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探秘》第63期|红岩、曾家岩、虎头岩 “红色三岩”藏着哪些故事?(下)

《重庆探秘》第63期|红岩、曾家岩、虎头岩 “红色三岩”藏着哪些故事?(下)

来源:重庆日报客户端2022-05-15

探秘提示

1.周恩来在重庆的“朋友圈”都有哪些人?

2.一台报纸的印刷机,居然受过伤、坐过牢?据说它现在成了国家一级文物了,还能使用,这是真的吗?

3.谍战剧《潜伏》中余则成的原型主要人物之一是谁?

4.红岩村的“女房东”是谁?她为何从来不按照合约收房租?

5.一棵岔路口的黄葛树,为何被称为“阴阳树”?

6.一个农场,两个党派怎样共同办公?

7.八路军重庆办事处通向二楼的楼梯,为何在一扇木门之后?木门又为何常年紧闭?

 

探秘路线

“红色三岩”是以重庆红岩村、曾家岩周公馆、虎头岩重庆新华日报总馆旧址为主的革命遗址群,本期我们带大家探秘红岩村,路线为:

红岩革命纪念馆——饶国模故居——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旧址

 

探秘装备

1. 一颗赤诚的红心

2. 一个笔记本。

3. 一个充电宝。(展厅有各种数字展示好玩也耗电)

4. 提前了解红岩村的历史背景。

 

沉浸体验

说到红岩精神,有一个地方不得不提,那就是重庆红岩村。作为“红色三岩”里的重要部分,历史在片土地上留下了太多秘密,时至今日,仍需要我们用心去探寻、解读。

红岩村,对重庆人来说是个地名,也是一种精神。在很早很早以前,这片土地就与红色有了关联。因为地质结构主要由侏罗纪红色页岩组成,这里曾名红岩嘴。20世纪30年代,女实业家饶国模在这里创办农场,后又将其无偿提供给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这里成为红岩村,开始与中国革命紧紧联系。

地下有红色页岩,地上有红岩精神。红岩村,红得彻底。在这里,随处可见历史的印记——

你会看见受过“伤”、坐过“牢”的《新华日报》印刷机。这个沉默的大家伙曾不分白天黑夜地连轴转,印刷《新华日报》三千多期。1947年,它曾被国民党军警拖进重庆南岸的一个监狱的仓库之中,直到1949年才被发现。

你会看见岔路口一棵平平无奇却暗藏玄机的黄葛树。岔路口左边斜坡向下通往国民参政会,右边便是通往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据说当年饶国模专门安排农场的一位大娘在树下摆烟摊指路,这棵树也成为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路标,也被人们称作“阴阳树”。

八路军办事处大门旁的传达室也不寻常。在这个七、八平米的小小空间背后,就藏着一个秘密通道,地下党员汇报请示工作都是先进传达室,再上二楼,避免与一楼公开身份的党员碰面……

在红岩村,一砖一瓦、一步一景,无不彰显共产党人那永恒的精神底色——红。这种红,在数字化的体验中,更加浓烈与炽热。

在展馆里,3231期《新华日报》被复原在电子屏内,只需要轻轻一点,就可以看到每一期的报纸;在《周恩来和他的朋友们》的巨型油画旁的小小数字屏里,装下了周总理的上百位朋友,点击他们的头像,就能看到每位人物详细的介绍;数字影片《愈炸愈强》,把你拉进重庆大轰炸时渝中半岛,体验轰塌的绝望,重建的力量……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走完重庆“红色三岩”,你会更加明白那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是从何而来,那百折不挠的浩然正气为何是红岩精神的人格写照,红岩精神的时代价值对青年一代,又意味着什么。

本期节目全平台播放量33+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重庆探秘》第63期|红岩、曾家岩、虎头岩 “红色三岩”藏着哪些故事?(下)

2022-05-15 16:55:45 来源:

探秘提示

1.周恩来在重庆的“朋友圈”都有哪些人?

2.一台报纸的印刷机,居然受过伤、坐过牢?据说它现在成了国家一级文物了,还能使用,这是真的吗?

3.谍战剧《潜伏》中余则成的原型主要人物之一是谁?

4.红岩村的“女房东”是谁?她为何从来不按照合约收房租?

5.一棵岔路口的黄葛树,为何被称为“阴阳树”?

6.一个农场,两个党派怎样共同办公?

7.八路军重庆办事处通向二楼的楼梯,为何在一扇木门之后?木门又为何常年紧闭?

 

探秘路线

“红色三岩”是以重庆红岩村、曾家岩周公馆、虎头岩重庆新华日报总馆旧址为主的革命遗址群,本期我们带大家探秘红岩村,路线为:

红岩革命纪念馆——饶国模故居——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旧址

 

探秘装备

1. 一颗赤诚的红心

2. 一个笔记本。

3. 一个充电宝。(展厅有各种数字展示好玩也耗电)

4. 提前了解红岩村的历史背景。

 

沉浸体验

说到红岩精神,有一个地方不得不提,那就是重庆红岩村。作为“红色三岩”里的重要部分,历史在片土地上留下了太多秘密,时至今日,仍需要我们用心去探寻、解读。

红岩村,对重庆人来说是个地名,也是一种精神。在很早很早以前,这片土地就与红色有了关联。因为地质结构主要由侏罗纪红色页岩组成,这里曾名红岩嘴。20世纪30年代,女实业家饶国模在这里创办农场,后又将其无偿提供给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这里成为红岩村,开始与中国革命紧紧联系。

地下有红色页岩,地上有红岩精神。红岩村,红得彻底。在这里,随处可见历史的印记——

你会看见受过“伤”、坐过“牢”的《新华日报》印刷机。这个沉默的大家伙曾不分白天黑夜地连轴转,印刷《新华日报》三千多期。1947年,它曾被国民党军警拖进重庆南岸的一个监狱的仓库之中,直到1949年才被发现。

你会看见岔路口一棵平平无奇却暗藏玄机的黄葛树。岔路口左边斜坡向下通往国民参政会,右边便是通往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据说当年饶国模专门安排农场的一位大娘在树下摆烟摊指路,这棵树也成为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路标,也被人们称作“阴阳树”。

八路军办事处大门旁的传达室也不寻常。在这个七、八平米的小小空间背后,就藏着一个秘密通道,地下党员汇报请示工作都是先进传达室,再上二楼,避免与一楼公开身份的党员碰面……

在红岩村,一砖一瓦、一步一景,无不彰显共产党人那永恒的精神底色——红。这种红,在数字化的体验中,更加浓烈与炽热。

在展馆里,3231期《新华日报》被复原在电子屏内,只需要轻轻一点,就可以看到每一期的报纸;在《周恩来和他的朋友们》的巨型油画旁的小小数字屏里,装下了周总理的上百位朋友,点击他们的头像,就能看到每位人物详细的介绍;数字影片《愈炸愈强》,把你拉进重庆大轰炸时渝中半岛,体验轰塌的绝望,重建的力量……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走完重庆“红色三岩”,你会更加明白那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是从何而来,那百折不挠的浩然正气为何是红岩精神的人格写照,红岩精神的时代价值对青年一代,又意味着什么。

本期节目全平台播放量33+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