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伟仁曾引用名言释疑人类探月:地球是人类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生活在摇篮中
3月3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开幕前,“委员通道”首次开启。首批登上委员通道的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不仅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他在现场与记者提问对答内容,更是成为媒体传播的热点。
这位中国探员工程总设计师有着怎样的经历和故事?
探月:
引用名言解释人类探月原因
除了探月工程,吴伟仁已经将目光放眼火星,在全国两会首场“委员通道”上,吴伟仁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明年将发射火星探测器。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生活在摇篮中。”吴伟仁曾引用俄罗斯火箭专家齐奥尔科夫斯基的名言来解释人类探月的原因。
吴伟仁是中国科大75级杰出校友(无线电系遥测遥控专业),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航天测控通信与航天系统总体设计专家,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
逐梦:
1975年开始追逐飞天梦想
吴伟仁生于1953年10月,家有六兄妹。他是家中老大,有三个弟弟两个妹妹。吴伟仁的家乡在四川省平昌县,地处大巴山南麓,山高沟狭,十分贫穷。家里穷,但他学习成绩很好,相对顺利地一直读到高中。
高中毕业后,吴伟仁作为知识青年回到生产队,就任生产队长。在他的带领下,当地很快便摆脱了一穷二白的生活状态。工作之余,吴伟仁从未放弃学习,1975年,他拿到了县里的宝贵名额,进入中国科技大学无线电专业,从此开始追逐自己的飞天梦想。
1978年11月,毕业后的吴伟仁进入原航天工业部工作;先后担任原航天工业部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工程组长、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室主任、副所长、原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科技司副司长、司长。现任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协常委,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飞天:
提出无人月球采样返回技术方案
吴伟仁长期从事航天遥测、测控通信和深空探测工程研究。负责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代计算机遥测系统和远程航天测控通信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主持实现航天测控通信由S频段近地空间到X频段深空的技术跨越。提出并实现嫦娥二号对月球、日地拉格朗日L2点和小行星等多目标探测,开辟了我国深空探测新领域。主持实现嫦娥三号月球软着陆和巡视探测,提出无人月球采样返回技术方案,填补了我国在该项技术领域的空白。
2019年1月,吴伟仁担任总师设计的嫦娥四号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树立了中国航天新里程碑。吴伟仁曾获得国防科技工业杰出人才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荣誉,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等奖项。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有一个哲学家曾经说过,一个民族如果不抬头仰望星空,只埋头脚下的事情,这个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也是没有未来的。吴伟仁曾说,我们是一个有13亿人的大国,我希望在我们这一代或者下一代能够把我们这个航天大国变成一个航天强国,现在我们说追赶世界先进水平,下一步我们能够领先世界水平,那是我们这几代人的梦想。
爱乡
感恩乡亲为家乡修公路
那一年,听说吴伟仁要去读大学,乡亲们依依不舍,纷纷为他凑钱买新胶鞋、新衣服,还有一位乡亲直接将自己身上的毛衣脱下来送给他御寒。
离开家乡的最后一个晚上,吴伟仁在日记本上写下了内心对乡村生活的留恋和大学生活的向往。
在大学期间,吴伟仁每月有三十斤国家供应粮。他时常将粮票节约下来,换成全国通用粮票寄回家中,以解决父母和弟妹们的温饱,同时接济生产队里一些贫困人家。
大学毕业后,吴伟仁分到航天工业部工作,领到第一笔工资,他便将操劳一辈子的父亲接到北京看看,让从来没有坐过火车的父亲坐上了火车,看了北京故宫、长城、颐和园等名胜古迹。临走时,还买了10斤糖果,请父亲带回生产队分发给乡亲们。
在乡邻眼里,吴伟仁虽然有了成就,但回乡时依然平易近人,穿着简朴,蹲在院坝边上和大家摆龙门阵,问家乡的情况。
2008年5月,吴伟仁父亲在回老家途中,由于山高路陡,又没有修公路,不慎摔倒,被乡亲们及时相救,抬着送到县城医院时,却发现中风、脑溢血。不久便因抢救无效而去世,在弥留之际,吴伟仁流着泪问父亲还有什么心愿未了,语言不清的老人嘟囔了很久。吴伟仁哽咽着对父亲说:“我一直想修一条公路,将生产队与村公路连接在一起,如果早修了这条公路,您就不会摔这一跤……”听了吴伟仁的话,老人便安静地走了。
随后,吴伟仁将自己4万多的个人积蓄全部拿出来,修建了这条公路,方便了市民出行。父亲过世后,吴家兄弟姐妹全部离开了老家,但是他还是拿出自己的钱来修路,得到了乡亲们交口称赞!
2010年6月,吴伟仁当上了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这一新闻经过媒体报道,乡亲们更加了解吴伟仁的工作性质,纷纷以他为荣,甚至有不少人成了他的“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