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中共中央南方局暨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旧址
中共中央南方局暨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旧址简介
中共中央南方局暨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旧址(点击上方图片听廉洁故事▲)
1930年,进步女性饶国模买下约300亩的荒地,办起了以经营花果为主的“大有农场”,因为她的丈夫姓刘,这里也被称为“刘家花园”。此地地质结构主要由侏罗纪红色页岩组成,地形酷似伸向嘉陵江边的山嘴,因此得名红岩嘴。
中共中央南方局暨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旧址最初是设立在机房街70号和棉花街30号。但是因为日机轰炸,很不安全。而且由于工作人员日益增多,办公用房紧张,周恩来命办事处通过川东地下党寻找考察新的办公地点。通过考察发现,近郊化龙桥附近红岩嘴“大有农场”位置偏僻,是一处适合的地方。农场的主人饶国模是一位有强烈爱国思想的进步女性。她的哥哥饶国梁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她的三个子女都是共产党员。八路军与其联系后,饶国模慨然应允,欢迎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在农场修建房屋。
故事1,我的修养要则
1943年3月18日,周恩来生日,在南方局八路军办事处的救亡室里,红岩的同志们准备好了一桌比平时稍微丰盛些的晚餐想给他庆生。周恩来深受感动,但他说,我是个革命者,不需要用这种形式过生日,如今抗战建国大业尚未成功,唯有加倍努力才是最好的生日纪念。最后他坚持不出席,只让厨房煮了碗面作为纪念。饭后,周恩来回到办公室,回首往事,思考未来。沉思良久,他提笔写下了《我的修养要则》:
我的修养要则
一、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
二、努力工作,要有计划,有重点,有条理。
三、习作合一,要注意时间、空间和条件,使之配合适当,要注意检讨和整理,要有发现和创造。
四、要与自己的、他人的一切不正确的思想意识作原则上坚决的斗争。
五、适当地发扬自己的长处,具体地纠正自己的短处。
六、永远不与群众脱离,向群众学习,并帮助他们。过集体生活,注意调研,遵守纪律。
七、健全自己身体,保持合理的规律生活,这是自我修养的物质基础。
“努力工作”“ 永远不与群众脱离”“ 向群众学习”“ 注意调研,遵守纪律”,伟大的革命家周恩来用他的一生实践着自己写下的座右铭。
故事2,甲申三百年祭
《甲申三百年祭》
1944年3月19日,新华日报分四期连载了郭沫若1万多字的长篇史论《甲申三百年祭》。公元1644年3月19日,崇祯皇帝自杀,标志朱明王朝的覆灭。取而代之的是大顺王朝。由李自成领导的农民武装建立,不过月余亦即告败亡。郭沫若在这篇史论最后说道:“三百年了,种族的遗恨幸已消除,而三百年前当事者的功罪是应该明白判断的时候了。”《甲申三百年祭》的发表,立即轰动重庆山城,这一史论结合的雄文,不仅引发人们对历史兴亡的感叹,同时,文章论述明、清、大顺三方力量的此消彼长最后结果,让人们不难得出结论:愚昧、腐败、专制、迷信武力、轻视政治、忽视民生的政权必然灭亡。同年,11月21日,毛泽东在延安亲笔附信给郭沫若:“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做整风文件看待,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
故事3,三块银元的故事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一个叫肖林的人,苦心经营九载,积累万贯家产,最后却无偿交给了党,自已只留下三块银元。然而,当他撒手人寰时,竟将这最后的三块银元亦捐赠给重庆三峡博物馆。三块银元在质地、形状、成色上与一般银元无异,可是它们的文献价值已经远远超越了货币所拥有的属性,背后的故事使人慷慨激昂。
三块银元和肖林夫妇
