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秦良玉陵园:秦良玉高风亮节 世人铭记

石柱秦良玉陵园:秦良玉高风亮节 世人铭记

  石柱秦良玉陵园简介

石柱秦良玉.jpg

秦良玉陵园(点击上方图片听廉洁故事▲)

  秦良玉陵园位于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三河镇鸭庄村,占地20多公顷,系明末清初巾帼英雄、石柱宣抚使秦良玉及马氏土司家族的墓葬陵园。建于清顺治五年(1648年)。

  2000年9月,秦良玉陵园被重庆市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陵园由墓葬区、马氏土司家庙三教寺古建筑群两部分组成,重点文物保护区面积247亩,陵园区内有秦良玉墓、兄秦邦屏、弟秦民屏和麾下将官秦怀远、马德音及良玉子孙马祥麟、马光仁、马佑诏等墓20座和三教寺僧侣墓葬。

  秦良玉简介

ea14105a0e4ff1e93e966976c3e70871.jpg

秦良玉生前所用铠甲及蟒凤衫实物

777a7ad37ebde94cd8f7c552329e674b.jpg

秦良玉雕像

fd0e9e59098e48c65ea7af2c79bb802a.jpg

秦良玉墓

  秦良玉(1574年1月24日―1648年7月11日),字贞素,石柱土司所属人也,明朝末年著名女将、女军事家、巾帼英雄。

  秦良玉出生于一个岁贡生的家庭,她自幼深受其封建家庭“执干戈以卫社稷”思想的影响,从其父秦葵操练武艺,演绎阵法,显露出一般女子所难企及的军事才能,且素以“晓胆智,善射骑,熟韬略,工词翰,仪度闲雅,而驭下严峻”称著于世。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二十一岁的秦良玉嫁石砫(今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宣抚使马千乘为妻。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马千乘被害后,按朝廷土司承袭条例的规定,父死子袭,子幼则妻袭。秦良玉含泪忍悲,奉朝命袭任石砫宣抚使,组建训练了一支“远近所惮”的白杆兵。秦良玉一生多次率师远征:两次应诏平叛;三次自带粮草军械,奔袭数千里北上勤王,历经44年戎马生涯,足迹遍及云贵高原、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秦良玉卒于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享年83岁。其墓碑谥文,彰示了这位女丈夫、巾帼英雄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赫赫功勋:“明上柱国光禄大夫镇守四川等处地方提督汉土官兵总兵官持镇东将军印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太子太保忠贞侯贞素秦太君墓”。

  秦良玉是我国正史登录的名符其实的土家族女英雄,她一生捍卫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平叛乱“功第一”;率兵援辽,血战浑河,立下赫赫战功;万里请缨,北上进京勤王,平定永平四城,再建“首功”,明嘉宗授予她四川都督检事,并充总兵官,诏加二品,予以封诰并赐“忠义可嘉”匾额。明崇祯皇帝(明思宗)优诏褒美,召见平台,赐四诗旌其功。

 

  故事1,高风亮节,世人铭记

6f6773ccb33f67f4213782793730e4e9.jpg

石柱宣慰使马宗大书《明庄烈帝赐秦良玉诗四首》

  秦良玉的高风亮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争功诿过、不求功名利禄的大义之举。秦良玉从平定播州杨应龙初试锋芒,建立“南川路战功第一”开始,一生久经沙场,功勋卓著;从赐良玉三品服到进二品服,再到熹宗帝降旨奖谕赐“忠义可嘉”匾,诏令加封一品夫人,到最后封秦良玉为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总镇关防、太子太保忠贞侯为止,可以说,秦良玉得到了一般人不可能得到的诸多殊荣。但是,秦良玉一生从不言功、从不诿过、从不自我标榜,更从未伸手索要官爵,这是常人难以做到的。这也抑或是她在民间的声望,远不及子虚乌有的穆桂英、甚至还不及传说替父从军花木兰的主要因素吧。二是为国为民毫不吝惜钱财的慷慨解囊之举。据史料记载,秦良玉平定贵州播州土司杨应龙叛乱时,都是“裹粮自随”,“并将兵道赏银二十两缴道”;在北上勤王时“并请前后土兵五千三百名,自给粮饷”;在平定“奢安之乱”中也是“自裹粮饷”;在再次挥师北上抗击后金的战争中,她 “出家财济饷”。这些大义之举,愧杀了当时那些身居庙堂的高官厚爵者。

