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记者会|建设有实力有特色的双城经济圈

云记者会|建设有实力有特色的双城经济圈

来源:重庆日报2021-01-22

曹清尧 

市人大代表,荣昌区委书记 荣昌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飞龙 摄

王林 

市政协委员,重庆大学管理科学与房地产学院教授、博导 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许仁安 

市交通局局长(受访者供图)

郑蓉 

四川省人大代表,省人大民族宗教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供图)

高善峰 

四川省政协委员,成都云峰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任(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供图)

核心提示

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为川渝两地发展擘画了美好蓝图、明确了方向指引、提供了根本遵循。

川渝两地携手、齐心协力推进相关合作事项,双城经济圈建设起步扎实、开局良好、进展顺利。

今年全市两会期间举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专题记者会,通过网络平台,在线邀请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市级部门负责人围绕建设有实力、有特色的双城经济圈,讲打算、献良策。重庆日报还连线四川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同探讨这个话题。

谋好篇布好局 下好先手棋

努力成为双城经济圈重要增长极

“荣昌作为‘双城经济圈’的桥头堡、主战场之一,我们坚持在全局中谋好篇、在一域中布好局、在工作中下好先手棋。”市人大代表,荣昌区委书记曹清尧表示,“十三五”时期,荣昌始终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在“补短板、做强项、提品质”上下功夫,争做主战场、当好桥头堡、建设增长极,成功创建国家高新区,获批建设国家生猪大数据中心,2020年GDP达到702亿元,是2015年的2.13倍,2019年、2020年经济增速连续居于全市区县前列,两次被国务院表彰为“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

曹清尧说,“十四五”时期,荣昌将牢牢扭住“双城经济圈”这个“纲”,以建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为统领,加快建设国家畜牧科技城、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西部样板区、川南渝西融合发展先行区,着力打造创新发展新平台、产业经济新高地、开放融合新格局、绿色宜居新家园,努力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增长极。

他表示,荣昌将从几方面重点发力:一是创新发展新平台要实现重大突破,初步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畜牧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国内影响力的陶瓷创新中心、具有西部影响力的电子信息研发中心。

二是产业经济新高地要取得重大进展,着力构建以消费品、新材料、智能装备、电子信息、大数据区块链、运动健康和农牧高新为主体的“6+1”现代产业体系,荣昌高新区跻身国家高新区百强行列,全区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稳居全市前列。

三是开放融合新格局要展现更大作为,营商环境更加优化,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衔接更加顺畅,成为川南渝西融合发展先行区。

四是绿色宜居新家园要变得更加美丽,生态安全格局基本形成,社会治理水平明显提高,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成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西部样板区。

共同参与创新 共享发展成果

建议联手打造自由贸易港、产业技术研究院等

围绕川渝两地如何更好地协同推进双城经济圈建设,市政协委员,重庆大学管理科学与房地产学院教授、博导王林提出几点建议——

建议创建全球内陆第一的“成渝自由贸易港”,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动力源和内陆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枢纽。一方面,促进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助推器,推动重庆成为联通双循环的枢纽节点;促进创新与创业、物流与金融、国内与国外等融合,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同时谋划长江上游相关省市协同建设“成渝自由贸易港”。另一方面,推动四川自贸区与重庆自贸区融合发展。通过联合申报、建设、运营成渝自由贸易港,促进两地自贸区的融合。同时,联动长江上游多方协同合作,提升成渝国内国际影响力。

建议打造川渝金牌足球球市,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川渝双方可共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足球联赛,打造金牌球市品牌。设计政府足球发展引导基金,引进民间资金,促进成立成渝职业足球联赛委员会,借鉴五大联赛市场化运行模式,创新足球联赛规则等。

建议建立成渝产业技术研究院,定位为非营利性科技研发与服务机构,向社会开放创新资源,吸引社会创新人才、资本等共同参与创新,共享发展成果。立足促成科学与科技、创新与创业的转化,贯通创新与创业链条,构建促进产业技术研发与转化的创新生态体系。致力于成为全球重大基础研究成果的聚集地和产业技术输出地,通过“与用户一起创新”,促进共性技术转移和扩散。探索建设川渝科技资源互联互通共享平台,在大型科研仪器设备方面形成开放共享等。

交通发展一体化 互联互通立体化

打造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门户枢纽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唱好“双城记”的重要支撑。市交通局局长许仁安表示,将按照中央决策部署,落实两地党委、政府工作要求,谋划推动一批高速铁路、省际高速公路、干线公路等跨省项目,加快推动交通规划、运输服务、治理体系一体化,加快打造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门户枢纽,形成“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联动发展的战略性枢纽。

