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川陶行知先生纪念馆:陶行知倾尽一切“教育救国”
合川陶行知先生纪念馆简介
陶行知先生纪念馆
点击上方图片听廉洁故事▲
位于合川区草街镇古圣村,占地3.14万平方米,于2006年3月落成,占地面积11.8亩,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是重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庆市廉政教育示范基地,整个教育基地由逸少斋、碑亭、陈列馆、古圣寺四个部分组成,其中育才学校旧址古圣寺于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陶行知简介
陶行知先生照片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29年圣约翰大学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表彰他为中国教育改造事业作出的贡献。1931年主编《儿童科学丛书》。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5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1946年7月25日上午,因长期劳累过度,不幸逝世于上海,享年55岁。
陶行知以民为本,结合中国国情创立了“生活教育”理论,紧随时代的脉搏,先后倡行平民教育、乡村教育、普及教育、国难教育、抗战教育、民主教育六次教育改革运动。陶行知先生教育救国,对积贫积弱的近代中国意义重大。毛泽东称赞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无私奉献的精神,淡泊名利的美德被宋庆龄尊称为“万世师表”;周恩来赞其“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
泰戈尔说“陶行知不仅是一个很有创造力的教育家,也是一个勇敢的出色的反法西斯斗士”;华莱士赞曰:“陶博士并不仅仅属于中国,而是属于世界的。”
故事1,陶家的剃刀
陶家的剃刀
当时正处于抗战中后期,在重庆创办的育才学校不是公办学校,办学经费捉襟见肘,几百师生的衣食住行全都靠陶行知一分一文地募捐,以及辛勤笔耕的稿费支撑。陶行知一方面力求外援,争取民主人士帮助,一方面自力更生,带领师生种地生产。
陶行知先生的母亲曹翠仂勤俭持家,亲自下田耕作,种地养家。由于行知的收入都投到了教育事业上,家庭的维持全靠其母亲和妹妹。陶母辛苦劳作了一天后还替人缝补浆洗衣服以补贴家用。为了省钱,陶母就自己给几个孩子理发。陶行知把母亲使过的剃刀视为最值得纪念的传家宝,曾作诗一首:“这把刀!曾剃三代头,细数省下钱,换得两担油”。
陶行知的所有好友众所周知,几十年以来,行知在任何正式场合穿的都是同一套西装,他要节约筹集更多的资金,让更多的国民及孩子接受教育。陶母与陶行知的妹妹陶文渼则承担起家庭日常开支。有一次,他得到了1万多元稿费,拿回家就锁进了柜子里,妹妹看见了,问他:“家里有老有小,钱也不多,生活艰难,能不能留点给家里用?”陶行知想了想,温和地说:“这钱要作为办学的经费,我们家虽穷,粗茶淡饭还能维持。你在家里省着点用,算是帮我去办大事吧!”陶妹深受感动,并全力支持哥哥的工作。母亲也将收来的寿礼全给了行知办学。
陶行知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为中国教育探寻新路,30年如一日矢志不移,倾尽一切,践行“教育救国”的伟大事业。
故事2,在重庆创办育才学校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后,陶行知来到重庆。 他站在被日军轰炸后冒着青烟的废墟上,看着瑟瑟发抖的遍野难民,看着失去双亲流离失所的无数难童,心在滴血。他决定给难童们一个既可以避难又可以读书的家。1939年7月20日,陶行知在重庆北温泉小学创办了难童学校——“育才学校”。
当时,陶行知是国民参政员,住在北碚火焰山公园的清凉亭。他找来在兼善中学教地理的黄开富,对他说:“我去考察了合川草街子凤凰山下有个三层殿的大寺庙——古圣寺,占地60多亩,山上松树茂盛,地势隐蔽,风景静谧优美,更适合办学校。我想把育才学校迁到古圣寺去,你是地理老师,对当地情况很熟悉,请先带几百元前去开水井,租佃寺庙和土地。”黄开富历经几天时间,一切敲定。
古圣寺——育才学校旧址
1939年8月,育才学校迁往草街子的古圣寺。学生先后来自全国15个省,主要是难童,最多时达到600多人。育才学校办学宗旨是:“教导学生团结起来,做追求真理的小学生;自觉觉人的小先生;手脑双挥的小工人;反抗侵略的小战士”。
