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川剧“双城记”
10月20日晚,第五届重庆青年戏剧演出季暨“双城剧汇”2023成渝戏剧创作展演周,在重庆市川剧艺术中心大剧场开幕,开幕大戏便是川剧《忠义烈》。

唱响川剧“双城记”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2023-10-24

重庆日报记者 赵欣

唱响川剧“双城记”1
中国剧协副主席、重庆市文联主席、重庆市川剧院院长、“三度梅”艺术家沈铁梅(中)主演的川剧《江姐》。(重庆市川剧院供图)
唱响川剧“双城记”2
四川省文联主席、四川艺术职业学院院长和四川省川剧院院长、“二度梅”艺术家陈智林(左二)主演的川剧《草鞋县令》。(本报资料图片)
唱响川剧“双城记”3
“蓉宝”川剧变脸系列手办。(成都大运会执委会宣传部供图)
唱响川剧“双城记”4
2022年6月29日,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重大活动启动仪式现场。(本报资料图片)记者 郑宇 摄/视觉重庆

川渝携手助力川剧振兴

2022年6月29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五次会议召开,首次落地重庆的第五届川剧节正式启动

2022年9月15日,重庆市川剧院的《江姐》和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四川省川剧院的《草鞋县令》双双斩获第十七届“文华大奖”

今年4月底,重庆市川剧院受邀在香港西九龙戏曲中心连演三天,带去《李亚仙》和一台折子戏

今年6月底,四川省川剧院携《白蛇传》《和亲记》以及《川剧经典折子戏专场》献演香港“中国戏曲节”,9月两度赴韩国,分别在全州和忠清南道演出

重庆市川剧院近年来复排了《御河桥》《白蛇传》《玉簪记》等传统大幕戏,累计复排传统折子戏130余折

四川近年来已举办10余届振兴川剧调演、会演以及川剧艺术节等活动,推出改编、新创剧目300余个,有100多台剧目获国家级、省级大奖

10月20日晚,第五届重庆青年戏剧演出季暨“双城剧汇”2023成渝戏剧创作展演周,在重庆市川剧艺术中心大剧场开幕,开幕大戏便是川剧《忠义烈》。

“重庆青年戏剧演出季始于2014年,孵化了一批优秀作品,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是青年戏剧人成长的沃土,已成为我市重要的文化品牌活动。此次同时推出的‘双城剧汇’成渝戏剧创作展演周是成渝两地戏剧界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重庆市剧协主席程联群告诉重庆日报记者。

近年来,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大背景下,以川剧为主的成渝双城戏剧交流与往来日趋频繁。

“张秀才提乌盆在长街发卖,玉美人抱银瓶闯将过来……”10月4日,中国剧协副主席、重庆市文联主席、重庆市川剧院院长、“三度梅”艺术家沈铁梅在朋友圈上传了一段川剧高腔《出北塞》经典唱段。“这是为国家重大文化工程——文化和旅游部像音像工程录制的一个片段。《出北塞》是我老师竞华先生的代表剧目,其中的120句无伴奏高腔绕口令,非常考验唱功。”沈铁梅说,为此她整个9月都在忙碌。

同一天晚上,与重庆相隔不远的四川省宜宾市,第三届四川艺术节(宜宾分会场)精品剧目展演正在酒都剧场进行。当晚与戏迷见面的是由四川省文联主席、四川艺术职业学院院长和四川省川剧院院长、“二度梅”艺术家陈智林主演的“文华大奖”获奖剧目——川剧《草鞋县令》。演出精彩不断,观众叫好连连。

作为巴蜀文化同气连枝的精神纽带,有着300余年历史的古老川剧,正在新时代迎来全面振兴,并以崭新姿态为世人讲述着川渝大地生生不息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火爆出圈

川剧加快“走出去”

川剧艺术博采众家,源远流长,是川渝文化艺术中一张璀璨的名片。虽然川剧主要流行于以四川省和重庆市为主的川渝地区,但其赫赫声名早就广泛传开。

70年前,川剧频频“火”出大西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川剧迎来“黄金时代”。1953年,一批川剧演员随部队文工团赴朝鲜慰问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1959年,成渝两地演员联袂出访波兰、保加利亚等国,带去大戏《谭记儿》《焚香记》《芙奴传》,折子戏《秋江》《拦马》《柜中缘》《水漫金山寺》,吸引了欧洲观众的目光;1960年初,老舍给刚成立的成都市川剧院写信,“北京有许多川剧迷,我是其中之一,每逢川剧来京,我和其他川剧迷就高兴得像过新年似的。”