  秦良玉的这些优秀品质,已经成为世人永远铭记在心的丰碑,也是秦良玉文化遗产的精髓。

  故事2,拒受贿赂,秦良玉率兵平定两乱

ec77e8f9b24c5f28b3c0a960a9191b4d.jpg

秦良玉练兵图(局部)

  秦良玉在平息叛乱、阻止分裂,维护国家统一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榆关安宁后,朝廷又派秦良玉回川征兵继续援辽。此时,重庆却遭奢匪之乱。

  《南明史》记载:“秦良玉自天启元年(1621年)自京回蜀,逆贼奢崇明围成都,陷重庆川中大震,诸土司皆贪崇明贿,逗留,独良玉斩使焚书”。

  奢崇明是四川永宁土司。奢崇明与子奢寅久有叛乱之心,在天启元年(1621年)借调兵援辽之机,先派其婿樊龙及党羽樊虎,张彤带兵三万至重庆“久驻不发”,当时,四川巡抚徐可求也驻在重庆,几次催督樊龙出兵北上抗清。樊龙“以增行粮为名,乘机反”,杀死了徐巡抚以及重庆府、道、总兵等官员五十多人,“占据重庆”。后又兵分两路,“攻合江,占纳溪,破泸州,克内江、陷新都等地……进围成都。”

  抵家仅一日,奢崇明便派使者樊定邦携十万两大银和绸缎珠宝来石砫与秦良玉“通好”共反明廷。秦良玉知使者来意后,顿时大怒,立斩贼使樊定邦祭大旗,毅然起兵平叛。秦良玉采用“围魏救赵”的战术,围渝攻蓉。遣裨将秦永成在三十六寨山谷间和长江沿线关隘插旗作疑兵,震慑叛军不敢攻打涪陵、丰都、石砫、忠州等地;遣侄儿秦翼明率白杆兵抢占南坪关,扼贼归路;遣侄儿秦拱明率兵夜袭两河(长江与嘉陵江),焚叛军船只千余只,削其水军之力;遣使驰报夔州官军密防瞿塘天险,阻止叛军沿江东下。秦良玉与弟民屏分兵两路直抵成都,沿途收复安岳、乐至、新都等地。当时西南一带诸土司皆收受叛军贿赂,逗留观望。惟独秦良玉率石砫白杆兵奋勇直前,与苦守成都已逾百日的成都军民里应外合,于天启二年(1622年)正月大破叛军,解成都之围。奢崇明逃逸回到老巢。

  秦良玉回师重庆,秦民屏斩黑蓬头,擒樊虎,勇克二郎关。樊龙等困守孤城,秦良玉与弟民屏乘胜追击,连拔敌营十七座。叛军龟缩重庆城中不敢出战,困守孤城负隅顽抗。秦良玉配合官军围攻重庆,叛将张彤被马祥麟斩于阵前,樊龙亦被擒杀,遂于天启二年五月收复重庆。朝廷封秦良玉一品诰命夫人。收复重庆后,良玉继续领兵进剿奢崇明叛军,会同官兵连克奢军最后盘据的永宁、蔺州(今古蔺)、九节滩、红崖墩、观音寺、青山墩及江潦四十八寨,奢崇明逃往水西,全川平定,朝廷用金银玉帛嘉奖石砫土司。

  奢崇明率残部与已叛的水西土司安邦彦合兵一处,贼势复盛。天启三年(1623)四月,秦良玉遣弟秦民屏及侄儿秦佐明、秦祚明等随官军讨伐奢崇明、安邦彦叛军。

  天启四年(1624年)正月,民屏退师途中遭伏击,战死;民屏子佐明、祚明重伤。朝廷诏令追授民屏为都督同知,立祠赐祭;佐明、祚明授参将;翼明、拱明进副总兵。此役,共击毙叛军2.79万余人,俘获1.26万余人,招降头目134名。官军阵亡2688人,伤者194人。其后,奢崇明父子长期客居水西,依附于安邦彦。崇祯二年(1629年)八月,奢崇明在“永宁之战”中兵败被杀。石砫白杆兵会同各路官兵剿灭永宁奢崇明和水西安邦彦的叛军,平定了动乱八年的奢安之乱 。