1941年初春,国民党不顾民族危亡,冒天下之大不韪,悍然发动“皖南事变”,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后,又出尔反尔,停发抗日第十八集团军和新四军粮饷,使冲锋陷阵战斗在抗敌前线的的军队将士物资给养困难,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弹药短缺。得知这一惨状,中国共产党决定自己动手,开辟财源,竭尽全力保障党和军队的基本开销。时任中共南方局书记的周恩来经过多方研究,指示重庆地下党员肖林开展经济活动,保障军队和党的活动经费。肖林是民生公司物产部职员,其部门专营土纱和食糖,而肖林同志却不参与具体的经营业务。面对党所交给的艰巨任务、周恩来同志的殷切希望,不会做生意的肖林顿时感到了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他苦思冥想,一天,他碰见同事,故作悲观地说:“手头最近有点紧张,老兄,有何生财之道?”“对面就是。”同事一指,肖林随手望去,只见镀金的“重庆市钱币交易中心”的招牌在阳光下熠熠发光,肖林回眸,二人相视一笑。从此,休息日,在“交易中心”准能见到肖林忙碌的身影,一年下来,赚得些收益。可这小打小闹的,距离党中央需要的数字还远着呢。1941年4月,肖林只好辞去民生公司的职务,与同是共产党员的妻子王敏卿一块儿回到故乡江津,开了一家“恒源”商号,从八路军办事处领来一笔本金,经营土纱食糖的买卖。抗战时期,重庆江津、荣昌一带的夏布业很兴旺,可四川又缺乏土纱。于是,“恒源”从湖北三斗坪进口土纱,托民生公司的轮船运输到江津卖掉,然后从江津进口食糖运输到重庆销售。为了节约经费,肖林夫妻二人既当老板又当丘二,里里外外全靠自己张罗。年终结算,盈利丰厚。在商场中摸爬滚打中,肖林很快成为经营的行家里手。一次,从朋友处获知四川产糖大县内江将对食糖增加税收的情报。他预计江津重庆等地的食糖价格将会上涨,立即将江津各商号库存的和将要出售的食糖全部买下。不久,政府果然宣布将对食糖增税,食糖价格立即暴涨。眼见肖林获利丰厚,而肖老板又不谙世故,国民党官员就将“恒源”的食糖封存了。肖林一看,在这节骨眼上,开罪了地方长官,影响了经营,于是,就四处托人,找到县长大人,送礼请客,花费不少,才算摆平这飞来之灾。江津商界见肖林为人正派,消息灵通,门路又广,于是纷纷以他马首是瞻,成为当地有头有脸的大老板。随着资金的日益增多,肖林又琢磨拓宽经营项目。于是,他与重庆轮渡公司经理张澍霖合作,在重庆开设了“重庆大生总公司”,在江津开设分公司,除经销原有品种外,还增加了经营西药、五金等业务。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东迁南京,中共代表团亦随之迁移。八路军重庆办事处处长钱之光赶到江津,转达中央意见,要求肖林同志迅速到南京接受组织的新任务。由于妻子王敏卿刚生产未满月,留在重庆,继续为办事处做地下经济工作。肖林如期抵达南京,在梅园新村第二次见到了周恩来。周恩来同志赞赏肖林在重庆的经济工作卓有成就,接着说道:“现在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和之光同志研究,决定你还是要继续从事地下经济工作,为党筹集更多的活动经费;但南京不能做生意,要到上海去发展。”
根据周恩来同志的指示,肖林与钱之光就在上海开设公司的事情进行了周密研究,决定成立“华益公司”,意味着为中华民族的利益而经营服务。“华益公司”初期的业务主要是运销日用百货。肖林在上海采购上海日用百货,由民生公司的轮船运输到重庆,肖林的妻子王敏卿同志就在重庆销售。俗话说:“十年百货,一年底货”。由于抗战八年,山城人民对上海货早就情有独钟,因此,肖林的货物销路很好。
故事4,卢绪章交党费
广大华行合影
卢绪章是中共秘密党员,“广大华行”总经理,电影《与魔鬼打交道的人》就是以他的真实故事为题材拍摄的。
作为“广大华行”总经理的卢绪章,他把自己创办的企业自觉交给党,并使其完全成为中共中央南方局直接领导下的秘密机构和经济实体。为了给党组织筹措经费,他在巩固总行工作的同时,设立了分支机构,使广大华行在较短时间内将企业规模扩大,而所有机构和经费都由中共中央南方局实际控制着。1944年,“广大华行”资金已达到30万美元,考虑到党的活动经费的困难,他代表几个持有股份的党员向南方局提出将股金全部上交的请求。经周恩来同意,决定将股金的30%作为党费。仅此一项,从1942年至1949年,从卢绪章手中提供给湖北等地区的党的活动经费折合美元20多万。而1949年初,卢绪章一次送交党组织的经费就达100万美元之巨,还有广大华行的全部资产。
故事5,宁亏自己,不损公家
王辉是南方局的一位财务人员,被称作“给周恩来发工资的人”,因为她掌管着南方局的秘密经费。1944年初,王辉被调往延安工作,离开重庆时,她负责把南方局收到的大后方同胞、海外华侨和国际友人捐赠的一大笔支援八路军敌后抗战的款子,带到延安转交中央。到了延安向中央转交巨款清点数目时,却出现了一个王辉完全没想到结果:她清缴的捐款,与南方局所报的数目,整整差了一万块!
