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高速看中国·重庆 | 沿着高速到黔江 探寻楹联里的千年濯水

沿着高速看中国·重庆 | 沿着高速到黔江 探寻楹联里的千年濯水

来源:重庆日报全媒体2021-05-11

5月10日,“沿着高速看中国·重庆”采访组一行沿G65(包茂高速)继续前行,车过黔江不多时,阿蓬江如玉带般在高速公路旁蜿蜒流淌。

阿蓬江与蒲花河交汇处,濯水古镇居民已在此繁衍生息千年。

源于唐末、繁盛于明清的濯水古镇,民俗风情浓郁,商贾自古繁盛,孕育了灿烂的历史文化。作为重庆旧城老街的典型,濯水古镇街巷格局保留较为完整,是渝东南地区最富盛名的古镇之一,荣获“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中国韵文化景区”“中国楹联文化古镇”等称号。

今天,漫步于濯水古镇,会发现楹联几乎无处不在。它们镌刻于古镇的风雨廊桥上,也印刻在古镇商铺门柱上,还出现在濯水各个政府职能部门门前,或讲述古镇历史、或描述古镇风土人情、或阐释天理良心……

一副副楹联,无论是出自名家之手,还是游客兴之所至随性而作,都能让人从字里行间窥见千年濯水的盛世繁华。

▲濯水古镇沧浪桥及桥上的楹联。 黔江区委宣传部供图

“繁华未减扬州,月色重分天下夜;婀娜最怜濯水,花容独占武陵春”

初临濯水,许多游客都会被濯水古镇游客接待中心门柱上镌刻的一副楹联所吸引:“繁华未减扬州,月色重分天下夜;婀娜最怜濯水,花容独占武陵春。”

濯水古镇游客接待中心门前,来自江西游客徐先生正与三五好友品味楹联,“走,我们去逛逛。”

濯水古镇,初称“白鹤坝”,元末明初曾是酉阳土司的辖地,是一个有着千年古韵的土家水乡。重要的商业地理位置使濯水古镇自古以来便成为重要的驿站和商埠,明清时代,濯水古镇商贾云集,盐号、商号、钱庄遍布,是黔江和周边的集贸中心。

徐先生和友人穿行在濯水古镇,明清时期的古老建筑群、吊脚楼、石板街、民俗风情、土家美食,昔日民间贸易的热闹盛景仿佛就在眼前:商号遍布、人声鼎沸,衣着长衫的商人悠然自得的坐在街边茶馆的角落里,边看着江边船工的忙碌,边享受着老鹰茶那一抹回香……

“这里不仅有江南水乡的美,还融合了巴文化、土家文化等多种文化,确实值得一游。”行至芭茅岛酒店机房前,徐先生不禁高声诵读眼前的一副楹联:“势胜巴渝,四面山高踞白虎;风遗唐宋,一条街古转青龙。”

▲黔江濯水古镇入口处的牌坊上镌刻着楹联。 记者 陈维灯 摄

“笛韵横飞,霞彩斑斓,船头响起渔歌子;夕阳斜照,波光闪烁,桥上邀来虞美人”

一转身,濯水古镇风雨廊桥上“沧浪桥”三字映入徐先生眼帘,“沧浪桥、濯水,这是出自‘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啊!”

此刻,沧浪桥静静地横卧在阿蓬江上,重檐歇顶,形如波浪起伏,状若龙行凤舞;桥下,阿蓬江静水深流,一艘白色游艇正飞驶而过,在苍青色的水面划出洁白如银的光练,水波荡漾,倒影轻轻飘摇……

黔江旅投公司导游部副部长李佳说,沧浪桥始建于唐朝,已造福两岸人民1000多年。2013年,古廊桥遭遇大火,濯水人在旧址上建起了这座新廊桥。新廊桥依然叫“沧浪”,集廊、塔、亭、阁于一体,横跨濯水古镇内河、阿蓬江和蒲花河,被评为“世界第一风雨廊桥”。

沧浪桥还因桥上镌刻了丰富多彩的楹联,被中国楹联学会命名为“中国楹联文化名桥”。

游人行走在高低起伏的沧浪桥上,诵读86副楹联咏古唱今,可窥见唐风宋韵,巴渝荆楚文化:

