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保护修复所所长李黎:让公众感受到石窟寺艺术魅力
“石窟寺文化遗产不能锁在深闺无人识,应在保护修复之后更多地向公众开放,让公众感受到石窟寺承载的历史文化的魅力。”6月11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保护修复所所长李黎在接受重庆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李黎。 记者 赵迎昭 摄
当天,由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科技司)和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共同主办,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承办的“文物科技创新论坛”在三峡文物科技保护基地举行。本次论坛以“科技支撑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为主题,围绕考古与文化遗产价值认知、文物保护修复、文化遗产传承与利用等方面展开。在论坛间隙,重庆日报记者专访了李黎。
我国石窟寺分布广泛、规模宏大、体系完整,集建筑、雕塑、壁画、书法等艺术于一体,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追求、价值理念、文化精神。李黎介绍,我国石窟寺主要分布在天山南北麓区、阿尔金-河西走廊区、鄂尔多斯-吕梁-太行区和四川盆地区。其中,以大足石刻、乐山大佛、安岳石窟等为代表的川渝石窟题材之丰富,艺术审美价值之高,堪称中国晚期石窟代表作。
川渝石窟承载着相近的历史文化,如大足石刻和安岳石窟都具有世俗化、本土化等特点;也因地质情况和气候相近遭遇着相近的病害,如水害、岩体裂隙等。
李黎说,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承担了川渝石窟示范项目——大足石刻卧佛,小佛湾,重庆弹子石摩崖造像保护修缮工程。其中,备受关注的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卧佛、小佛湾造像已于2019年启动保护修复,整个工期预计耗时8年,目前正在稳步推进之中;弹子石摩崖造像保护工程已取得一定成果。根据规划,弹子石摩崖造像保护修复后将打造成文化遗产公园,供市民休憩和游览,让这处隐于江畔的摩崖造像在“两江四岸”治理提升的进程中焕发更大魅力。
川渝两地历史同脉、文化同源、地理同域。她建议,在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当下,川渝石窟更应加强整体保护利用,通过合作研究、办展、开发旅游线路等,让更多人感受川渝石窟焕发的时代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