育才学校课堂
因为学生都是有“特殊才能”的孩子,所以在教学上也不同于普通教育,把学生分为音乐、戏剧、文学、绘画、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六个组。而给这6个组聘来的老师也是不同凡响,如音乐组的组长是贺绿汀,戏剧组的组长是章泯,舞蹈组的组长是戴爱莲,绘画组组长陈烟桥是鲁迅的学生,文学组的组长是大诗人艾青,著名画家丰子恺、华君武,著名音乐家任光、马思聪等都曾在学校任教。
音乐组课堂
此外,郭沫若、茅盾、冯雪峰、夏衍、聂绀弩、翦伯赞、邵荃麟、胡风、何其芳、田汉、吴玉章、周谷城、秦邦宪、萨空了、徐迟、姚雪垠、等都曾来学校兼课或举办讲座。
如果说晓庄师范是陶行知告别传统教育,改造社会、实施生活教育理论的起点,育才学校则是陶行知全面实践生活教育理论的典范,特别注重对人才思想、意志、品质等全面素质的培养。
故事3,留学海外 树立教育救国思想
“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
这是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表达了一种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
1917年8月,陶行知怀着对祖国的无比思念,怀着改革祖国教育的满腔热血,挥别了哥伦比亚大学,回到了中国。
陶行知在美留学期间照片
陶行知回国后,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残酷的,陈旧迂腐的传统教育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人的思想。要想拔牙止痛,必须碎骨流血。
陶行知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主持教务工作后,力主男女同学。这一主张一提出,被那些保守派斥之为洪水猛兽。连这陈腐的桎梏都不能打破,如何实施教育新思想呢?从1919年至1923年,在陶行知的努力下,力排万难,男女同学制终于成功推行。
夜深人静时,陶行知常常辗转反侧,久久不能入眠。如何才能实现“要使全国人民有受教育得机会”这一宏愿呢?如何才能用教育唤起民众,振奋民族精神,拯救国家呢?必须创办平民学校,改革中国旧传统教育的道路。
1923年陶行知与黄炎培、晏阳初发起以初级扫盲为目的的平民教育运动,这一运动在短短数月内,从南京、北京很快风行全国24个省市。
陶行知在推进平民教育中把发展教育的主要注意力放在了占有中国人口85%以上的农村。为了改变农民贫困落后的生活现状,一贯秉持教育万能观点的陶行知决心创办一所专门培养乡村教师的师范学校。当时陶行知是金陵大学的教务长,月薪高达400多个大洋,但为了创办晓庄师范,他毅然放弃高薪,放弃了为时人羡慕的职业,孑然一身,来到南京城外扬子江畔的劳山脚下。
陶行知在金陵大学任教时照片
陶行知招募了13个学生,在劳山,伐树木,筑土墙,盖教室,驱山蛇,赶野狼,斗土匪,历经千辛万苦,1927年3月15日,中国历史上第一所专门培养乡村教师的师范学校终于在晓庄诞生了。
短短几年时间,晓庄师范蓬蓬勃勃地发展了起来。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在晓庄师范得以实践,他制定了培养师生的目标:“健康的体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中国改造旧传统教育从晓庄师范起步了。陶行知将传统的教授法改革为教学法,主张教学做合一,强调老师只起引导作用,充分考虑学生的经验和感受,以此安排教学。
在晓庄的实践促使陶行知的世界观发生转折,他由一个革命的民主主义者逐步转变为一个共产主义战士,与蒋介石划清界限。
1930年4月3日,南京英商和记洋行殴打中国工人引发国人愤慨,日本军舰借此停留长江挑衅。为抗议英商的暴行,日军的挑衅,晓庄师生在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部长刘季平的组织下上街游行示威,蒋介石以“勾结叛逆,阴谋不轨”的罪名武装查封晓庄师范,逮捕师生30余人,并全国通辑陶行知,陶行知被迫流亡日本。
卢作孚故居简介
卢作孚故居
卢作孚与友人在所建学校前合影
卢作孚故居位于合川区文华街61号的芭蕉院,占地面积573平方米,建筑面积275平方米。故居系卢作孚少年时期的恩师、后为挚友及民生公司创始人之一的陈伯遵赠送。1912—1926年的十余年,故居为卢作孚的主要居所,先生在此完成了民生公司的初创;1927年至抗日战争胜利,卢作孚常奔走于武汉、重庆、北碚和合川等地,回家乡后总在芭蕉院小住。卢作孚故居经全面修缮后于2013年4月14日(卢作孚诞生一百二十周岁)对外开放。