“笛韵横飞,霞彩斑斓,船头响起渔歌子;夕阳斜照,波光闪烁,桥上邀来虞美人。”

“雁宿蒲花,未分行色何分月;客留蓬岛,虽是流云亦是天。”

“谁振唐钟,扬古镇遗风,声归飘渺群山外;桥横野渡,共长河皓月,影在潺湲一水间。”

“廊桥上有了楹联,既增加了一道景观,也能让我们这些外地游客了解濯水的历史人文,非常不错。”徐先生携友人登临沧浪桥上最高处的层塔亭,濯水风光尽收眼底。

▲俯瞰黔江濯水古镇全景。 黔江区委宣传部供图

“雕梁画栋,不铆不钉,喻众人不伪不斜不诈;阔门豪宅,大开大合,装天下大人大义大忠”

在濯水老街闲逛,许多人会被一座古商号大门上的楹联所吸引:“雕梁画栋,不铆不钉,喻众人不伪不斜不诈;阔门豪宅,大开大合,装天下大人大义大忠。”

与之相对应的是,不远处竖立着一块石碑,上书四个大字:“天理良心”。

“这副楹联和这块石碑,既是古镇商贾,经商、为人、处世之道,也是濯水古镇留给后人的重要精神财富,可以说是濯水古镇的‘根’与‘魂’。”那么,这楹联和石碑又有何来历呢?李佳给游人讲述了个故事。

濯水古镇所在的黔江,自古以来就是川东巴人文化与汉文化以及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节点。

濯水敞开的胸怀,吸引了无数来自异乡甚至异国的客人。其中很多人来到这里之后,便将异乡当做故乡,把个人命运和家族血脉融入了古镇的脉搏。

有乾隆年间,徽商詹信安乘坐一叶扁舟,从古徽州逆江而上来到濯水,和他一起到来的,还有享誉海内外的徽墨制作技艺。

很快,詹信安便在濯水开店设坊,白手起家,在濯水打造了一条完整的徽墨产业链。

随着生意风生水起,詹信安与濯水当时最大的工商业主汪子文联手,跨界进入金融业,合办了烟房钱庄。

“这副楹联,最早就是悬挂在烟房钱庄的大门上。”李佳介绍,楹联和石碑所书内容,既是詹信安及其后人所坚守的商业准则,也是在长期的交流融合中、濯水人所形成的群体品质。

▲游客在黔江濯水古镇沧浪桥桥头拍照留恋。 记者 陈维灯 摄

“德政惠三农,一片精诚谋福祉;仁心怀百姓,千年古镇沐春风”

去年12月,濯水景区被正式确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濯水镇党政办主任周敏介绍,濯水景区由濯水古镇、蒲花暗河和蒲花休闲农业体验园组成,涵盖8个主类,28个亚类,86个基本类型,189个资源单体,属综合型旅游景区。

周敏告诉重庆日报记者,濯水景区不仅是黔江旅游开发的“新高地”,也是黔江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主战场”。

或许,濯水镇政府门前的一副楹联,是对濯水不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最好的概括——“德政惠三农,一片精诚谋福祉;仁心怀百姓,千年古镇沐春风”。

“我们一家如今每年收入达到了3万元。”说起蒲花河休闲农业体验园修建开放前后生活的变化,在蒲花河休闲农业体验园上班的保洁员徐桂兰感慨万千。

此前为贫困户的徐桂兰一家,年收入不到5000元,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如今徐桂兰每年有土地租金收入,还有上班的工资收入。

在纳入濯水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范围之前,蒲花河休闲农业体验园所在区域是典型的农村山区,大多数农民年收入才超过1万元。如今,通过租赁土地方式直接受惠的农户有315家,每年都有稳定的土地租赁收入,其中25户农户全家人都进入蒲花河休闲农业体验园有了固定工作。

作为濯水景区核心景点之一的濯水古镇,在脱贫攻坚战中,通过项目建设、旅游就业、自主创业、业态培育、政策扶持等多种方式,创造就业岗位3000余个,带动景区周边及阿蓬江“一江两岸”近3万贫困人口直接受益,有效驱动贫困户多渠道增收。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沿着高速看中国·重庆 | 沿着高速到黔江 探寻楹联里的千年濯水

