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区烈士陵园:英雄烈士宁死不降

大足区烈士陵园:英雄烈士宁死不降

来源:重庆市纪委监委2018-05-22

  一、大足区烈士陵园简介 

111_副本.jpg

 大足烈士陵园

点击上方图片听廉洁故事▲ 

  大足区烈士陵园位于大足城区龙岗街道翠屏社区,是重庆市国防教育基地、市级烈士陵园纪念设施。始建于1955年。陵园占地面积19508平方米,安葬在大足解放初期征粮剿匪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牺牲的烈士忠骨119具,其中征粮剿匪革命烈士111具。烈士陵园由大门及浮雕、革命烈士纪念碑、烈士墓、唐赤英广场、历史陈列馆5部分组成。同期建成的大足革命历史陈列馆,占地930平方米,展厅面积620平方米。

  故事:6名军大学员宁死不降

  1950年1月30日,农历腊月十三。地处巴岳山西段的玉龙山寒风习习,参天树木迎风呼啸。

  当晚,以覃正君为首的双路乡土匪蠢蠢欲动。覃正君召集何绍武(国民党军队营长)、于中杰(国民党县长)、郭树林(惯匪)、骆吉祥、陈敬(国民党军队连长)等数十人开会,决定第二天凌晨,围攻璧山军分区前来双路乡购猪过年的一个解放军班和双路乡的征粮工作队。令土匪夏峰带领解放军去买猪,同时令匪支队长骆吉祥、大佬魔等,在14保至15保之间的半边岗一带阻击。

  双路乡地处邮亭到大足要冲,紧邻成渝公路大足和永川交界处,背靠玉龙山西坡。交通较其他区乡方便。

  段西铭的川东北游击总司令部成立后,第三纵队司令窜至双路登门拜访,组织包括匪首覃正君、何绍武(国民党军队营长)、于中杰(国民党县长)、郭树林(惯匪)、骆吉祥、双路在乡军官会20余人、地方党保甲长及散兵游勇、玉龙山一带惯匪,组建了川东北游击总司令部第三纵队第一总队,覃正君任总队长,下设参谋处、副官室、情报处和9个支队和1个突击大队,总人数3000余人,但大多为胁迫者。

  这帮地痞土匪思想顽固,手段毒辣,破坏性极大,除常在当地对百姓强派强抢外,覃正君还伙同石马惯匪喻成良(小老魔)等人,在成渝公路大足、永川交界处一带,多次抢劫汽车,打死司机,劫夺人民币、衣服、被盖等物资,充实军备。

  当时,土匪只要不背枪,穿衣打扮几乎和百姓没有区别,导致解放军和征粮队难以分辨。

  1月31日,农历腊月十四凌晨,土匪夏峰按预定计划,带领买猪解放军战士王会计等一班人,到14保购猪。行至路上,覃正君率突击大队长张子舟(双路乡副乡长)等土匪发起正面攻击,购猪班的解放军战士拼死抵抗,战况激烈,从凌晨战至中午,在退守观音寺时,一解放军不幸中弹牺牲。

  就在同时,匪总队副队长何绍武率匪在双路乡2保攻打并包围了征粮工作队,让征粮队和购猪班战士不能相顾。战斗至上午10时许,征粮队7名同志被扣押,其中有随营教导员和军大学员。

  再说购猪班战士在观音寺顽强抵抗,匪队久攻不下的情况下,覃正君心怀鬼胎,威逼随营教导员白彪同志前去观音寺劝降。白彪先是宁死不屈,后表面同意。

  在匪队与我军之间,白彪边走边喊话“劝降”,在靠近解放军时,迅速撒腿跑入购猪班阵地脱险。由于观音寺之战土匪有较大伤亡,覃正君被迫撤离。

  土匪在返回双路乡场口时,气不打一处来,匪支队长大佬魔拔枪将1征粮队员杀害。匪总队长覃正君亲自下令,将我其余5名征粮队员由匪支队长郭树林(外号郭三麻子)押至西山,在宁死不降的情况下,以极其残酷的手段,丢入30米深的马家山风洞,被活活困死洞中。史称“大足风洞事件”。

