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红色印记 长征路上的春节 | 西南大学美术学院师生重访四川石厢子

寻访红色印记 长征路上的春节 | 西南大学美术学院师生重访四川石厢子

来源:重庆日报全媒体2021-02-06

86年前的2月3日至5日(1935年农历腊月三十至大年初二),在四川省叙永县石厢子乡,中央红军一渡赤水后到达石厢子,度过了长征途中唯一的春节。

86年后,西南大学美术学院师生,来到云贵川三省交界的石厢子乡,对学生进行了“四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

2月3日至5日,重庆日报记者与西南大学美术学院师生同行,前往石厢子进行了采访。

西南大学美术学院师生前往四川石厢子红色寻(5888789)-20210206230502.jpg

▲西南大学美术学院师生前往四川石厢子红色寻访写生。记者 李星婷 摄

三个铜板的故事

石厢子乡,因村头一块形似大箱子的巨石而得名。

这个距离四川叙永县约80公里的乡村,南邻贵州毕节,西接云南威信,是汉族、彝族、苗族等多民族聚居之地。

山路蜿蜒。2月3日,记者与西南大学美术学院师生一行共7人,驱车来到海拔1200米的石厢子。

乡场不大,总共长约2公里。全乡9000余人,沿街的每家每户,都插着鲜艳的红旗。长征饭店、工农兵招待所……街上的商铺,也都有着浓厚的“红色元素”。

乡政府周围,则密集地分布着电台、中华苏维埃银行、造币厂、苏维埃纸币兑换处、没收委员会、石厢子会议旧址等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厢子街326号,是毛泽东曾居住过的肖有恩家的老屋。

“同学们,1935年2月3日,从赤水出发的红军,于晚上抵达石厢子,在这里度过了长征途中唯一的春节。”西南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刘增宪告诉随行的同学,当年毛泽东就住在肖有恩家,临走时,他留给老乡3个铜板。如今,这3个铜板仍然在这房子里,“大家找找看,在哪里?”

小方桌、木床、灶台……最终,同学们在灶屋的房柱上找到了这3枚铜板。

木头做的房柱上,3枚嵌入的铜板只露出小半个光滑的外圈。一旁,肖有恩62岁的侄子肖为勤忆起往事,依然激动不已。他告诉大家,86年前,3位红军领导人住进这里,临走时,一位身材高大的领导留下3个铜板。叔叔怕土匪抢走,就藏了起来。可他年事渐高,慢慢地就记不清放在哪里了。

直到2014年,肖为勤仔细打扫房屋时,才发现叔叔将铜板插进了梁柱的缝隙里。

用重走的方式对学生进“四史”教育

屋外,细雨纷飞。屋内,叙永县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副秘书长陈俊作,动情地叙说起86年前的历史:大年三十晚,石厢子每家每户都住满了红军。第二天,红军召开群众大会,将没收的地主恶霸的粮食、衣服,分发给当地的各族群众;还宰杀了一头肥猪,军民一起过了欢喜年。

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拿起速写本作画,或拍摄视频进行记录。从肖有恩家老屋前行约100米,便是石厢子会议召开旧址。这里原是文庙宫,红军总部当年就在这里。

2月3日晚至2月5日凌晨,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在文庙宫召开了石厢子会议(也称“鸡鸣三省”会议),围绕中央红军的行动方针、中央苏区的问题以及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工三个议题展开了讨论。陈俊作介绍,这次会议是遵义会议与扎西会议之间承前启后的一次重要会议,并进一步确定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石厢子会议旧址不大,随一条狭小通道入内。墙壁上,挂着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画像;中间是几条长形条桌;四周几个小房间,分别是周恩来、朱德等人的卧室。

面对如此沧桑、富有历史感的场所,师生们纷纷拿起画笔开始创作。陈航是西大美术学院国画教授,他用水墨画的形式还原会议旧址;国画专业本科一年级学生熊文勇,选取朱德的房间做小场景创作,突出马灯、蓑衣等元素;国画专业研一学生何毅 ,选取建筑的外围做素描创作……

“用极有力度的焦墨与留白做对比,可达到黑白照片的效果”“使用线条和参差笔法,可使画面富有苍茫的历史感”“用红色将五角星等标志性元素提亮,更醒目”……一边创作,师生们一边探讨。

“西南大学用重走长征路等方式,对学生进‘四史’教育,讲好党的故事。”刘增宪告诉记者,一路上,自己也会拍摄一些短视频,让更多的同学在线接受革命教育。

成渝合作 助力石厢子打造红色资源

这段特殊的历史,给石厢子带来怎样的宝贵财富?如今的石厢子,又有怎样的变化?