川剧最近的一次高光时刻,是在2022年9月15日举行的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闭幕式上。当晚,第十七届文华奖颁奖,重庆市川剧院的《江姐》和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四川省川剧院的《草鞋县令》双双斩获文华大奖。作为一个地方剧种,川剧在同届的15部获奖作品中占两席,可谓独领风骚,川渝携手展现川剧魅力,令全国戏曲界瞩目。

今年以来,伴着文旅市场复苏,川剧“走出去”的步伐重启。

3月初,作为重庆市唯一一部参加“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剧目,川剧《江姐》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连演两场,场场爆满,座无虚席。这是此版《江姐》首演5年来第4次与北京观众见面,也是该剧获得文华大奖后首次进京演出。沈铁梅诠释的江姐细腻动人,川味十足。她“腔中有人,人活腔中”的声腔神韵和精湛的表演艺术,让江姐这位有血有肉的优秀女共产党员的舞台形象光芒万丈。

同为“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剧目的《草鞋县令》,也在3月中旬亮相北京。该剧剧情跌宕起伏,唱词诙谐幽默,主演陈智林以深厚功底和精湛技艺,将主人公纪大奎的儒生气质、草根情怀、慎思笃行刻画得淋漓尽致,成功塑造了清廉朴实、仁德亲民、践行践诺、勇于担当、有爱有畏的“草鞋县令”形象。

结束北京的演出后,《江姐》和《草鞋县令》还分别前往山东和江浙沪等地展开巡演,均大获成功。

事实上,重庆市川剧院在沈铁梅的积极推动下,早早启动了“走出去”的步伐。2002年,她携川剧《金子》赴韩国连演8场,引发轰动。她的代表作《李亚仙》在海外更是备受追捧,曾在2016年匈牙利“布达佩斯之春”艺术节和2019年锡比乌国际戏剧节上惊艳亮相。20多年来,沈铁梅和重庆川剧人的足迹遍及欧美30多个国家和地区,让越来越多外国观众折服于川剧艺术魅力。

如今,川剧“走出去”的步子正在迈向更远:今年,重庆市川剧院于4月底受邀在香港西九龙戏曲中心连演三天,带去《李亚仙》和一台折子戏;四川省川剧院于6月底携《白蛇传》《和亲记》以及《川剧经典折子戏专场》献演香港“中国戏曲节”,9月两度赴韩国,分别在全州和忠清南道演出,将川剧艺术带到韩国观众面前。

守正创新

不断探索实践

“川剧在出人出戏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既有以沈铁梅、陈智林等川剧领军人物为代表的一批著名艺术家,也有以《金子》《江姐》《草鞋县令》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剧目。近年来川渝两地川剧人频频走出大西南,展示了川剧魅力,但如果要跟上个世纪川剧的‘黄金时代’相比,仍有不小差距。”谈及当代川剧,著名川剧剧作家、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得主魏明伦坦言。

“在我看来,当代川剧已拥有足以超越‘黄金时代’的名家名作,但总体生存环境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根本问题在于,网络时代人们的生活、娱乐方式已经发生了迭代,尽管戏剧仍是人类社会主要娱乐方式之一,我们要怎样才能真正吸引观众聚焦于舞台?”魏明伦说。

在沈铁梅看来,无论面对机遇还是挑战,对于一个川剧工作者来说,敬畏艺术、守正创新是最重要的。“我们有好演员好作品,这就是当代川剧最大的底气。多年的出访演出经验让我看到,原汁原味的川剧艺术有种极致美感,哪怕语言不通也能让观众震撼。”此前在匈牙利演出时,为了让外国观众更好地欣赏川剧的音乐、表演、服装、方言等艺术,沈铁梅和同事们甚至大胆采用剧情提示而非逐字翻译字幕来辅助演出。“以表演为中心足矣,这也是川剧艺术的文化自信。”沈铁梅说。

“要实现川剧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核心是守正,在守正的基础之上再谈创新。”沈铁梅说,川剧的艺术性永远是第一位的,但艺术性也会随着时代进步而发展。我们要保护传统,要修旧如旧,同时也要注入现代意识,这个过程切忌脱胎换骨,切忌基因变异。每个川剧人都应该有忧患意识,要知道什么是好的,努力的方向在何处。