许仁安表示,在加快推进合作协议落地落实基础上,还将重点推进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加快打造国际航空门户枢纽。加快建设重庆江北国际机场T3B航站楼及第四跑道,加快第二机场前期工作,建立成渝两地机场群协同发展机制,构建辐射全球的航空网。有序推进万州、黔江机场改扩建,完善民用运输机场体系规划布局,积极推进一批通用机场建设,建立以运输机场为主骨架、各类通用机场为支撑的机场网络。

二是加快共建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按照“五年全开工、十年全开通”目标,全力推进“米字型”高铁网建设,加快构建多向出渝高铁大通道,推动成渝地区高铁网络高效融入国家“八纵八横”高铁主通道,基本实现1小时成渝双核直连、3小时毗邻省会互通、6小时北上广深通达。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和城市轨道“四网融合”发展,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

三是加快完善双城经济圈公路体系。加快建设“三环十八射多联线”高速公路网,畅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双核间高速公路通道,加快推进成渝高速加宽、渝遂高速北碚至铜梁至潼南段加宽等项目前期工作,推进大足至内江、江津至泸州北线等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实现川渝毗邻地区1小时通达等。

四是加快推进客货运输服务一体化。更好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和“渝满俄”班列作用,开通重庆主城—成都城际货运专线、集装箱货运班车,推进一体化综合客运枢纽和衔接高效的综合货运枢纽建设,统筹规划国际多式联运集疏系统。进一步增开川渝跨省城际公交,推动“一卡通”优惠政策互惠等,提升通勤化水平。

此外,还将加快建设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共同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和现代治理体系建设,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高质量发展。

川渝连线

四川省人大代表郑蓉:

如何让双城经济圈“有机”融合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佳

去年四川省人代会上,四川省人大代表,省人大民族宗教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郑蓉提出的“关于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研究推进川东北、川南——环渝城市群产业带”的建议,引起各方关注。

“环渝地区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增长潜力巨大、与重庆互联互促互激的发展空间,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主导产业支撑作用明显,汽车配件、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上与重庆的联动性更强、匹配度更广、物流通道更畅。”郑蓉说,川渝两地对接紧锣密鼓,两地出台了很多政策措施,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等都在加速推进,从一个个重大项目中,能看出双城经济圈热火朝天的建设态势。

在这个过程中,构建高效分工、错位发展、相互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非常重要。郑蓉认为,双城经济圈“有机”融合,统筹推进是关键。川渝两地应在省级层面的统筹下,畅通体制机制,建立和完善双方定期协调会商等工作机制,特别是对各市州的“十四五”规划等要因地制宜、重点突破、整体成势,确保规划建设特别是现代产业系统建设发展的科学长远。同时,川渝之间要梳理彼此的经济关系,包括产业链布局和配套、物流通道、产业合作项目开展情况等,进一步明晰产业带的建设思路和目标定位,特别是要借助专家的力量,让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型人才充分参与进来,共同研讨,充分论证。另外,各区发展是主力军,特别是那些“先行先试”的区域,要加快行动,共同推动实现川渝之间要素合理流动、资源优化配置、政策有机衔接、产业协同发展、成果充分共享。

“高层和专家走起来,地方和‘试点’区域干起来,相信川渝能一起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发出西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郑蓉说。

四川省政协委员高善峰:

建示范区促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婷

“推进两地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提升居民获得感,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协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四川省政协委员,成都云峰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任高善峰表示,四川省委发布《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定》提出,要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探索共建共享的公共资源配置机制,并在就业、教育、文化、医卫、养老、户籍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高善峰说,川渝毗邻地区的四川巴中、达州、广安等地,公共服务事业底子薄、基础差、欠账多,与成渝地区的发达区域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建议在这个区域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公共服务产业示范区,深化两地公共服务事业发展战略合作,推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基础建设等公共服务事业共建共享蓬勃发展。

高善峰说,当前川渝两地正在教育、医卫、体育、政务等领域构建合作机制,推动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建议发挥两地资源互补优势,率先在双城区域内规划建设文化旅游示范区、教育科研示范区、医疗健康示范区等,着眼创新功能与引领功能,以区域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为支撑,推动双城经济圈内要素顺畅流动、资源优化配置,形成愈加紧密的协同发展格局。示范区内,可打通社保、医保、户籍等办理,实现招聘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治理、金融服务、政务服务一体化,方便川渝两地居民生产生活。

高善峰建议,在示范区内推出公共服务项目一体化清单,初步可涉及医卫文旅、教育体育、社会保障、政务、交通等领域。比如,文化旅游示范区内的景点可面向两地居民推出统一的优惠政策;在教育科研领域建立统一的人才评价体系,实现双城人才资质互认,促进人才顺畅流动等。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由记者陈国栋、王亚同采写)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云记者会|建设有实力有特色的双城经济圈

