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家书》新书暨纪录片首发,力透纸背的寄语彰显革命者炽热的爱
“为天地存正气,为个人全人格”
“孩子们绝不要娇养,粗服淡饭足矣”
“‘谦’‘俭’‘劳’为立身之本,‘骄’‘奢’‘逸’为终身之戒”
以上分别是红岩英烈何功伟、江竹筠、车耀先家书中的内容,字字铿锵,句句感人肺腑。6月17日上午,“追寻红色记忆 赓续红色血脉——《红岩家书》新书暨纪录片首发仪式”在红岩革命纪念馆举行,重庆出版集团打造的这部精品力作正式亮相。
6月17日,红岩革命纪念馆,《红岩家书》新书暨纪录片首发仪式现场,新书和纪录片首发揭幕。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这部汇聚红岩英烈血泪嘱托的家书集,以及7集同名党史纪录片有何精彩之处?重庆日报记者对红岩英烈蓝蒂裕之子蓝耕荒、重庆出版集团相关负责人、《红岩家书》和纪录片主创进行了采访。
6月17日,红岩革命纪念馆,《红岩家书》新书暨纪录片首发仪式现场。《红岩家书》主创厉华发言。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一部感人至深的家书集
为读者奉献震撼心灵的读物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重庆总站、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重庆出版集团、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等多家单位开展了“红岩家书——寻访红岩绝笔后人”联合行动,出版发行《红岩家书》图书,并重磅推出7集党史纪录片《红岩家书》,这是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也是我市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的实际行动。
“满街狼犬,遍地荆棘,给你什么遗嘱呢?我的孩子!今后——愿你用变秋天为春天的精神,把祖国的荒沙,耕种成为美丽的园林!”这是红岩英烈蓝蒂裕牺牲前在狱中写给儿子蓝耕荒的一份遗嘱。《红岩家书》将这首遗诗收录书中,并作了生动解读。
蓝蒂裕遗诗 《示儿》 书法作品。 重庆出版集团供图
书中,感人肺腑的家书还有很多,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红岩英烈同样珍惜生命、留恋人生、眷念亲人。
本书策划、重庆出版集团副总编辑郭宜介绍,《红岩家书》由著名红岩文化研究专家厉华领衔编著,共计23万字、60幅图片,书中选取了车耀先、蓝蒂裕等20位红岩英烈的家书,既展现了珍贵的烈士家书手迹影印件,又有感人肺腑的解读,为读者提供了一本真实生动、震撼心灵的思想道德教育读物。
他说,这些家书是红岩英烈们真情实感的流露,饱含了对父母的愧疚之心、对子女的舐犊之情、对爱人的雎鸠之恋,更闪烁着烈士们热爱党、热爱祖国、追求信仰、坚持真理、公平正义、诚信友爱、亲情和谐、无私奉献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及向死而生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1949 年 8 月,江竹筠狱中给谭竹安的信。 重庆出版集团供图
选择这些家书有何标准呢?厉华说,入选本书的20封家书,原件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等博物馆和烈士家属手中。在编著本书时,团队非常严谨,只选取有清晰史料记载或能够从档案资料中得到印证、烈士家属认可、内容积极向上的家书。
这些家书创作的时间,距今已有70余年,但至今读来,仍能感受到革命者无比坚定的信仰。厉华说,编著《红岩家书》,旨在反映出革命者的绝对忠诚,表现出共产党人信仰的力量,是希望读者尤其是党员干部通过这些家书接受一次精神上的洗礼。
一场抢救性的红色寻访
从烈士后人视角讲述红岩精神传承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观众不仅可以通过《红岩家书》图书感受英烈精神,还可通过同名纪录片走近英烈,接受心灵洗礼。该纪录片近期将在央视多个平台播出,6月17日20:45起在重庆广电集团科教频道播出,6月20日21:20起在重庆广电集团卫视频道播出。
《红岩家书》纪录片总导演陈杨发言。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在纪录片制作过程中,我们拍摄团队奔赴上海、江苏、山东、贵州、四川等地,专访到十余位年过八旬的烈士后代,对红岩资源作了抢救性挖掘。每次采访完后,我们收获的感动都溢于言表,它让我们更加迫切地希望用我们的镜头,将当年那些动人心魄的故事传播出来,让这些熠熠闪光的精神一代代延续和传承下去。”《红岩家书》纪录片总导演陈杨说。
车耀先《先说几句》影印件。 重庆出版集团供图