4日,师生们赶往石厢子红军广场。广场位于乡场最高处,广场四周,用宣传板展示着“军民共度开心年”“为红军带路”等故事。红军广场旁边,便是长征纪念馆。用雕塑还原历史场景,还有棉衣、扁担等物品无声地讲述那段历史……陈俊作告诉大家,近年来,每年前往石厢子参观、学习的达5万余人次。

“老百姓的觉悟都很高。”石厢子乡党委书记陈文刚感慨,去年修建红军广场时,需要占用一些土地,乡亲们二话不说,就让出了土地。

如今,在石厢子,“四川长征干部学院泸州四四渡赤水分院叙永校区”已挂牌成立,每年有数百人前往叙永接受红色教育;红军酒、“鸡鸣三省”(一道菜)等特色农产品已开发出来;在红军离开叙永的出口处,正在打造旅游线路——红军路。

值得一提的是,位于乡场山脚的彝寨,有数十户扶贫搬迁的彝族村民。政府在这里统一修建了40多栋两楼一底的民宿,每家只需出资不到1万元,便可拥有一栋这样的住房,其底楼住人、楼上接待客人。“夏天来的客人多,每间房100元。” 一户彝族村民告诉记者,夏季里一个月可收入几千元。

巧的是,陈文刚是西南大学1992级蚕桑专业学生。“母校今后会带来历史旅游学院等多方面的资源,帮助打造石厢子的红色资源。”陈文刚感慨,如今石厢子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674 元,比去年增长 10.3%。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大背景下,自己和母校的联系将会更加紧密。

“‘四史’教育、脱贫攻坚,这次红色寻访的收获很大。”参与此次活动的研一学生徐小清表示,这样的重走实践教育弥补了大家知识结构的欠缺,让大家的创作更有思想和感情。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寻访红色印记 长征路上的春节 | 西南大学美术学院师生重访四川石厢子

2021-02-06 23:01:51 来源:

86年前的2月3日至5日(1935年农历腊月三十至大年初二),在四川省叙永县石厢子乡,中央红军一渡赤水后到达石厢子,度过了长征途中唯一的春节。

86年后,西南大学美术学院师生,来到云贵川三省交界的石厢子乡,对学生进行了“四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

2月3日至5日,重庆日报记者与西南大学美术学院师生同行,前往石厢子进行了采访。

西南大学美术学院师生前往四川石厢子红色寻(5888789)-20210206230502.jpg

▲西南大学美术学院师生前往四川石厢子红色寻访写生。记者 李星婷 摄

三个铜板的故事

石厢子乡,因村头一块形似大箱子的巨石而得名。

这个距离四川叙永县约80公里的乡村,南邻贵州毕节,西接云南威信,是汉族、彝族、苗族等多民族聚居之地。

山路蜿蜒。2月3日,记者与西南大学美术学院师生一行共7人,驱车来到海拔1200米的石厢子。

乡场不大,总共长约2公里。全乡9000余人,沿街的每家每户,都插着鲜艳的红旗。长征饭店、工农兵招待所……街上的商铺,也都有着浓厚的“红色元素”。

乡政府周围,则密集地分布着电台、中华苏维埃银行、造币厂、苏维埃纸币兑换处、没收委员会、石厢子会议旧址等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厢子街326号,是毛泽东曾居住过的肖有恩家的老屋。

“同学们,1935年2月3日,从赤水出发的红军,于晚上抵达石厢子,在这里度过了长征途中唯一的春节。”西南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刘增宪告诉随行的同学,当年毛泽东就住在肖有恩家,临走时,他留给老乡3个铜板。如今,这3个铜板仍然在这房子里,“大家找找看,在哪里?”