尽管她想不通这个差错的原因,更坚信自己的清白,但公家受损这是事实,公家的损失又出在我手上,这更是事实,我的工作,我的责任,一切失误我自己承担。我一定要把公家的损失补回来!
就这样王辉每天在工作之余,坚持纺纱织布等劳动,每天超额的工作令她十分辛苦。几个月过去了,手已磨起厚厚的老茧,人也更消瘦、憔悴了,但她终于用劳动所得补回了差款。王辉心里终于踏实了,几个月来终于第一次睡了一个安稳觉。没想到,又一个意外发生了。
原来她交回中央的钱的数目没有错,是捐款人漏交了一万,账目登记又没有改过来,后来他本人发现了,又补捐了。恩来指示把这钱还给她,让给两个孩子买点营养品。恩来还说,让你受委屈,让你吃苦了!
王辉却说:受些委屈,吃些苦,没什么,只要公家没有损失就好。这钱已经交了,我是不会再收回来的,既然捐款没有差错,就把这钱当作特殊的党费吧!
正因为有无数个像王辉这样 “宁亏自己,不损公家” 的共产党人默默无闻的奉献,中国共产党的事业才能如此坚不可摧!
二、宋庆龄旧居简介
重庆宋庆龄旧居位于渝中区两路口新村3号(现5号),是一栋德式建筑的小楼,同时也是“保卫中国同盟总部旧址”(简称保盟)。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重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故事:宋庆龄廉洁募捐为抗战
1940年3月,宋庆龄第一次来到重庆,考察了大后方局势和妇女工作,看到了全国人民不图私利、艰苦抗战的信心,不久便返回香港,为中国抗战向全世界募集财物。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进攻香港。繁忙的宋庆龄在敌人到达机场前六小时才起飞再次到重庆。住在两路口的一栋小楼(现宋庆龄故居)。周围的邻居看到不为私心为抗战的宋庆龄经常在这里出入,都很敬佩。
当时条件艰苦,“保盟”工作人员没有办公室,宋庆龄就把自己的客厅让出来办公。她嘱咐工作人员不要起贪心,不然终究会受到惩罚,要把捐赠人的姓名、数量、要求登记好,努力用好每一份来之不易的财物。
一次,宋庆龄得知前线抗战很需要物资,募集来的物资没有运输工具运送,经过不断努力,终于争取到在重庆担任中国战区参谋长的美国将军史迪威的合作。史迪威便从印度派来美国军用飞机装运救济物资到解放区。
1942年,河南发生灾荒,由于国民党官员敲诈勒索,地主和粮商贪得无厌,使灾荒变得更加严重。宋庆龄要求“保盟”积极伸出援助之手,想办法进行救灾。在举办业余音乐会和足球比赛中,广大群众伸出了援助之手,一些主要盟国的外交官员也来参与募捐活动。宋庆龄和“保盟”为募捐活动确定了规则,募集到的款项数额向民众和媒体公开,救灾物资的去向也进行公开,从而保证了捐款能够送到灾区帮助灾民。“保盟”的这次募捐活动赢得了中国民众和外国人士的同情和支持。在救灾中,工作人员只有一个目的:严以律己,尽力为灾民服务。
一次,宋庆龄带着募集来的食物,来到歌乐山中的儿童保育院。当她走进一间屋子,看到一个个难童高兴地向她表示欢迎时,她露出了慈祥的笑容,仿佛看到了中国抗战的希望。她来到孩子们身边,蹲下身去,微笑着摸一摸这个的头,牵一牵那个的衣,亲切地问寒问暖,并把带来的食物送给孩子们。宋庆龄在重庆,为战时难童做了很多工作。
三、巴蔓子墓简介
巴蔓子墓俗称“将军坟”,坐落在渝中区七星岗莲花池渝海大厦下方。墓地为拱形石洞,墓长4.78米,宽5.2米,高2.6米,面积约20平方米。墓由石条砌成六角形,顶为圆形,以三合灰封砌。墓前有石砌仿木结构歇山式房盖,正面嵌青峡石碑,现存墓碑为辛亥革命元老但懋辛题,曰“东周巴将军蔓子之墓”。
据《华阳国志?巴志》载:东周末期,巴国将军蔓子求楚国出兵平内乱,许诺以三座城池相谢。乱既平,巴蔓子不忍国家割让城池,“乃自刎以头授楚使”,请向楚王致歉。楚王感动,“以上卿礼葬其头”,巴国“亦以上卿礼葬其身”。有诗赞其事曰:“刎颈高风悬日月,存城旧事邈山河”。 该事迹在《太平御览》、《三巴记》等史籍中都有记载。
