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川赵家渡:昔日垃圾遍地 今成生态亲水公园
重庆日报客户端讯(记者 王翔 陈维灯 编辑 张国勇)合川城区涪江赵家渡段,曾经为V类水质、水体发黑、两岸垃圾遍地的涪江两岸,如今,这里杨柳低垂、绿草茵茵、渔船点点、飞鸟翩翩……,已成为市民休闲好去处的生态亲水公园。
▲赵家渡段防洪护岸生态治理工程全景。通讯员 罗明均 摄
“这是涪江支流小安溪与涪江的交汇处。以前,由于小安溪流域内的畜禽养殖污染等问题,该段涪江水又黑又臭,两岸还垃圾遍地,成了涪江沿岸、合川城区的一块伤疤。”合川区环保局负责人介绍,2014年开始,合川区在小安溪流域内调整了畜禽养殖区域划分,将小安溪流域水域及200米以内陆域划定为禁养区,开展了对小安溪禁养区养殖场的取缔与搬迁。区政府拨付专项资金1800万元,对小安溪流域内41家畜禽养殖场实施了取缔搬迁,消除了流域内最主要的污染源。
不仅如此,在该河段的护岸整治过程中,合川区水务局及施工方重庆江城水务有限公司一改以往土墙砼壁、草稀路狭的堤型,以人水和谐、生态治理的科学发展观创新理念、优化设计、改良工艺,采用“石笼护脚”技术进行护岸建设。
“‘石笼护脚’指的是用钢丝制成石笼后装入鹅卵石,用于河道治理、防洪抗讯、河堤防冲刷等水利工程的一种技术。”合川区水务局工作人员介绍,利用低碳钢丝或锌铝合金丝制成的网箱、网笼是柔性结构,抗暴雨水流冲刷、无结构缝、适应变形、整体结构有延展性,结构填充料间的空隙为水与土之间交换创造了条件,从而减少了土壤的流失。此外,人工铺设的土层或土壤在钢丝石笼防护工程填充料间的间隙中自然沉积,为绿化植被创造了生存环境,无需撒种,植物也会在沉积的泥土中自然长出,能够长时间维持水边的植被环境,实现优化、美化环境、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据了解,在该河段构建堤防结构时,在明确滨水空间是城市公共开敞空间有机组成部分 和城市生态缓冲带的前提下,合川相关部门全方位地审视城市滨江空间应具备的功能属性,做到岸线功能多样化、滨水空间人性化、路堤工程景观化,将城市滨水空间建设成为具有复合功能的空间载体和富有特色的空间序列,协调构建堤防和景观。
在堤防节后8公里左右的排水沟和截水沟中,分为明沟和暗沟,能有效收集地表径流,让来水得到有效排放,使得整个堤防工程排水体系更为健全。此外,在整改工程中,还建设了30个长、宽、高各约1米的沉砂池,通过对雨水或污水的过滤沉淀,不让大量垃圾、泥沙流入江河。建设平均纵深100米左右的生物过滤带,通过乔木灌木草地的合理搭配形成生物带,拦截面源污染,把污水通过过滤净化后排入江中。
在此基础上,合川通过对项目区内乔灌草的层次多样、丰富色彩和季相变化的景观布置,加以雕塑、绿化小品的点缀,建成了赏心悦目的滨江生态亲水公园,给市民休闲时光增添了一个好的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