发布、资源整合运用、效用评价反馈组成的一体化专项服务平台,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借助数字化手段,制定专项服务、实现精准对接。

最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要从人才、财税、融资、知识产权、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出台相应配套政策,完善覆盖专精特新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孵化—培育—扶持—引导”递进式培育机制,使得配套政策制定、落实更为精准到位。同时,也要提高已有政策衔接效率,市、区两级政府要形成联动机制,共同保障政策落地落实。

当下,重庆正在打一场硬仗,而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发展,则是一个非常好的突破口。相信,伴随着专精特新在重庆加速形成,重庆“智”造一定会再造一个“新重庆”。

[责任编辑: 邓旻璐]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