1930年,刘湘主持改造旧城,拆除城垣,修建马路,中区干路经方家什字、莲花池出城,便把巴墓一带填高,巴墓便在马路旁的堡坎下。解放后彻底翻修这一带马路,加宽再削平,巴墓于是埋在马路脚下,用石拱构成一个洞子,人车在顶上往来不绝。
2000年,巴蔓子墓被列为重庆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故事:巴蔓子献头护三城
重庆这个地方在古代是巴国的国都。晋朝学者常璩所著《华阳国志》记载,巴国在春秋时期是个大国,国境“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 还是诸侯国中较早称王的国家,“及七国称王,巴亦称王。” 可是到了战国时代,巴国受到东边楚国、西边蜀国、北边秦国的打压,加之朝政腐败,王室和贵族之间争权夺利,经济发展受阻,国势逐渐衰落。到后来贵族和将军们趁机发动叛乱,国家陷入分裂危机,国都江州一片混乱。
巴王为保住权力,稳定朝政,急令驻守东部边境的巴蔓子将军赶回国都平乱。但那时巴国的军队大部被叛乱贵族掌握,巴将军能够使用的兵力不足以战胜叛军,只好向东边的楚国借兵。楚王向来敬重巴将军的为人,答应借兵给他,条件是巴国必须拿靠近楚国的三座城作为酬劳,将军还必须做出担保。
这分明是趁火打劫,巴将军十分愤怒。但转念一想,如果这次不能借到楚兵平乱,将会诱使蜀国和秦国出兵侵犯,那时国家灭亡,人民更会受难。巴将军忍痛答应了楚王的条件,并以自己的人格担保,说:“尊敬的楚王,今天你借兵给我,到时候你拿不到三座城,我把脑壳砍给你!我巴蔓子从来说话算话!”楚王见巴将军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也不好再说什么,答应立即出兵。
巴蔓子带着借来的楚兵赶回来打垮了叛军,恢复了国家的稳定。待国都江州的百姓重新安居乐业之后,巴蔓子即礼送楚兵出境,自己也回到原驻地加紧备战,以防外敌入侵。
过了些日子,楚王派出使臣找到巴将军,要求他兑现当初的承诺,割让三座城,并拿出巴楚两国地图要求确认。这时只见巴将军把地图拿过来,重新卷起交给身边卫士,然后对楚使说:“不错,当初我的确答应了楚王,割让三城给贵国。但那是楚王乘我国遭遇危机时强加给我的条件,是典型的敲诈勒索。而我作为将军本来就守土有责,岂能私下割让三城呢?尽管如此,当初我答应了楚王,也一定信守承诺,决不让你这个使臣为难。城不能割让,但我的头可以割让。以我之头,充我之城,以谢楚王,这样可以吧?”
楚国使臣听得目瞪口呆,很久没有明白过来。但见巴蔓子将军“嗖”的一声抽出佩剑,一下把自己的头割下来。奇迹在这时发生了。只见将军的头腾飞起来,在楚使头上绕了几圈,又飞回将军面前。巴将军身子仍然站立着,双手将自己的头颅捧起来,交到楚使手上。《华阳国志》记载的情节是,巴蔓子将军“乃自刎,以头授楚使。”
楚国使臣没有拿到三座城,只得把巴蔓子的头带回去复命。楚国朝廷面对这样的结果,发生了争论。一些人主张出兵讨伐巴国,用武力夺取三城。还有人说干脆把巴王捉来,让他签城下之盟,把巴国的土地全部拿过来。
听着大臣们的议论,楚王很久不说话,却一直看着巴蔓子的首级,最后感慨地对大臣们说:“看看人家巴蔓子将军,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连头都舍得,这样忠勇义气的将军,谁知道巴国还有多少?只靠武力争夺土地终究不是最好的办法。假使我们楚国能多几个巴蔓子将军这样的人,又何必在乎那几座城呢!”听到这话,大臣们都不再说了,看着盛巴蔓子首级的木盒,无不流露出崇敬的神情。
楚王最后下令以上卿之礼埋葬了巴将军的头颅。巴国也以上卿之礼把将军的无头之躯葬在巴都,任后人缅怀凭吊。重庆人把这位献头护城的历史人物视为城市英雄,他那大义凛然、舍生取义的豪气也成为城市精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