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台·鉴育人丹心│重庆市人和街小学教师刘绪毅:三代人教育接力 半世纪讲台坚守
“我们一家,至今已出了5个‘教书匠’,在家里聊得最多的话题也是教育。”重庆市人和街小学教师刘绪毅在讲台上一站就是35年。他的父亲、姐姐、女儿、侄女也均为人民教师。
“爱生如子、助人为乐”,老刘家的家风在半个世纪的光阴里传承接续,刘绪毅本人也被选为全国教育世家候选人。
传承家风,深耕育人沃土
早在父亲那一代,刘家就与教育事业结缘。
刘绪毅的父亲刘富忠于上世纪70年代参加教育工作,乡村教师一当就是30年。
在童年的记忆里,父亲总是很少在家。“你爸爸在山那边教书,那里有许多小朋友,等爸爸忙完了就会回来看你的。”母亲心疼地摸着小绪毅的头。
于是,小绪毅就经常趴在窗台前,望着父亲离家的那条路,一望就是很久。
到了80年代,刘绪毅10多岁了,父亲也回到了离家较近的村小。父亲经常把学生带回家里吃饭辅导课业。刘绪毅不解地问:“我们家生活本来就不好,为什么还要带别的孩子回家?”父亲语重心长地说:“毅娃子,爸爸是一个老师,这些学生也是我们家的孩子,我们要把他们的成绩提上去,不然怎么走出大山去看外面的世界啊!你以后也要做一名老师,把学到的本领教给更多孩子。”
▲父亲刘富忠在看书备课
刘绪毅牢记父亲的话,加倍努力学习。终于,他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巫溪县师范学校。在收到录取通知书那天,刘家像过年一样大摆了一桌“宴席”。父亲眼里含着泪花,“孩子,你要刻苦学习,将来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回报社会,回报国家”。
1986年7月,刘绪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来到巫溪县茶山公社小学任教。
乡村小学条件艰苦,但他时刻牢记父亲的教诲,踏踏实实当好“教书先生”。学生家没煤油照明,他把供应给自己改作业用的煤油送去几斤;学生父母患病,没钱交书学费,他毫不犹豫就帮忙支付;为了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他自费订阅了报刊,让学生从中吸取营养。一年又一年,他用爱心与专业护佑乡村孩子的成长。
坚守理想,培育祖国栋梁
2008年,刘绪毅来到重庆市人和街小学,在新的岗位上,他不断探索钻研,发挥着光与热。
他购买了理论书籍1000余册,订阅了多种教学杂志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修养。他创新教学理念,做到“四研四备”(研究教材、研究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研究教法、研究学法,备语言、备教具、备板书、备作业设计),让课堂鲜活起来。
▲刘绪毅为学生辅导功课
作为“人和街小学名师工作坊”和“ 重庆市农村中小学领雁工程教师能力提升工作坊”的主持人,他为重庆市骨干教师做讲座,并先后在多个区县为老师们上示范课,引领老师们成长。
35年来,刘绪毅把对教育的热爱渗透在血脉里。他被评为重庆市万州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拔尖人才、重庆市首届小学数学骨干教师、重庆市首批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全国优秀实验教师等,主持市、区、县级课题研究多项,创立了数学七步教学法,探究出了“探究-创新教学模式”,参与了和声课堂研究,撰写200多篇论文在多家报刊发表。
▲刘绪毅与老师们探讨教学
受父亲的影响,女儿刘禹含从小也立志成为一名教师。“在我的记忆里,父亲总是早出晚归,回家以后也是备课到深夜,看到他疲惫的样子,我既心疼又感动。”
▲女儿刘禹含带领学生获佳绩
2008年,刘禹含被重庆师范大学录取。刘绪毅叮嘱女儿:“禹含,你现在进入了师范院校,要继续我们刘家的教育梦想,为国家教书育人。”
大学毕业后,刘禹含成为了重庆市聋哑学校的一名教师。她在三尺讲台上兢兢业业,用心关爱每一个孩子。她参加重庆市优质课比赛获得一等奖,代表重庆参加全国优质课比赛获得特等奖,被评为重庆市骨干教师。
▲坚守教育理想的一家人
共同的教育情怀,在几代人中延续,组成动人的旋律。
面对全国教育世家候选人的荣誉,刘绪毅谦逊地说:“我其他的也不会,只会教书。只要一站上讲台,心里就感到特别踏实。党和国家给了我们一家这么高的荣誉,是鼓励,也是鞭策。只要孩子有需要,我们有能力,就一定会把教育传统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