陈腾响烈士.jpg

陈腾响烈士

  1950年8月上旬,正值盛夏酷暑。军大学员陈腾响烈士的胞兄陈盛龙(军大学员、1950年重庆军管会工作)闻悉弟弟噩耗,前来大足寻找。四区区委副书记孔宪林亲自负责烈士尸体收敛工作,青训班学员现场办理。陈盛龙参与起尸全过程。据描述,5位队员尸体在30多米深的洞中拐弯处寻得。姿态各异,有的背靠洞壁、有的手抱身子、有的两眼圆睁,似乎是在饥饿、寒冷、怨恨中,慢慢死于洞中。

  后经二野军大大足校史研究会核实,此次事件牺牲的烈士为二野军大学员:陈腾响、王惠民、王茅、伍汀、徐世浦5人。

  二、大足石刻简介 

1.jpg

 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是大足区境内所有石窟造像的总称,迄今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达75处,造像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字。它始建于初唐,历经晚唐、五代,至两宋达到鼎盛,是一处规模宏大的石窟造像群,与敦煌、云冈、龙门石窟一起构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石窟艺术史。1999年12月1日,大足石刻以“天才的艺术杰作,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佛、道、儒造像能真实地反映当时中国社会的哲学思想和风土人情;造型艺术和宗教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等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三项标准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故事1,《牧牛图》寓意慎欲慎言慎行 

牧牛图.jpg

《牧牛图》

  《牧牛图》刻于大足石刻宝顶大佛湾南崖西端,依据北宋杨次公证道牧牛颂而创作。全图长达30余米,由10组牧牛场景组成。《牧牛图》从左至右共分十组:第一组“未牧”,一头壮牛因未经驯调,所以心性暴蠢,正昂头怒吼,向山上奔去。第二组“初调”,牧童身背斗笠,左手强拉缰绳,牛虽回首但仍倔强。第三组“受制”,牛昂首翘尾,似从山中奔出,牧童左手扬鞭,右手牵绳,立于牛首,作放牧状。第四组“回首”,牧人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腰捆鸟笼,轻挽缰绳,悠闲自若。虽狂风大作,但牛不为其所干扰,毫无惊恐躲避之意。第五组“驯服”和第六组“无碍”两组合刻一处,两牧人坐于山石之上,并肩依偎。一头牛瞪眼竖耳,好似正偷听主人动听的谈话;一头屈腿跪地,伸颈饮溪水。第七组“任运”,牛已是自由任性,牧人面呈微笑,眼视前方。第八组“相忘”,牛低头伸舌舔蹄,牧人怡然忘情。第九组“独照”,牛站在崖壁下,引颈向上,痛饮山泉。老牧人倚岩而坐,独奏横笛。第十组“双忘”,牛经不断调驯,已由放荡不羁变得温顺服帖。

  该图以叙事的形式描绘了牧人驯牛的过程,以牛喻心,以牧人喻修行者,暗示人心亦可调伏,只要能控制好自己的心性,掌控好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的“缰绳”,时常自省自警,慎欲慎言慎行,就不至于走向人生的歧途。

  故事2,《猫鼠图》寓意-欲求不得,苦之本也 

猫鼠图.jpg

《猫鼠图》 

  《猫鼠图》在大足宝顶山石刻《六道轮回图》的下方,刻有一组耐人寻味的图像。一枝弯曲的竹梢上,攀附着一只老鼠,其状畏畏缩缩。竹子的下方蹲坐着一只猫,翘首望着老鼠,似伺机待扑。它要表达的意思是,猫要捕食老鼠,老鼠窜到了竹梢上,猫食老鼠不得,急躁难耐;鼠处危险高处,想逃生却又无路,各自都为所求而烦恼。这组图像告诉我们一个浅显的道理:欲求不得,苦之本也。想要的东西得不到,这就是烦恼产生的根源,一个人只有洁身自好,收敛妄心,节制欲望,才能为幸福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三、饶国梁纪念馆

1.jpg

 饶国梁纪念馆

  饶国梁纪念馆始建于1929年,是当时的国民政府为纪念饶国梁烈士,拨专款,由其兄长饶国栋、妹妹饶国模负责,在饶国梁烈士故里修建,位于大足区国梁镇街村5组。重庆市人民政府于2010年对纪念馆重新进行修复,并在2011年10月——辛亥革命成功及烈士牺牲一百周年之际,正式对外开放。现今馆内基本陈列包括:展览共分两大展区。第一展区为饶国梁的革命之路;第二展区为饶国模在红岩。