  故事3,后金“重购川兵”,秦良玉摽玉驱使

  《秦良玉与

  据史料记载,后金努尔哈赤用一件从大明帝国掠夺的“玉如意”及一些金银珠宝等来到秦良玉帐下劝降,遭到了秦良玉怒击而断裂,并被驱出了秦良玉的军帐。秦良玉这一做法,彰显了她一生“忠”于大明王朝的军事处事风格。

  郭沫若对秦良玉总体评价“像她这样不怕死,不爱钱的一位女将,在历史上毕竟是很少见的”。

b059bf1eaadb74fa9d680b87e02f9bde.jpg

秦良玉摔断的玉如意插图

  故事4,秦氏家规家训

804c138622e825c7cca51c38889573b7.jpg

《秦氏家乘》

  秦氏家规家训来源于秦良玉父亲秦葵“执干戈以卫社稷”的庭训,成型于秦葵堂弟、秦良玉堂叔秦弁于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所编修的《秦氏家乘》。

  《秦氏家乘》里共有家规十条,家训八条。秦氏家规的核心理念是“遵纪守法”“寓兵于农”“忠贞爱国”“勿越规矩”。秦氏家训则进一步要求秦氏族人在遵循家规的基础上,做到“崇祖德,守邱墓;重家塾,敦人伦;守恒业,正心术;端风俗,示激劝。”

  秦氏家规家训的主要特色在于其强调和体现了国和家的关系,即“国大于家”“先国后家”,家规第一条就要求子孙“遵国家法制,正赋当及期而供”,并且对“家”“国”的关系有深刻的认识,秦氏家训提到“端一族之风俗,而一家因之”,认为社会风气的形成受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影响。此外,秦氏家规家训要求子孙除了重视耕读、崇文重教外,还要强身练武(“今族中子弟强有力者,宜于农闲时练武艺”)。

  秦氏家规教育出了满门忠烈的秦良玉一家——秦良玉一家兄弟子侄(包括自己的独生子)前后七人为国捐躯,战死沙场,而秦良玉本人则多次为国建“首功”、“功第一”。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石柱秦良玉陵园:秦良玉高风亮节 世人铭记

2018-05-22 10:53:44 来源:

  石柱秦良玉陵园简介

石柱秦良玉.jpg

秦良玉陵园(点击上方图片听廉洁故事▲)

  秦良玉陵园位于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三河镇鸭庄村,占地20多公顷,系明末清初巾帼英雄、石柱宣抚使秦良玉及马氏土司家族的墓葬陵园。建于清顺治五年(1648年)。

  2000年9月,秦良玉陵园被重庆市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陵园由墓葬区、马氏土司家庙三教寺古建筑群两部分组成,重点文物保护区面积247亩,陵园区内有秦良玉墓、兄秦邦屏、弟秦民屏和麾下将官秦怀远、马德音及良玉子孙马祥麟、马光仁、马佑诏等墓20座和三教寺僧侣墓葬。

  秦良玉简介

ea14105a0e4ff1e93e966976c3e70871.jpg

秦良玉生前所用铠甲及蟒凤衫实物

777a7ad37ebde94cd8f7c552329e674b.jpg

秦良玉雕像

fd0e9e59098e48c65ea7af2c79bb802a.jpg

秦良玉墓

  秦良玉(1574年1月24日―1648年7月11日),字贞素,石柱土司所属人也,明朝末年著名女将、女军事家、巾帼英雄。

  秦良玉出生于一个岁贡生的家庭,她自幼深受其封建家庭“执干戈以卫社稷”思想的影响,从其父秦葵操练武艺,演绎阵法,显露出一般女子所难企及的军事才能,且素以“晓胆智,善射骑,熟韬略,工词翰,仪度闲雅,而驭下严峻”称著于世。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二十一岁的秦良玉嫁石砫(今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宣抚使马千乘为妻。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马千乘被害后,按朝廷土司承袭条例的规定,父死子袭,子幼则妻袭。秦良玉含泪忍悲,奉朝命袭任石砫宣抚使,组建训练了一支“远近所惮”的白杆兵。秦良玉一生多次率师远征:两次应诏平叛;三次自带粮草军械,奔袭数千里北上勤王,历经44年戎马生涯,足迹遍及云贵高原、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秦良玉卒于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享年83岁。其墓碑谥文,彰示了这位女丈夫、巾帼英雄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赫赫功勋:“明上柱国光禄大夫镇守四川等处地方提督汉土官兵总兵官持镇东将军印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太子太保忠贞侯贞素秦太君墓”。