对此,陈智林也表示认同,“守正创新,关键是守正,如果不守正,剧种就失去本源;而如果不创新,也一定会走入死胡同。要深入挖掘川剧中蕴涵的中华文化精神、中国价值观念,反映中国人的审美追求,努力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他注意到,近年来川渝两地川剧界在创新方面花了不少心思,从业人员都在用发展的眼光思考剧种的未来,无论是《草鞋县令》还是《李亚仙》,从川剧传统来说都是一脉相承的,是在把握传统根基的基础上对不同形式文化展开的思考探索和实践。

携手共赢

唱响艺术“双城记”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进,川渝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如何更好地推动川剧艺术传承与发展,进一步擦亮川剧这张文化名片?近年来,川渝两地川剧人一直在探索和实践。

2022年6月29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五次会议召开,首次落地重庆的第五届川剧节正式启动。6月29日至7月13日期间,以“唱响艺术双城记,共谱川剧新华章”为主题,川渝两地名家携手,创新活动层出不穷。

两地川剧人还携手推进一些有益的探索。比如,今年5月,四川艺术职业学院二级教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代表性传承人、“梅花奖”得主肖德美策划发起了“群星璀璨·生生不息——川剧文生名家名戏专场”,不但聚集起川渝两地多位艺术家,还特别邀请了与川剧声腔有关的剧种代表——京剧和秦腔的梅花奖艺术家加盟。“我为这场川剧文生专场策划了3年,邀请了川渝两地以及跨剧种的艺术家互动,彰显了川剧文生艺术,进一步扩大了川剧在全国的知名度。”

西南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颜芬认为,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不断推进,川渝川剧人以及众多专家学者在川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积极工作,作为川渝两地的传统文化名片,川剧正在走向振兴,承担起以文促旅、文旅融合的发展重任。

“只有携手,才能共赢。”陈智林说,四川和重庆都是孕育川剧的土壤,川剧是我们共同的文化符号和表达语汇。从本质上说,川渝川剧是一个体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们要齐心协力为传承民族文化作贡献。传统戏曲的振兴,须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不分彼此。”

“这样的携手,是文化的交流,是情感的凝聚,更是坚定文化自信、助力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沈铁梅说,在川剧的传承与保护等方面达成共识,川渝携手就有了更坚实的基础和更明确的方向。“我们要用心用情去思考川剧艺术如何精进,思考在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中,如何实现真正的文旅融合,让传统戏曲文化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唱响川剧“双城记”

2023-10-24 09:09:42 来源:

重庆日报记者 赵欣

唱响川剧“双城记”1
中国剧协副主席、重庆市文联主席、重庆市川剧院院长、“三度梅”艺术家沈铁梅(中)主演的川剧《江姐》。(重庆市川剧院供图)
唱响川剧“双城记”2
四川省文联主席、四川艺术职业学院院长和四川省川剧院院长、“二度梅”艺术家陈智林(左二)主演的川剧《草鞋县令》。(本报资料图片)
唱响川剧“双城记”3
“蓉宝”川剧变脸系列手办。(成都大运会执委会宣传部供图)
唱响川剧“双城记”4
2022年6月29日,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重大活动启动仪式现场。(本报资料图片)记者 郑宇 摄/视觉重庆

川渝携手助力川剧振兴

2022年6月29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五次会议召开,首次落地重庆的第五届川剧节正式启动

2022年9月15日,重庆市川剧院的《江姐》和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四川省川剧院的《草鞋县令》双双斩获第十七届“文华大奖”

今年4月底,重庆市川剧院受邀在香港西九龙戏曲中心连演三天,带去《李亚仙》和一台折子戏

今年6月底,四川省川剧院携《白蛇传》《和亲记》以及《川剧经典折子戏专场》献演香港“中国戏曲节”,9月两度赴韩国,分别在全州和忠清南道演出

重庆市川剧院近年来复排了《御河桥》《白蛇传》《玉簪记》等传统大幕戏,累计复排传统折子戏130余折

四川近年来已举办10余届振兴川剧调演、会演以及川剧艺术节等活动,推出改编、新创剧目300余个,有100多台剧目获国家级、省级大奖

10月20日晚,第五届重庆青年戏剧演出季暨“双城剧汇”2023成渝戏剧创作展演周,在重庆市川剧艺术中心大剧场开幕,开幕大戏便是川剧《忠义烈》。

“重庆青年戏剧演出季始于2014年,孵化了一批优秀作品,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是青年戏剧人成长的沃土,已成为我市重要的文化品牌活动。此次同时推出的‘双城剧汇’成渝戏剧创作展演周是成渝两地戏剧界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重庆市剧协主席程联群告诉重庆日报记者。