2021-01-22 07:35:48 来源:

曹清尧 

市人大代表,荣昌区委书记 荣昌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飞龙 摄

王林 

市政协委员,重庆大学管理科学与房地产学院教授、博导 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许仁安 

市交通局局长(受访者供图)

郑蓉 

四川省人大代表,省人大民族宗教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供图)

高善峰 

四川省政协委员,成都云峰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任(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供图)

核心提示

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为川渝两地发展擘画了美好蓝图、明确了方向指引、提供了根本遵循。

川渝两地携手、齐心协力推进相关合作事项,双城经济圈建设起步扎实、开局良好、进展顺利。

今年全市两会期间举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专题记者会,通过网络平台,在线邀请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市级部门负责人围绕建设有实力、有特色的双城经济圈,讲打算、献良策。重庆日报还连线四川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同探讨这个话题。

谋好篇布好局 下好先手棋

努力成为双城经济圈重要增长极

“荣昌作为‘双城经济圈’的桥头堡、主战场之一,我们坚持在全局中谋好篇、在一域中布好局、在工作中下好先手棋。”市人大代表,荣昌区委书记曹清尧表示,“十三五”时期,荣昌始终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在“补短板、做强项、提品质”上下功夫,争做主战场、当好桥头堡、建设增长极,成功创建国家高新区,获批建设国家生猪大数据中心,2020年GDP达到702亿元,是2015年的2.13倍,2019年、2020年经济增速连续居于全市区县前列,两次被国务院表彰为“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

曹清尧说,“十四五”时期,荣昌将牢牢扭住“双城经济圈”这个“纲”,以建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为统领,加快建设国家畜牧科技城、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西部样板区、川南渝西融合发展先行区,着力打造创新发展新平台、产业经济新高地、开放融合新格局、绿色宜居新家园,努力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增长极。

他表示,荣昌将从几方面重点发力:一是创新发展新平台要实现重大突破,初步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畜牧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国内影响力的陶瓷创新中心、具有西部影响力的电子信息研发中心。

二是产业经济新高地要取得重大进展,着力构建以消费品、新材料、智能装备、电子信息、大数据区块链、运动健康和农牧高新为主体的“6+1”现代产业体系,荣昌高新区跻身国家高新区百强行列,全区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稳居全市前列。

三是开放融合新格局要展现更大作为,营商环境更加优化,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衔接更加顺畅,成为川南渝西融合发展先行区。

四是绿色宜居新家园要变得更加美丽,生态安全格局基本形成,社会治理水平明显提高,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成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西部样板区。

共同参与创新 共享发展成果

建议联手打造自由贸易港、产业技术研究院等

围绕川渝两地如何更好地协同推进双城经济圈建设,市政协委员,重庆大学管理科学与房地产学院教授、博导王林提出几点建议——

建议创建全球内陆第一的“成渝自由贸易港”,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动力源和内陆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枢纽。一方面,促进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助推器,推动重庆成为联通双循环的枢纽节点;促进创新与创业、物流与金融、国内与国外等融合,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同时谋划长江上游相关省市协同建设“成渝自由贸易港”。另一方面,推动四川自贸区与重庆自贸区融合发展。通过联合申报、建设、运营成渝自由贸易港,促进两地自贸区的融合。同时,联动长江上游多方协同合作,提升成渝国内国际影响力。

建议打造川渝金牌足球球市,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川渝双方可共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足球联赛,打造金牌球市品牌。设计政府足球发展引导基金,引进民间资金,促进成立成渝职业足球联赛委员会,借鉴五大联赛市场化运行模式,创新足球联赛规则等。

建议建立成渝产业技术研究院,定位为非营利性科技研发与服务机构,向社会开放创新资源,吸引社会创新人才、资本等共同参与创新,共享发展成果。立足促成科学与科技、创新与创业的转化,贯通创新与创业链条,构建促进产业技术研发与转化的创新生态体系。致力于成为全球重大基础研究成果的聚集地和产业技术输出地,通过“与用户一起创新”,促进共性技术转移和扩散。探索建设川渝科技资源互联互通共享平台,在大型科研仪器设备方面形成开放共享等。

交通发展一体化 互联互通立体化

打造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门户枢纽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唱好“双城记”的重要支撑。市交通局局长许仁安表示,将按照中央决策部署,落实两地党委、政府工作要求,谋划推动一批高速铁路、省际高速公路、干线公路等跨省项目,加快推动交通规划、运输服务、治理体系一体化,加快打造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门户枢纽,形成“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联动发展的战略性枢纽。

