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客户端
江北徐悲鸿旧居陈列馆
(点击上方图片听廉洁故事▲)
石家花园(徐悲鸿旧居陈列馆)位于重庆市江北区大石坝街道石门社区渝江村1号。1931年,前重庆商会会长,川东慈善会主席石荣廷在石门地区买下了江家堰(即现在盘溪河)及周围的田土,开始修建一幢中西合璧的楼房和庭院,取名“培园”或“磐石书屋”,但当地人都习称为石家别墅。该花园是集书法、石刻、园林艺术和建筑艺术于一体的中西式结合的建筑,坐东南向西北,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分为正屋、院坝、佣人房、地下石屋四部分,总建筑面积1912平方米。
徐悲鸿先生在战乱中旅居重庆后,喜爱文人墨客的石荣廷将紧邻其小院的二层小楼提供给徐悲鸿居住。抗战期间,徐悲鸿和夫人廖静文在此地工作生活4年多,1946年才离开,期间他筹建了研究性质的“中国美术学院”,创作了《巴人汲水》、《巴人贫妇》等大量优秀作品,并积极参与中国民主活动,为中国艺术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86年江北区人民政府宣布石家花园为江北区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0月30日被公布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徐悲鸿照片
徐悲鸿(1895-1953年),汉族,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市屺亭镇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
1919年,徐悲鸿赴法国留学,考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1927年回国,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1937年10月,随中央大学内迁赴重庆,创作《巴人汲水》。1942年,在重庆磐溪筹备成立中国美术学院。1943年继续主持筹办中国美术学院。在重庆举办画展。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1953年9月26日,徐悲鸿因脑溢血病逝于北京,享年58岁。
徐悲鸿被尊称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擅长人物、走兽、花鸟,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他与张书旗、柳子谷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
2003年,为了纪念和弘扬徐悲鸿先生对中国美术事业的巨大贡献,全国书画院系统最高美术奖项“徐悲鸿美术奖”设立。
故事1,画猫和赠“马”
徐悲鸿作品《怒猫图》
抗日战争时期,艺术大师徐悲鸿在重庆江北盘溪从事艺术创作和研究活动,有不少传闻甚广的故事,但都不及他画猫和赠“马”这两件小事能鲜明地反映他的个性和人品。
1941年,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国立中央大学的进步师生对蒋介石的倒行逆施深恶痛绝,纷纷口诛笔伐。
在中大艺术系任教的徐悲鸿怀着无比愤怒的情绪,回到他在盘溪筹办的中国美术学院后,满怀悲愤画了一幅《怒猫图》,图中一只小老虎似的雄猫立于巨石上,竖起两耳,怒睁着一双像电灯泡一样闪闪发光的圆眼睛,猫须挺直如利锥,咬牙切齿,微张巨口,面向纸外作捕鼠状。
图上没有题词,只写上了寓意深刻的“壬午大寒”4个小字,并盖上了悲鸿名章。不久田汉来访,悲鸿将此画给他看,田汉赞不绝口,当即吟诗一首,用遒劲的书法写在画幅的右上角。诗云:已是随身破布袍,那堪唧唧啃连宵,共嗟鼠辈骄横甚,难怪悲鸿写怒猫。诗中对徐悲鸿爱憎分明的正义感给予褒扬。
也就在这个期间,由于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迫使许多国立学府随政府迁来重庆,仅沙坪坝就集中了国立中央大学、国立重庆大学、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国立中央工校等很多学校。遗憾的是沙坪坝学校虽多,却没有一家像样的书店,更不见有能出版和销售进步书籍的地方。因此莘莘学子一再呼吁,渴望有人来玉成这件好事。