近年来,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大背景下,以川剧为主的成渝双城戏剧交流与往来日趋频繁。

“张秀才提乌盆在长街发卖,玉美人抱银瓶闯将过来……”10月4日,中国剧协副主席、重庆市文联主席、重庆市川剧院院长、“三度梅”艺术家沈铁梅在朋友圈上传了一段川剧高腔《出北塞》经典唱段。“这是为国家重大文化工程——文化和旅游部像音像工程录制的一个片段。《出北塞》是我老师竞华先生的代表剧目,其中的120句无伴奏高腔绕口令,非常考验唱功。”沈铁梅说,为此她整个9月都在忙碌。

同一天晚上,与重庆相隔不远的四川省宜宾市,第三届四川艺术节(宜宾分会场)精品剧目展演正在酒都剧场进行。当晚与戏迷见面的是由四川省文联主席、四川艺术职业学院院长和四川省川剧院院长、“二度梅”艺术家陈智林主演的“文华大奖”获奖剧目——川剧《草鞋县令》。演出精彩不断,观众叫好连连。

作为巴蜀文化同气连枝的精神纽带,有着300余年历史的古老川剧,正在新时代迎来全面振兴,并以崭新姿态为世人讲述着川渝大地生生不息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火爆出圈

川剧加快“走出去”

川剧艺术博采众家,源远流长,是川渝文化艺术中一张璀璨的名片。虽然川剧主要流行于以四川省和重庆市为主的川渝地区,但其赫赫声名早就广泛传开。

70年前,川剧频频“火”出大西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川剧迎来“黄金时代”。1953年,一批川剧演员随部队文工团赴朝鲜慰问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1959年,成渝两地演员联袂出访波兰、保加利亚等国,带去大戏《谭记儿》《焚香记》《芙奴传》,折子戏《秋江》《拦马》《柜中缘》《水漫金山寺》,吸引了欧洲观众的目光;1960年初,老舍给刚成立的成都市川剧院写信,“北京有许多川剧迷,我是其中之一,每逢川剧来京,我和其他川剧迷就高兴得像过新年似的。”

川剧最近的一次高光时刻,是在2022年9月15日举行的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闭幕式上。当晚,第十七届文华奖颁奖,重庆市川剧院的《江姐》和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四川省川剧院的《草鞋县令》双双斩获文华大奖。作为一个地方剧种,川剧在同届的15部获奖作品中占两席,可谓独领风骚,川渝携手展现川剧魅力,令全国戏曲界瞩目。

今年以来,伴着文旅市场复苏,川剧“走出去”的步伐重启。

3月初,作为重庆市唯一一部参加“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剧目,川剧《江姐》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连演两场,场场爆满,座无虚席。这是此版《江姐》首演5年来第4次与北京观众见面,也是该剧获得文华大奖后首次进京演出。沈铁梅诠释的江姐细腻动人,川味十足。她“腔中有人,人活腔中”的声腔神韵和精湛的表演艺术,让江姐这位有血有肉的优秀女共产党员的舞台形象光芒万丈。

同为“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剧目的《草鞋县令》,也在3月中旬亮相北京。该剧剧情跌宕起伏,唱词诙谐幽默,主演陈智林以深厚功底和精湛技艺,将主人公纪大奎的儒生气质、草根情怀、慎思笃行刻画得淋漓尽致,成功塑造了清廉朴实、仁德亲民、践行践诺、勇于担当、有爱有畏的“草鞋县令”形象。

结束北京的演出后,《江姐》和《草鞋县令》还分别前往山东和江浙沪等地展开巡演,均大获成功。

事实上,重庆市川剧院在沈铁梅的积极推动下,早早启动了“走出去”的步伐。2002年,她携川剧《金子》赴韩国连演8场,引发轰动。她的代表作《李亚仙》在海外更是备受追捧,曾在2016年匈牙利“布达佩斯之春”艺术节和2019年锡比乌国际戏剧节上惊艳亮相。20多年来,沈铁梅和重庆川剧人的足迹遍及欧美30多个国家和地区,让越来越多外国观众折服于川剧艺术魅力。

如今,川剧“走出去”的步子正在迈向更远:今年,重庆市川剧院于4月底受邀在香港西九龙戏曲中心连演三天,带去《李亚仙》和一台折子戏;四川省川剧院于6月底携《白蛇传》《和亲记》以及《川剧经典折子戏专场》献演香港“中国戏曲节”,9月两度赴韩国,分别在全州和忠清南道演出,将川剧艺术带到韩国观众面前。