许仁安表示,在加快推进合作协议落地落实基础上,还将重点推进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加快打造国际航空门户枢纽。加快建设重庆江北国际机场T3B航站楼及第四跑道,加快第二机场前期工作,建立成渝两地机场群协同发展机制,构建辐射全球的航空网。有序推进万州、黔江机场改扩建,完善民用运输机场体系规划布局,积极推进一批通用机场建设,建立以运输机场为主骨架、各类通用机场为支撑的机场网络。

二是加快共建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按照“五年全开工、十年全开通”目标,全力推进“米字型”高铁网建设,加快构建多向出渝高铁大通道,推动成渝地区高铁网络高效融入国家“八纵八横”高铁主通道,基本实现1小时成渝双核直连、3小时毗邻省会互通、6小时北上广深通达。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和城市轨道“四网融合”发展,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

三是加快完善双城经济圈公路体系。加快建设“三环十八射多联线”高速公路网,畅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双核间高速公路通道,加快推进成渝高速加宽、渝遂高速北碚至铜梁至潼南段加宽等项目前期工作,推进大足至内江、江津至泸州北线等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实现川渝毗邻地区1小时通达等。

四是加快推进客货运输服务一体化。更好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和“渝满俄”班列作用,开通重庆主城—成都城际货运专线、集装箱货运班车,推进一体化综合客运枢纽和衔接高效的综合货运枢纽建设,统筹规划国际多式联运集疏系统。进一步增开川渝跨省城际公交,推动“一卡通”优惠政策互惠等,提升通勤化水平。

此外,还将加快建设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共同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和现代治理体系建设,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高质量发展。

川渝连线

四川省人大代表郑蓉:

如何让双城经济圈“有机”融合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佳

去年四川省人代会上,四川省人大代表,省人大民族宗教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郑蓉提出的“关于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研究推进川东北、川南——环渝城市群产业带”的建议,引起各方关注。

“环渝地区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增长潜力巨大、与重庆互联互促互激的发展空间,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主导产业支撑作用明显,汽车配件、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上与重庆的联动性更强、匹配度更广、物流通道更畅。”郑蓉说,川渝两地对接紧锣密鼓,两地出台了很多政策措施,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等都在加速推进,从一个个重大项目中,能看出双城经济圈热火朝天的建设态势。

在这个过程中,构建高效分工、错位发展、相互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非常重要。郑蓉认为,双城经济圈“有机”融合,统筹推进是关键。川渝两地应在省级层面的统筹下,畅通体制机制,建立和完善双方定期协调会商等工作机制,特别是对各市州的“十四五”规划等要因地制宜、重点突破、整体成势,确保规划建设特别是现代产业系统建设发展的科学长远。同时,川渝之间要梳理彼此的经济关系,包括产业链布局和配套、物流通道、产业合作项目开展情况等,进一步明晰产业带的建设思路和目标定位,特别是要借助专家的力量,让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型人才充分参与进来,共同研讨,充分论证。另外,各区发展是主力军,特别是那些“先行先试”的区域,要加快行动,共同推动实现川渝之间要素合理流动、资源优化配置、政策有机衔接、产业协同发展、成果充分共享。

“高层和专家走起来,地方和‘试点’区域干起来,相信川渝能一起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发出西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郑蓉说。

四川省政协委员高善峰:

建示范区促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婷

“推进两地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提升居民获得感,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协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四川省政协委员,成都云峰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任高善峰表示,四川省委发布《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定》提出,要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探索共建共享的公共资源配置机制,并在就业、教育、文化、医卫、养老、户籍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高善峰说,川渝毗邻地区的四川巴中、达州、广安等地,公共服务事业底子薄、基础差、欠账多,与成渝地区的发达区域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建议在这个区域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公共服务产业示范区,深化两地公共服务事业发展战略合作,推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基础建设等公共服务事业共建共享蓬勃发展。

高善峰说,当前川渝两地正在教育、医卫、体育、政务等领域构建合作机制,推动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建议发挥两地资源互补优势,率先在双城区域内规划建设文化旅游示范区、教育科研示范区、医疗健康示范区等,着眼创新功能与引领功能,以区域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为支撑,推动双城经济圈内要素顺畅流动、资源优化配置,形成愈加紧密的协同发展格局。示范区内,可打通社保、医保、户籍等办理,实现招聘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治理、金融服务、政务服务一体化,方便川渝两地居民生产生活。

高善峰建议,在示范区内推出公共服务项目一体化清单,初步可涉及医卫文旅、教育体育、社会保障、政务、交通等领域。比如,文化旅游示范区内的景点可面向两地居民推出统一的优惠政策;在教育科研领域建立统一的人才评价体系,实现双城人才资质互认,促进人才顺畅流动等。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由记者陈国栋、王亚同采写)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