故事1,重视教育,兴办学校
卢作孚成功了实业救国理想之后,一直没有忘记教育救国的梦想,因为人才来源于教育。只有学校培养了优秀的人才,才能使企业做强做大,走向全世界。
1926年,瑞山小学正处在风雨飘摇的时期,由于经费不足,濒临绝境,学生也将遣散回家。卢作孚面对母校的危亡痛心疾首,基于对知识有孜孜以求的渴望,对教育有一份崇高的使命感,他毅然决然地接办了学校,对学校进行改组,成立了校董会,自任董事长兼校长。经费方面除正常来源和向各方募捐外,不足之数全由民生公司赢余中拨付;先后聘请田慰农、晏阳初、皮宗藩等先后担任学校校长,同时也聘用社会名流和杰出人物执教。
从此,瑞山小学成为民生公司初级人才的一个培训基地,它与民生公司紧密联系,共同发展。之后,又扩建了瑞山中学,使之成为当时合川为数不多的中等教育学校之一。
如今,瑞山中学已是重庆市重点中学,教育成果丰硕,培育的人才遍及全国。
到1949年止,卢作孚创办和资助的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不只是合川,还有北碚的中国西部科学院、兼善中学、图书馆、体育场、温泉公园、大会堂;公司内办有员工常识训练班、职工家属子弟学校、流动图书室、图书馆,半月刊《新世纪》和《新世界画报》等。
故事2,“事贵做得好,莫嫌小”
1925年夏,卢作孚本着对家乡合川的热爱,回到当地专门撰写了《两市村之建设》,提出开发合川南屏和嘉陵江小三峡的设想。接着,他考察了川江航运,选定在嘉陵江重庆至合川段开办轮船运输。10月,与陈伯遵、黄云龙等10多人,于合川县通俗教育馆聚会,成立了民生公司筹备处,筹借资金亲到上海订船只。卢作孚借到上海订购第一艘轮船之机,有胆识、下决心,从带着8000元募集的股金之中,私下截留5000元购买了油引擎和发电机,只向上海合兴造船厂交了2000元订金,这离35000元的轮船造价,是何等的遥远!但他却取信于人,不仅圆满地与商家签订了购船合约,还带走了一批电器电料设备回到合川,因为在他眼里,燃眉之急应该为老百姓解决日用生活中的照明困难,并把这套发电设备安装于药王庙中,试行发电照明——这就是与合川瑞山中学毗邻的“民生公司电灯部”。
当时,在路费自垫、股款无着、举债维艰的情况下,卢作孚却首选第一件“民生”大事,就是建立电灯部。电灯部营业了,晚上供电,白天碾米,一丝儿都不浪费仅有的电力资源。虽然电力只能供应500灯盏的照明,16支光灯,每月租费1元2角。但该电厂,却成为民生公司创办之后相当一段时期内的业务中心和主要的收入来源,这对以后公司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同时也改写了西南片区第一个小县城的居民不再使用洋油灯照明的历史。
1926年4月,卢作孚就在合川县城药王庙(现合阳城办事处齐家巷19号,已改建为大南街幼儿园后门)内创建装机15匹马力柴油机配套八基罗瓦特直流发电机的电灯部,可开灯500盏,为合川近代工业的发端。后来,用户增多,电厂扩大,厂房迁至总神庙(现合阳城瑞映巷右侧,已改为合川自来水厂)。1932年,紧邻电灯部设立了水厂,兴建蓄水池,购置水泵,除为电灯部供水外,还在合川城内设水站5处,向城市居民提供自来水,1934年再增设了电力碾米,并将电灯部扩建为电水厂(习称北厂)。合川成为四川省内最早一批使用电灯和自来水的城市。抗战期间,合川城防空警报设于锅炉房顶上,利用发电蒸气鸣警,日机数次空袭合川,均以水电厂为目标,但终未得逞。1940年后,为满足合川自来水厂扩展及城内小手工业都能用上电,他积极支持修建了南厂。
这是卢作孚对家乡人民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卓越贡献,充分体现了他“忠实地做事”的原则:“事贵做得好,莫嫌小”。
只有先做好小事的人,日后才能成就大事。卢作孚有了初始的创业经验与资金积累,为他企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短短的25年内,他创办了70多家企业,比如机械厂、煤厂、铁路、矿山、学校、新农村建设……特别是船航业,那真是如虎添翼了。
民生公司成立后,最早运营路线为嘉陵江段“合川——重庆”的航线。随着公司发展规模的壮大,他数次增购吃水较浅的平底轮船,以适应冬季嘉陵江枯水期的通航要求,确保这一航线的常年运输。
民生航运代公司,由一艘民生轮船到多艘带“民”字号的船舶,由运行嘉陵江到漂扬长江、大海,由控制中国船只到收购外国船只,真不愧为一代东方“船王”的称号。
卢作孚在合川境内的实业投资,开启了合川近代工业,改善了交通、能源和市政建设,促进了经济发展,惠及民生并提高了合川的城市文明,他的历史功绩永远铭记于合川人民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