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评论大赛丨流量当前,不要让“马保国”们坐享其成
如果要评一个11月互联网最红人物榜单,马保国一定高居榜首。据“网易数读”11月20日统计,B站有99部50万播放量级的马保国视频,其中83部集中在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可以说马保国用一个月的时间,就超越了蔡徐坤、六小龄童等人用一整年才完成的流量的原始积累。短短数周,“浑元形意太极门”马保国蹿升成为互联网“顶流”,各种戏仿和调侃马保国的“梗”层出不穷。
流量当前,就连看似与互联网沾不上半点关系的马保国本人也蠢蠢欲动。他先是在微博上开通了多个“真爱粉丝群”,竟有数千人花钱进了群;趁着热度,他还接受了一些媒体的采访,镜头里他笑容可掬、“大度”接梗,不明就里的观众或许还会被他“圈粉”;他甚至还高调宣布要参演电影《少年功夫王》,声称是为了“弘扬中国传统功夫”和“爱国精神”……人前人后可谓赚足了眼球。
诚然,流量和热度是互联网行业的硬通货,所以当马保国火成“现象级”时,人人都想“蹭热点”“搭快车”,就连一些头面媒体都不能免俗。可当全民“玩梗”成为一种互联网潮流之时,有谁还记得这场“恶搞”的初衷呢?
正如当年的“太极大师闫芳”“草原神医乌仁吉”,网民山呼海啸般的群嘲是想揭露这些华而不实甚至弄虚作假的“假大师”“假神医”。可到头来,大众的注意力却不幸成了这些人拿来“圈快钱”的傍手资源。用以揭露“假恶丑”的恶搞,最终成就了“假恶丑”本人,实在是互联网世界最大的讽刺和悲哀。
这是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加剧了圈层文化的碰撞,我们每天要面临各种碎片化的信息内容;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压力的与日俱增,让我们更加需要一个情绪的宣泄口。借助互联网这样一个开放空间,面对社会上不断涌现的“假恶丑”,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恶搞”的另类方式来表明我们的价值立场,这一切只要不逾越伦理与法规的限度,总是无伤大雅的。
但在娱乐消遣之余,请不要忘记,造就“马保国现象”的是互联网上各展其才的创作者,是每一个用闲暇参与互动的普通人。如果非要给这场狂欢带来的流量效益划定“产权归属”,应该是公平地属于所有传播参与主体。而唯独马保国本人,不应该也最不配成为这种流量的受益者。流量当前,作为网络参与的个体,请务必保持清醒的认知,不要再让“马保国们”坐享其成!
(作者系重庆大学学生)
投稿邮箱:cqpld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