  秦良玉是我国正史登录的名符其实的土家族女英雄,她一生捍卫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平叛乱“功第一”;率兵援辽,血战浑河,立下赫赫战功;万里请缨,北上进京勤王,平定永平四城,再建“首功”,明嘉宗授予她四川都督检事,并充总兵官,诏加二品,予以封诰并赐“忠义可嘉”匾额。明崇祯皇帝(明思宗)优诏褒美,召见平台,赐四诗旌其功。

 

  故事1,高风亮节,世人铭记

6f6773ccb33f67f4213782793730e4e9.jpg

石柱宣慰使马宗大书《明庄烈帝赐秦良玉诗四首》

  秦良玉的高风亮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争功诿过、不求功名利禄的大义之举。秦良玉从平定播州杨应龙初试锋芒,建立“南川路战功第一”开始,一生久经沙场,功勋卓著;从赐良玉三品服到进二品服,再到熹宗帝降旨奖谕赐“忠义可嘉”匾,诏令加封一品夫人,到最后封秦良玉为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总镇关防、太子太保忠贞侯为止,可以说,秦良玉得到了一般人不可能得到的诸多殊荣。但是,秦良玉一生从不言功、从不诿过、从不自我标榜,更从未伸手索要官爵,这是常人难以做到的。这也抑或是她在民间的声望,远不及子虚乌有的穆桂英、甚至还不及传说替父从军花木兰的主要因素吧。二是为国为民毫不吝惜钱财的慷慨解囊之举。据史料记载,秦良玉平定贵州播州土司杨应龙叛乱时,都是“裹粮自随”,“并将兵道赏银二十两缴道”;在北上勤王时“并请前后土兵五千三百名,自给粮饷”;在平定“奢安之乱”中也是“自裹粮饷”;在再次挥师北上抗击后金的战争中,她 “出家财济饷”。这些大义之举,愧杀了当时那些身居庙堂的高官厚爵者。

  秦良玉的这些优秀品质,已经成为世人永远铭记在心的丰碑,也是秦良玉文化遗产的精髓。

  故事2,拒受贿赂,秦良玉率兵平定两乱

ec77e8f9b24c5f28b3c0a960a9191b4d.jpg

秦良玉练兵图(局部)

  秦良玉在平息叛乱、阻止分裂,维护国家统一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榆关安宁后,朝廷又派秦良玉回川征兵继续援辽。此时,重庆却遭奢匪之乱。

  《南明史》记载:“秦良玉自天启元年(1621年)自京回蜀,逆贼奢崇明围成都,陷重庆川中大震,诸土司皆贪崇明贿,逗留,独良玉斩使焚书”。

  奢崇明是四川永宁土司。奢崇明与子奢寅久有叛乱之心,在天启元年(1621年)借调兵援辽之机,先派其婿樊龙及党羽樊虎,张彤带兵三万至重庆“久驻不发”,当时,四川巡抚徐可求也驻在重庆,几次催督樊龙出兵北上抗清。樊龙“以增行粮为名,乘机反”,杀死了徐巡抚以及重庆府、道、总兵等官员五十多人,“占据重庆”。后又兵分两路,“攻合江,占纳溪,破泸州,克内江、陷新都等地……进围成都。”

  抵家仅一日,奢崇明便派使者樊定邦携十万两大银和绸缎珠宝来石砫与秦良玉“通好”共反明廷。秦良玉知使者来意后,顿时大怒,立斩贼使樊定邦祭大旗,毅然起兵平叛。秦良玉采用“围魏救赵”的战术,围渝攻蓉。遣裨将秦永成在三十六寨山谷间和长江沿线关隘插旗作疑兵,震慑叛军不敢攻打涪陵、丰都、石砫、忠州等地;遣侄儿秦翼明率白杆兵抢占南坪关,扼贼归路;遣侄儿秦拱明率兵夜袭两河(长江与嘉陵江),焚叛军船只千余只,削其水军之力;遣使驰报夔州官军密防瞿塘天险,阻止叛军沿江东下。秦良玉与弟民屏分兵两路直抵成都,沿途收复安岳、乐至、新都等地。当时西南一带诸土司皆收受叛军贿赂,逗留观望。惟独秦良玉率石砫白杆兵奋勇直前,与苦守成都已逾百日的成都军民里应外合,于天启二年(1622年)正月大破叛军,解成都之围。奢崇明逃逸回到老巢。