守正创新

不断探索实践

“川剧在出人出戏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既有以沈铁梅、陈智林等川剧领军人物为代表的一批著名艺术家,也有以《金子》《江姐》《草鞋县令》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剧目。近年来川渝两地川剧人频频走出大西南,展示了川剧魅力,但如果要跟上个世纪川剧的‘黄金时代’相比,仍有不小差距。”谈及当代川剧,著名川剧剧作家、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得主魏明伦坦言。

“在我看来,当代川剧已拥有足以超越‘黄金时代’的名家名作,但总体生存环境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根本问题在于,网络时代人们的生活、娱乐方式已经发生了迭代,尽管戏剧仍是人类社会主要娱乐方式之一,我们要怎样才能真正吸引观众聚焦于舞台?”魏明伦说。

在沈铁梅看来,无论面对机遇还是挑战,对于一个川剧工作者来说,敬畏艺术、守正创新是最重要的。“我们有好演员好作品,这就是当代川剧最大的底气。多年的出访演出经验让我看到,原汁原味的川剧艺术有种极致美感,哪怕语言不通也能让观众震撼。”此前在匈牙利演出时,为了让外国观众更好地欣赏川剧的音乐、表演、服装、方言等艺术,沈铁梅和同事们甚至大胆采用剧情提示而非逐字翻译字幕来辅助演出。“以表演为中心足矣,这也是川剧艺术的文化自信。”沈铁梅说。

“要实现川剧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核心是守正,在守正的基础之上再谈创新。”沈铁梅说,川剧的艺术性永远是第一位的,但艺术性也会随着时代进步而发展。我们要保护传统,要修旧如旧,同时也要注入现代意识,这个过程切忌脱胎换骨,切忌基因变异。每个川剧人都应该有忧患意识,要知道什么是好的,努力的方向在何处。

对此,陈智林也表示认同,“守正创新,关键是守正,如果不守正,剧种就失去本源;而如果不创新,也一定会走入死胡同。要深入挖掘川剧中蕴涵的中华文化精神、中国价值观念,反映中国人的审美追求,努力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他注意到,近年来川渝两地川剧界在创新方面花了不少心思,从业人员都在用发展的眼光思考剧种的未来,无论是《草鞋县令》还是《李亚仙》,从川剧传统来说都是一脉相承的,是在把握传统根基的基础上对不同形式文化展开的思考探索和实践。

携手共赢

唱响艺术“双城记”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进,川渝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如何更好地推动川剧艺术传承与发展,进一步擦亮川剧这张文化名片?近年来,川渝两地川剧人一直在探索和实践。

2022年6月29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五次会议召开,首次落地重庆的第五届川剧节正式启动。6月29日至7月13日期间,以“唱响艺术双城记,共谱川剧新华章”为主题,川渝两地名家携手,创新活动层出不穷。

两地川剧人还携手推进一些有益的探索。比如,今年5月,四川艺术职业学院二级教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代表性传承人、“梅花奖”得主肖德美策划发起了“群星璀璨·生生不息——川剧文生名家名戏专场”,不但聚集起川渝两地多位艺术家,还特别邀请了与川剧声腔有关的剧种代表——京剧和秦腔的梅花奖艺术家加盟。“我为这场川剧文生专场策划了3年,邀请了川渝两地以及跨剧种的艺术家互动,彰显了川剧文生艺术,进一步扩大了川剧在全国的知名度。”

西南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颜芬认为,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不断推进,川渝川剧人以及众多专家学者在川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积极工作,作为川渝两地的传统文化名片,川剧正在走向振兴,承担起以文促旅、文旅融合的发展重任。

“只有携手,才能共赢。”陈智林说,四川和重庆都是孕育川剧的土壤,川剧是我们共同的文化符号和表达语汇。从本质上说,川渝川剧是一个体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们要齐心协力为传承民族文化作贡献。传统戏曲的振兴,须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不分彼此。”

“这样的携手,是文化的交流,是情感的凝聚,更是坚定文化自信、助力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沈铁梅说,在川剧的传承与保护等方面达成共识,川渝携手就有了更坚实的基础和更明确的方向。“我们要用心用情去思考川剧艺术如何精进,思考在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中,如何实现真正的文旅融合,让传统戏曲文化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熊世华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