  饶国梁简介

88b11153bc591c52633210.jpg

  饶国梁(1888——1911年),重庆大足人,同盟会会员,参加同盟会组织领导的广州起义,并作为起义的基本骨干选入敢死队,负责联络会员、运送物资军火等工作。起义失败后被捕,于1911年4月30日英勇就义,时年23岁。他是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辛亥革命“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唯一的重庆籍烈士。

  故事1,宁死不屈,慷慨就义

宁死不屈,慷慨就义.jpg

 宁死不屈,慷慨就义

  饶国梁被捕后在法堂上,坚强不屈,正义凛然,怒斥敌酋,只求速死,并留下遗言:我辈不死,国民不生,牛马奴隶,生何荣焉。求仁得仁,死何憾焉。1911年4月30日,他惨遭敌人杀害,年仅23岁。

  故事2,用鲜血守护秘密

饶国梁用鲜血染红了裹着名单的绸布.jpg

 饶国梁用鲜血染红了裹着名单的绸布

  1911年,饶国梁参加了黄兴领导的广州起义,并作为起义的基本骨干选入敢死队,负责联络会员、运送物资军火等工作。饶国梁在接受新任务后,带着写有西南会友的绝密名单、住址和集结令的密信赴云、贵、川联络会党,参加起义,并表示“人在密件在,人亡密件毁,誓死完成任务,决不退后半步!”,并向孙中山先生留下了“吾用吾血连会友,革命决不怕断头!转呈我党孙会首,壮志未酬志不休!”的誓言。最后为了不让信件内容泄露,饶国梁用自己的鲜血将包裹着名单的绸布染得鲜红。

  故事3,舍家为国,辞别爱妻

饶国梁写给妻子的诗.jpg

 饶国梁写给妻子的诗

  饶国梁身负重任,为了追寻革命,在与同乡的覃慧仙结婚后三天,便奔赴成都参加起义。临行前,他给妻子写下悲壮的离别诗:“夫妻相结发,本是好姻缘,怎奈国多难,无心暇鼓弦”,表达为了国家和民族而无法享受家庭生活的无奈。随后,饶国梁先后出走云南、沈阳,辗转来到上海。直到在广州就义,饶国梁再也没有回到家乡。饶国梁没有留下后代,善良贤惠的覃惠仙为他守节一生。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大足区烈士陵园:英雄烈士宁死不降

2018-05-22 10:03:33 来源:

  一、大足区烈士陵园简介 

111_副本.jpg

 大足烈士陵园

点击上方图片听廉洁故事▲ 

  大足区烈士陵园位于大足城区龙岗街道翠屏社区,是重庆市国防教育基地、市级烈士陵园纪念设施。始建于1955年。陵园占地面积19508平方米,安葬在大足解放初期征粮剿匪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牺牲的烈士忠骨119具,其中征粮剿匪革命烈士111具。烈士陵园由大门及浮雕、革命烈士纪念碑、烈士墓、唐赤英广场、历史陈列馆5部分组成。同期建成的大足革命历史陈列馆,占地930平方米,展厅面积620平方米。

  故事:6名军大学员宁死不降

  1950年1月30日,农历腊月十三。地处巴岳山西段的玉龙山寒风习习,参天树木迎风呼啸。

  当晚,以覃正君为首的双路乡土匪蠢蠢欲动。覃正君召集何绍武(国民党军队营长)、于中杰(国民党县长)、郭树林(惯匪)、骆吉祥、陈敬(国民党军队连长)等数十人开会,决定第二天凌晨,围攻璧山军分区前来双路乡购猪过年的一个解放军班和双路乡的征粮工作队。令土匪夏峰带领解放军去买猪,同时令匪支队长骆吉祥、大佬魔等,在14保至15保之间的半边岗一带阻击。

  双路乡地处邮亭到大足要冲,紧邻成渝公路大足和永川交界处,背靠玉龙山西坡。交通较其他区乡方便。

  段西铭的川东北游击总司令部成立后,第三纵队司令窜至双路登门拜访,组织包括匪首覃正君、何绍武(国民党军队营长)、于中杰(国民党县长)、郭树林(惯匪)、骆吉祥、双路在乡军官会20余人、地方党保甲长及散兵游勇、玉龙山一带惯匪,组建了川东北游击总司令部第三纵队第一总队,覃正君任总队长,下设参谋处、副官室、情报处和9个支队和1个突击大队,总人数3000余人,但大多为胁迫者。