  秦良玉回师重庆,秦民屏斩黑蓬头,擒樊虎,勇克二郎关。樊龙等困守孤城,秦良玉与弟民屏乘胜追击,连拔敌营十七座。叛军龟缩重庆城中不敢出战,困守孤城负隅顽抗。秦良玉配合官军围攻重庆,叛将张彤被马祥麟斩于阵前,樊龙亦被擒杀,遂于天启二年五月收复重庆。朝廷封秦良玉一品诰命夫人。收复重庆后,良玉继续领兵进剿奢崇明叛军,会同官兵连克奢军最后盘据的永宁、蔺州(今古蔺)、九节滩、红崖墩、观音寺、青山墩及江潦四十八寨,奢崇明逃往水西,全川平定,朝廷用金银玉帛嘉奖石砫土司。

  奢崇明率残部与已叛的水西土司安邦彦合兵一处,贼势复盛。天启三年(1623)四月,秦良玉遣弟秦民屏及侄儿秦佐明、秦祚明等随官军讨伐奢崇明、安邦彦叛军。

  天启四年(1624年)正月,民屏退师途中遭伏击,战死;民屏子佐明、祚明重伤。朝廷诏令追授民屏为都督同知,立祠赐祭;佐明、祚明授参将;翼明、拱明进副总兵。此役,共击毙叛军2.79万余人,俘获1.26万余人,招降头目134名。官军阵亡2688人,伤者194人。其后,奢崇明父子长期客居水西,依附于安邦彦。崇祯二年(1629年)八月,奢崇明在“永宁之战”中兵败被杀。石砫白杆兵会同各路官兵剿灭永宁奢崇明和水西安邦彦的叛军,平定了动乱八年的奢安之乱 。

  故事3,后金“重购川兵”,秦良玉摽玉驱使

  《秦良玉与

  据史料记载,后金努尔哈赤用一件从大明帝国掠夺的“玉如意”及一些金银珠宝等来到秦良玉帐下劝降,遭到了秦良玉怒击而断裂,并被驱出了秦良玉的军帐。秦良玉这一做法,彰显了她一生“忠”于大明王朝的军事处事风格。

  郭沫若对秦良玉总体评价“像她这样不怕死,不爱钱的一位女将,在历史上毕竟是很少见的”。

b059bf1eaadb74fa9d680b87e02f9bde.jpg

秦良玉摔断的玉如意插图

  故事4,秦氏家规家训

804c138622e825c7cca51c38889573b7.jpg

《秦氏家乘》

  秦氏家规家训来源于秦良玉父亲秦葵“执干戈以卫社稷”的庭训,成型于秦葵堂弟、秦良玉堂叔秦弁于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所编修的《秦氏家乘》。

  《秦氏家乘》里共有家规十条,家训八条。秦氏家规的核心理念是“遵纪守法”“寓兵于农”“忠贞爱国”“勿越规矩”。秦氏家训则进一步要求秦氏族人在遵循家规的基础上,做到“崇祖德,守邱墓;重家塾,敦人伦;守恒业,正心术;端风俗,示激劝。”

  秦氏家规家训的主要特色在于其强调和体现了国和家的关系,即“国大于家”“先国后家”,家规第一条就要求子孙“遵国家法制,正赋当及期而供”,并且对“家”“国”的关系有深刻的认识,秦氏家训提到“端一族之风俗,而一家因之”,认为社会风气的形成受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影响。此外,秦氏家规家训要求子孙除了重视耕读、崇文重教外,还要强身练武(“今族中子弟强有力者,宜于农闲时练武艺”)。

  秦氏家规教育出了满门忠烈的秦良玉一家——秦良玉一家兄弟子侄(包括自己的独生子)前后七人为国捐躯,战死沙场,而秦良玉本人则多次为国建“首功”、“功第一”。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