2021-05-11 14:13:51 来源:

5月10日,“沿着高速看中国·重庆”采访组一行沿G65(包茂高速)继续前行,车过黔江不多时,阿蓬江如玉带般在高速公路旁蜿蜒流淌。

阿蓬江与蒲花河交汇处,濯水古镇居民已在此繁衍生息千年。

源于唐末、繁盛于明清的濯水古镇,民俗风情浓郁,商贾自古繁盛,孕育了灿烂的历史文化。作为重庆旧城老街的典型,濯水古镇街巷格局保留较为完整,是渝东南地区最富盛名的古镇之一,荣获“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中国韵文化景区”“中国楹联文化古镇”等称号。

今天,漫步于濯水古镇,会发现楹联几乎无处不在。它们镌刻于古镇的风雨廊桥上,也印刻在古镇商铺门柱上,还出现在濯水各个政府职能部门门前,或讲述古镇历史、或描述古镇风土人情、或阐释天理良心……

一副副楹联,无论是出自名家之手,还是游客兴之所至随性而作,都能让人从字里行间窥见千年濯水的盛世繁华。

▲濯水古镇沧浪桥及桥上的楹联。 黔江区委宣传部供图

“繁华未减扬州,月色重分天下夜;婀娜最怜濯水,花容独占武陵春”

初临濯水,许多游客都会被濯水古镇游客接待中心门柱上镌刻的一副楹联所吸引:“繁华未减扬州,月色重分天下夜;婀娜最怜濯水,花容独占武陵春。”

濯水古镇游客接待中心门前,来自江西游客徐先生正与三五好友品味楹联,“走,我们去逛逛。”

濯水古镇,初称“白鹤坝”,元末明初曾是酉阳土司的辖地,是一个有着千年古韵的土家水乡。重要的商业地理位置使濯水古镇自古以来便成为重要的驿站和商埠,明清时代,濯水古镇商贾云集,盐号、商号、钱庄遍布,是黔江和周边的集贸中心。

徐先生和友人穿行在濯水古镇,明清时期的古老建筑群、吊脚楼、石板街、民俗风情、土家美食,昔日民间贸易的热闹盛景仿佛就在眼前:商号遍布、人声鼎沸,衣着长衫的商人悠然自得的坐在街边茶馆的角落里,边看着江边船工的忙碌,边享受着老鹰茶那一抹回香……

“这里不仅有江南水乡的美,还融合了巴文化、土家文化等多种文化,确实值得一游。”行至芭茅岛酒店机房前,徐先生不禁高声诵读眼前的一副楹联:“势胜巴渝,四面山高踞白虎;风遗唐宋,一条街古转青龙。”

▲黔江濯水古镇入口处的牌坊上镌刻着楹联。 记者 陈维灯 摄

“笛韵横飞,霞彩斑斓,船头响起渔歌子;夕阳斜照,波光闪烁,桥上邀来虞美人”

一转身,濯水古镇风雨廊桥上“沧浪桥”三字映入徐先生眼帘,“沧浪桥、濯水,这是出自‘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啊!”

此刻,沧浪桥静静地横卧在阿蓬江上,重檐歇顶,形如波浪起伏,状若龙行凤舞;桥下,阿蓬江静水深流,一艘白色游艇正飞驶而过,在苍青色的水面划出洁白如银的光练,水波荡漾,倒影轻轻飘摇……

黔江旅投公司导游部副部长李佳说,沧浪桥始建于唐朝,已造福两岸人民1000多年。2013年,古廊桥遭遇大火,濯水人在旧址上建起了这座新廊桥。新廊桥依然叫“沧浪”,集廊、塔、亭、阁于一体,横跨濯水古镇内河、阿蓬江和蒲花河,被评为“世界第一风雨廊桥”。

沧浪桥还因桥上镌刻了丰富多彩的楹联,被中国楹联学会命名为“中国楹联文化名桥”。

游人行走在高低起伏的沧浪桥上,诵读86副楹联咏古唱今,可窥见唐风宋韵,巴渝荆楚文化:

“笛韵横飞,霞彩斑斓,船头响起渔歌子;夕阳斜照,波光闪烁,桥上邀来虞美人。”

“雁宿蒲花,未分行色何分月;客留蓬岛,虽是流云亦是天。”

“谁振唐钟,扬古镇遗风,声归飘渺群山外;桥横野渡,共长河皓月,影在潺湲一水间。”

“廊桥上有了楹联,既增加了一道景观,也能让我们这些外地游客了解濯水的历史人文,非常不错。”徐先生携友人登临沧浪桥上最高处的层塔亭,濯水风光尽收眼底。

▲俯瞰黔江濯水古镇全景。 黔江区委宣传部供图

“雕梁画栋,不铆不钉,喻众人不伪不斜不诈;阔门豪宅,大开大合,装天下大人大义大忠”

在濯水老街闲逛,许多人会被一座古商号大门上的楹联所吸引:“雕梁画栋,不铆不钉,喻众人不伪不斜不诈;阔门豪宅,大开大合,装天下大人大义大忠。”

与之相对应的是,不远处竖立着一块石碑,上书四个大字:“天理良心”。

“这副楹联和这块石碑,既是古镇商贾,经商、为人、处世之道,也是濯水古镇留给后人的重要精神财富,可以说是濯水古镇的‘根’与‘魂’。”那么,这楹联和石碑又有何来历呢?李佳给游人讲述了个故事。

濯水古镇所在的黔江,自古以来就是川东巴人文化与汉文化以及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节点。

濯水敞开的胸怀,吸引了无数来自异乡甚至异国的客人。其中很多人来到这里之后,便将异乡当做故乡,把个人命运和家族血脉融入了古镇的脉搏。

有乾隆年间,徽商詹信安乘坐一叶扁舟,从古徽州逆江而上来到濯水,和他一起到来的,还有享誉海内外的徽墨制作技艺。

很快,詹信安便在濯水开店设坊,白手起家,在濯水打造了一条完整的徽墨产业链。

随着生意风生水起,詹信安与濯水当时最大的工商业主汪子文联手,跨界进入金融业,合办了烟房钱庄。

“这副楹联,最早就是悬挂在烟房钱庄的大门上。”李佳介绍,楹联和石碑所书内容,既是詹信安及其后人所坚守的商业准则,也是在长期的交流融合中、濯水人所形成的群体品质。

▲游客在黔江濯水古镇沧浪桥桥头拍照留恋。 记者 陈维灯 摄

“德政惠三农,一片精诚谋福祉;仁心怀百姓,千年古镇沐春风”

去年12月,濯水景区被正式确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濯水镇党政办主任周敏介绍,濯水景区由濯水古镇、蒲花暗河和蒲花休闲农业体验园组成,涵盖8个主类,28个亚类,86个基本类型,189个资源单体,属综合型旅游景区。

周敏告诉重庆日报记者,濯水景区不仅是黔江旅游开发的“新高地”,也是黔江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主战场”。

或许,濯水镇政府门前的一副楹联,是对濯水不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最好的概括——“德政惠三农,一片精诚谋福祉;仁心怀百姓,千年古镇沐春风”。

“我们一家如今每年收入达到了3万元。”说起蒲花河休闲农业体验园修建开放前后生活的变化,在蒲花河休闲农业体验园上班的保洁员徐桂兰感慨万千。

此前为贫困户的徐桂兰一家,年收入不到5000元,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如今徐桂兰每年有土地租金收入,还有上班的工资收入。

在纳入濯水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范围之前,蒲花河休闲农业体验园所在区域是典型的农村山区,大多数农民年收入才超过1万元。如今,通过租赁土地方式直接受惠的农户有315家,每年都有稳定的土地租赁收入,其中25户农户全家人都进入蒲花河休闲农业体验园有了固定工作。

作为濯水景区核心景点之一的濯水古镇,在脱贫攻坚战中,通过项目建设、旅游就业、自主创业、业态培育、政策扶持等多种方式,创造就业岗位3000余个,带动景区周边及阿蓬江“一江两岸”近3万贫困人口直接受益,有效驱动贫困户多渠道增收。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