  这帮地痞土匪思想顽固,手段毒辣,破坏性极大,除常在当地对百姓强派强抢外,覃正君还伙同石马惯匪喻成良(小老魔)等人,在成渝公路大足、永川交界处一带,多次抢劫汽车,打死司机,劫夺人民币、衣服、被盖等物资,充实军备。

  当时,土匪只要不背枪,穿衣打扮几乎和百姓没有区别,导致解放军和征粮队难以分辨。

  1月31日,农历腊月十四凌晨,土匪夏峰按预定计划,带领买猪解放军战士王会计等一班人,到14保购猪。行至路上,覃正君率突击大队长张子舟(双路乡副乡长)等土匪发起正面攻击,购猪班的解放军战士拼死抵抗,战况激烈,从凌晨战至中午,在退守观音寺时,一解放军不幸中弹牺牲。

  就在同时,匪总队副队长何绍武率匪在双路乡2保攻打并包围了征粮工作队,让征粮队和购猪班战士不能相顾。战斗至上午10时许,征粮队7名同志被扣押,其中有随营教导员和军大学员。

  再说购猪班战士在观音寺顽强抵抗,匪队久攻不下的情况下,覃正君心怀鬼胎,威逼随营教导员白彪同志前去观音寺劝降。白彪先是宁死不屈,后表面同意。

  在匪队与我军之间,白彪边走边喊话“劝降”,在靠近解放军时,迅速撒腿跑入购猪班阵地脱险。由于观音寺之战土匪有较大伤亡,覃正君被迫撤离。

  土匪在返回双路乡场口时,气不打一处来,匪支队长大佬魔拔枪将1征粮队员杀害。匪总队长覃正君亲自下令,将我其余5名征粮队员由匪支队长郭树林(外号郭三麻子)押至西山,在宁死不降的情况下,以极其残酷的手段,丢入30米深的马家山风洞,被活活困死洞中。史称“大足风洞事件”。

陈腾响烈士.jpg

陈腾响烈士

  1950年8月上旬,正值盛夏酷暑。军大学员陈腾响烈士的胞兄陈盛龙(军大学员、1950年重庆军管会工作)闻悉弟弟噩耗,前来大足寻找。四区区委副书记孔宪林亲自负责烈士尸体收敛工作,青训班学员现场办理。陈盛龙参与起尸全过程。据描述,5位队员尸体在30多米深的洞中拐弯处寻得。姿态各异,有的背靠洞壁、有的手抱身子、有的两眼圆睁,似乎是在饥饿、寒冷、怨恨中,慢慢死于洞中。

  后经二野军大大足校史研究会核实,此次事件牺牲的烈士为二野军大学员:陈腾响、王惠民、王茅、伍汀、徐世浦5人。

  二、大足石刻简介 

1.jpg

 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是大足区境内所有石窟造像的总称,迄今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达75处,造像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字。它始建于初唐,历经晚唐、五代,至两宋达到鼎盛,是一处规模宏大的石窟造像群,与敦煌、云冈、龙门石窟一起构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石窟艺术史。1999年12月1日,大足石刻以“天才的艺术杰作,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佛、道、儒造像能真实地反映当时中国社会的哲学思想和风土人情;造型艺术和宗教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等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三项标准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故事1,《牧牛图》寓意慎欲慎言慎行 

牧牛图.jpg

《牧牛图》

  《牧牛图》刻于大足石刻宝顶大佛湾南崖西端,依据北宋杨次公证道牧牛颂而创作。全图长达30余米,由10组牧牛场景组成。《牧牛图》从左至右共分十组:第一组“未牧”,一头壮牛因未经驯调,所以心性暴蠢,正昂头怒吼,向山上奔去。第二组“初调”,牧童身背斗笠,左手强拉缰绳,牛虽回首但仍倔强。第三组“受制”,牛昂首翘尾,似从山中奔出,牧童左手扬鞭,右手牵绳,立于牛首,作放牧状。第四组“回首”,牧人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腰捆鸟笼,轻挽缰绳,悠闲自若。虽狂风大作,但牛不为其所干扰,毫无惊恐躲避之意。第五组“驯服”和第六组“无碍”两组合刻一处,两牧人坐于山石之上,并肩依偎。一头牛瞪眼竖耳,好似正偷听主人动听的谈话;一头屈腿跪地,伸颈饮溪水。第七组“任运”,牛已是自由任性,牧人面呈微笑,眼视前方。第八组“相忘”,牛低头伸舌舔蹄,牧人怡然忘情。第九组“独照”,牛站在崖壁下,引颈向上,痛饮山泉。老牧人倚岩而坐,独奏横笛。第十组“双忘”,牛经不断调驯,已由放荡不羁变得温顺服帖。