书店经理陈汝言,江苏太仓人。1937年的淞沪炮声,迫使他流亡到山城。他看到沙坪坝高等学府林立,学生上万,却无一家像样的书店,便决心开一家好书店及出版社。但经费从何而来呢?当时,支持他开书店的知名教授如胡小石等均度日维艰,爱莫能助。多亏李公朴给他出了点子:“要钱只有找徐悲鸿,他画一匹马就是500元。”徐悲鸿以热心社会公益著称。抗战以来,他曾屡将在新加坡、吉隆坡、新德里和昆明、贵阳、重庆等地举办画展的收入全部捐献,救济离乡背井的难民。
陈汝言到江北盘溪石家祠找到了徐悲鸿。徐对这位小同乡深为嘉许地说:“你想办个出版社,我支持。我虽然不是大富翁,出点钱做开办费还是能够的。你回去先找中央大学的一些知名教授作编委,然之后找我拿钱。”不久,陈再访徐悲鸿。徐听说有八位知名教授担任编委,便立即拿出1000元交给陈说:“这是‘两匹马’的价钱,给你作开办费。”不久,上海杂志公司便在沙坪坝正式开张。此后,书店果然不负徐望,有系统地翻译出版了一批世界文学名著,深受莘莘学子的欢迎。而徐悲鸿慷慨赠“两匹马”,也一时传为美谈。
故事2,徐悲鸿为何创作两幅《巴人汲水图》
徐悲鸿作品《巴人汲水图》
徐悲鸿在重庆生活工作多年,对重庆感情很深,因此给儿子取名徐庆平,意思是“怀于重庆,生于北平”。
徐悲鸿在重庆创作的作品中,《巴人汲水图》是最引人关注的一幅。《巴人汲水图》是一幅真实记录重庆人民辛勤劳作的艺术珍品,被誉为徐悲鸿先生最具人民性和时代精神的四大代表作之一。《巴人汲水图》的创作成功,在当时社会上引起极大的反响。
徐悲鸿当时住在江北,经常路过嘉陵江,看到人们为了吃水,都需要从江边挑水。挑水的汉子那吃力的步履和被水桶压弯的扁担,这些画面徐悲鸿之前都没有见到过,让他深刻地感受到那份生活的艰辛和重庆人世代相传的抗争精神。为此,徐悲鸿创作了《巴人汲水图》。
据了解,《巴人汲水图》一共有两幅,一幅于2011年拍出1。7亿天价,一幅收藏于徐悲鸿纪念馆。徐悲鸿当时为何会画两幅呢?
徐悲鸿创作《巴人汲水图》之后对外展出过那幅画,整个画面十分奇特,高300厘米,宽却62厘米,颇显细高,只能悬挂在楼梯上展出。这幅画悬挂起来,场面与嘉陵江的百丈悬崖近乎一致,更显陡峭与惊险,上下百丈石阶挑水的巴人闪烁着感人至深的精神。当时一位印度外交官看到了作品,很喜欢,便想要收藏。生活拮据的徐悲鸿就另外画了一幅,也就是被拍出天价的那一幅。
故事3,爱国忧时,支持抗战,由南京迁到重庆
自抗日战争爆发以来,国难当头,徐悲鸿不自满于安居在大后方,他想要在这个民族存亡的斗争中做出更大的贡献,既然不能在前线杀敌报国,他便拿起画笔为抗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1938年到1941年,他应印度诗人泰戈尔之邀,远去印度。在印度、新加坡等地,多次举办画展,将卖画所得,全部捐献给祖国,支持抗战。1942年归国后,在云南等地居留一年左右,此后,直到抗战胜利,他一直住在重庆市郊嘉陵江北岸的磐溪。
徐悲鸿作品《风雨鸡呜》
徐悲鸿在重庆的这段日子,是他创作生涯的高峰期。他的足迹踏遍了巴山渝水,创作了大量抗战主题的作品,《风雨鸡呜》寓意是唤起人民奋起抗战,又是对抗日将士的高度赞扬;
《愚公移山》表达了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去争取最后的胜利;
徐悲鸿作品《群马》
《群马》是表达了抗战必胜的信念;
《会狮东京图》预言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反法西斯同盟的胜利必将到来……这许许多多的画作,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抗战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时代印迹,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对鼓舞人民斗志、打击敌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徐悲鸿在抗战期间所表现出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更令国人对他崇敬有加。
抗战时期徐悲鸿在重庆的美术活动,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他在民族危亡时刻深深的忧患意识,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深切情感,感受到他渴望振兴中华的迫切愿望,徐悲鸿是抗战时期爱国主义画家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