小方桌、木床、灶台……最终,同学们在灶屋的房柱上找到了这3枚铜板。

木头做的房柱上,3枚嵌入的铜板只露出小半个光滑的外圈。一旁,肖有恩62岁的侄子肖为勤忆起往事,依然激动不已。他告诉大家,86年前,3位红军领导人住进这里,临走时,一位身材高大的领导留下3个铜板。叔叔怕土匪抢走,就藏了起来。可他年事渐高,慢慢地就记不清放在哪里了。

直到2014年,肖为勤仔细打扫房屋时,才发现叔叔将铜板插进了梁柱的缝隙里。

用重走的方式对学生进“四史”教育

屋外,细雨纷飞。屋内,叙永县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副秘书长陈俊作,动情地叙说起86年前的历史:大年三十晚,石厢子每家每户都住满了红军。第二天,红军召开群众大会,将没收的地主恶霸的粮食、衣服,分发给当地的各族群众;还宰杀了一头肥猪,军民一起过了欢喜年。

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拿起速写本作画,或拍摄视频进行记录。从肖有恩家老屋前行约100米,便是石厢子会议召开旧址。这里原是文庙宫,红军总部当年就在这里。

2月3日晚至2月5日凌晨,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在文庙宫召开了石厢子会议(也称“鸡鸣三省”会议),围绕中央红军的行动方针、中央苏区的问题以及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工三个议题展开了讨论。陈俊作介绍,这次会议是遵义会议与扎西会议之间承前启后的一次重要会议,并进一步确定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石厢子会议旧址不大,随一条狭小通道入内。墙壁上,挂着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画像;中间是几条长形条桌;四周几个小房间,分别是周恩来、朱德等人的卧室。

面对如此沧桑、富有历史感的场所,师生们纷纷拿起画笔开始创作。陈航是西大美术学院国画教授,他用水墨画的形式还原会议旧址;国画专业本科一年级学生熊文勇,选取朱德的房间做小场景创作,突出马灯、蓑衣等元素;国画专业研一学生何毅 ,选取建筑的外围做素描创作……

“用极有力度的焦墨与留白做对比,可达到黑白照片的效果”“使用线条和参差笔法,可使画面富有苍茫的历史感”“用红色将五角星等标志性元素提亮,更醒目”……一边创作,师生们一边探讨。

“西南大学用重走长征路等方式,对学生进‘四史’教育,讲好党的故事。”刘增宪告诉记者,一路上,自己也会拍摄一些短视频,让更多的同学在线接受革命教育。

成渝合作 助力石厢子打造红色资源

这段特殊的历史,给石厢子带来怎样的宝贵财富?如今的石厢子,又有怎样的变化?

4日,师生们赶往石厢子红军广场。广场位于乡场最高处,广场四周,用宣传板展示着“军民共度开心年”“为红军带路”等故事。红军广场旁边,便是长征纪念馆。用雕塑还原历史场景,还有棉衣、扁担等物品无声地讲述那段历史……陈俊作告诉大家,近年来,每年前往石厢子参观、学习的达5万余人次。

“老百姓的觉悟都很高。”石厢子乡党委书记陈文刚感慨,去年修建红军广场时,需要占用一些土地,乡亲们二话不说,就让出了土地。

如今,在石厢子,“四川长征干部学院泸州四四渡赤水分院叙永校区”已挂牌成立,每年有数百人前往叙永接受红色教育;红军酒、“鸡鸣三省”(一道菜)等特色农产品已开发出来;在红军离开叙永的出口处,正在打造旅游线路——红军路。

值得一提的是,位于乡场山脚的彝寨,有数十户扶贫搬迁的彝族村民。政府在这里统一修建了40多栋两楼一底的民宿,每家只需出资不到1万元,便可拥有一栋这样的住房,其底楼住人、楼上接待客人。“夏天来的客人多,每间房100元。” 一户彝族村民告诉记者,夏季里一个月可收入几千元。

巧的是,陈文刚是西南大学1992级蚕桑专业学生。“母校今后会带来历史旅游学院等多方面的资源,帮助打造石厢子的红色资源。”陈文刚感慨,如今石厢子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674 元,比去年增长 10.3%。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大背景下,自己和母校的联系将会更加紧密。

“‘四史’教育、脱贫攻坚,这次红色寻访的收获很大。”参与此次活动的研一学生徐小清表示,这样的重走实践教育弥补了大家知识结构的欠缺,让大家的创作更有思想和感情。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