  该图以叙事的形式描绘了牧人驯牛的过程,以牛喻心,以牧人喻修行者,暗示人心亦可调伏,只要能控制好自己的心性,掌控好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的“缰绳”,时常自省自警,慎欲慎言慎行,就不至于走向人生的歧途。

  故事2,《猫鼠图》寓意-欲求不得,苦之本也 

猫鼠图.jpg

《猫鼠图》 

  《猫鼠图》在大足宝顶山石刻《六道轮回图》的下方,刻有一组耐人寻味的图像。一枝弯曲的竹梢上,攀附着一只老鼠,其状畏畏缩缩。竹子的下方蹲坐着一只猫,翘首望着老鼠,似伺机待扑。它要表达的意思是,猫要捕食老鼠,老鼠窜到了竹梢上,猫食老鼠不得,急躁难耐;鼠处危险高处,想逃生却又无路,各自都为所求而烦恼。这组图像告诉我们一个浅显的道理:欲求不得,苦之本也。想要的东西得不到,这就是烦恼产生的根源,一个人只有洁身自好,收敛妄心,节制欲望,才能为幸福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三、饶国梁纪念馆

1.jpg

 饶国梁纪念馆

  饶国梁纪念馆始建于1929年,是当时的国民政府为纪念饶国梁烈士,拨专款,由其兄长饶国栋、妹妹饶国模负责,在饶国梁烈士故里修建,位于大足区国梁镇街村5组。重庆市人民政府于2010年对纪念馆重新进行修复,并在2011年10月——辛亥革命成功及烈士牺牲一百周年之际,正式对外开放。现今馆内基本陈列包括:展览共分两大展区。第一展区为饶国梁的革命之路;第二展区为饶国模在红岩。

  饶国梁简介

88b11153bc591c52633210.jpg

  饶国梁(1888——1911年),重庆大足人,同盟会会员,参加同盟会组织领导的广州起义,并作为起义的基本骨干选入敢死队,负责联络会员、运送物资军火等工作。起义失败后被捕,于1911年4月30日英勇就义,时年23岁。他是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辛亥革命“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唯一的重庆籍烈士。

  故事1,宁死不屈,慷慨就义

宁死不屈,慷慨就义.jpg

 宁死不屈,慷慨就义

  饶国梁被捕后在法堂上,坚强不屈,正义凛然,怒斥敌酋,只求速死,并留下遗言:我辈不死,国民不生,牛马奴隶,生何荣焉。求仁得仁,死何憾焉。1911年4月30日,他惨遭敌人杀害,年仅23岁。

  故事2,用鲜血守护秘密

饶国梁用鲜血染红了裹着名单的绸布.jpg

 饶国梁用鲜血染红了裹着名单的绸布

  1911年,饶国梁参加了黄兴领导的广州起义,并作为起义的基本骨干选入敢死队,负责联络会员、运送物资军火等工作。饶国梁在接受新任务后,带着写有西南会友的绝密名单、住址和集结令的密信赴云、贵、川联络会党,参加起义,并表示“人在密件在,人亡密件毁,誓死完成任务,决不退后半步!”,并向孙中山先生留下了“吾用吾血连会友,革命决不怕断头!转呈我党孙会首,壮志未酬志不休!”的誓言。最后为了不让信件内容泄露,饶国梁用自己的鲜血将包裹着名单的绸布染得鲜红。

  故事3,舍家为国,辞别爱妻

饶国梁写给妻子的诗.jpg

 饶国梁写给妻子的诗

  饶国梁身负重任,为了追寻革命,在与同乡的覃慧仙结婚后三天,便奔赴成都参加起义。临行前,他给妻子写下悲壮的离别诗:“夫妻相结发,本是好姻缘,怎奈国多难,无心暇鼓弦”,表达为了国家和民族而无法享受家庭生活的无奈。随后,饶国梁先后出走云南、沈阳,辗转来到上海。直到在广州就义,饶国梁再也没有回到家乡。饶国梁没有留下后代,善良贤惠的覃惠仙为他守节一生。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