陈杨表示,这部纪录片不仅关注了烈士和家书本身的故事,更重要的是还关注了红岩精神在家书后人身上的延续,探寻后人如何继承遗志、传承家风、追寻信仰的奋斗历程,这也是一次党史纪录片作品的全新尝试。
在纪录片中,蓝耕荒讲述了自己传承英烈精神的故事。他激动地说:“76字《示儿》诗,像76颗钉子牢牢地钉在我的心里,时刻铭记;像指路明灯,引导着我前进的方向;像警钟一样,时刻敲打着我的灵魂,提醒我坚守共产党人的初心,为实现远大的理想奋斗终身。”
蓝蒂裕烈士儿子蓝耕荒发言。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蓝耕荒的一生,没有辜负父亲寄予的厚望。1961年,16岁的蓝耕荒参军。来到军营,蓝耕荒成为解放军某炮兵团有线通信班的一名战士。有线通信班的战士非常辛苦,要将几十斤重的通信器材和武器扛在肩上,一口气跑5至10公里。在困难面前,蓝耕荒没有放弃,凭着优秀表现成为全军技术标兵。在组织的培养下,蓝耕荒成为一名共产党员。1982年,蓝耕荒转业到四川公安管理干部学校,分管学校园林绿化工作。他用了3年时间,将校园变得花香四溢,备受好评。
蓝耕荒介绍,他们家三兄妹与配偶6人均为共产党员,党龄都在45年以上,他们的子女及儿媳、女婿7人,有5人都是党员,“在烈士精神鼓舞下,我们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地为党和人民积极工作,贡献了自己的一切力量。”
听到蓝耕荒这么说,厉华感慨道,很多英烈后代都像蓝耕荒一样,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他们时刻铭记着自己是红岩英烈的后代,时刻传承和发扬着英烈的遗志。”
厉华告诉记者,很多英烈后代得知他和团队编著《红岩家书》的消息都非常激动。何功伟烈士之子何继伟将一封写给父亲的信发给厉华,信中写道:“爸爸,我不只继承了您的长相,更继承了您的精神和理想。18岁,我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将一生奉献给了祖国的航天科技事业。2001年,我被评定为‘全国国防科技系统劳动模范’,在接受这份荣誉的那一刻,我多想您能亲眼看到,拍拍我的肩膀,为我骄傲……”
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为党史学习教育提供新的素材
碧血丹心铸忠魂,红岩家书传千载。
《红岩家书》责任编辑夏添、王娟都是青年人。她们认为,家书中承载着向死而生的绝笔、力透纸背的寄语。除了阅读纸质书、观看纪录片,读者还可扫描图书上的二维码,聆听该书的音频。“听着听着,我总是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这些文字历久弥新,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王娟说。
罗世文临刑前给党组织的遗信的影印件。 重庆出版集团供图
本书另一位编著者,西南大学档案馆副馆长郑劲松则表示,红岩英烈在这些家书中流露出真情实感,让我们感受到真实和信仰的力量,江竹筠、车耀先等英烈留给后辈的家书至今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这些家书是党史学习教育非常生动、接地气的地方教材,将激励青少年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不负时代。”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潘晓闻说,当前,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越是在关键时刻,越是要从革命历史中寻找丰富镜鉴,从精神文化中汲取深厚滋养,在对历史与现实的深邃思考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今年,中国共产党将迎来百年华诞,重温党史,重读初心,对于我们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不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重庆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编辑陈兴芜说,坚信该书的出版发行定能为当前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提供新的素材和史料,为红岩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注入新的动力和能量。在庆祝建党百年之际,我们无比缅怀为党的事业献出生命的革命志士,本书的出版和同名纪录片的传播,也是给先烈们的一种无声的告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