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渝高校校长访谈③|重庆医科大学校长黄爱龙:建一流大学,关键是一流环境和一流人才

在渝高校校长访谈③|重庆医科大学校长黄爱龙:建一流大学,关键是一流环境和一流人才

来源:重庆日报全媒体2021-10-19

 

学校名片:

重庆医科大学创建于1956年,由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分迁来渝组建,原名重庆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成为重庆市政府、国家卫健委和教育部共建高校,临床医学等学科排名全国前列。“十三五”期间累计新增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各级部门及横向项目3200余项,资助经费 7.4亿元,多项成果在《柳叶刀》《自然·医学》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该校科研团队独立研制的高强度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海扶刀)属世界首创,是我国第一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医疗设备;成功研制出我国首个获批上市化学发光法新冠病毒抗体检测产品,现已获得欧盟CE等多项认证。

▲重庆医科大学校长 黄爱龙。记者 解小溪摄

你知道吗,在重庆医科大学,有一件令重医人引以为傲的“传家宝”?

不仅如此,作为一所独立办学的医学院校,走过65个春秋的重庆医科大学在学科建设、创新体系构建、人才培养等领域还有“独门绝技”。

日前,重庆日报记者走进重庆医科大学,采访了校长黄爱龙,揭开了其中的奥秘。

“传家宝”是什么?

上医老专家西迁来渝建校,几代人不懈奋斗形成多个优势学科 重庆日报:黄校长,早就听说我们重庆医科大学有一件“传家宝”,您能不能给大家亮一亮呢?

黄爱龙:哈哈。金银财宝我们没有,但“宝贝”确实有一个。 重庆医科大学的前身是成立于1956年的重庆医学院,由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一大批老专家西迁重庆创建。

当年,400余名上医人溯江而上,扎根重庆,艰苦奋斗,建设重医。他们当中,有一大批在国内非常有影响力的内、外、妇、儿、传等专家,包括著名的传染病学专家、上医副院长钱惪,我国儿科医学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上医附属儿科医院院长陈翠贞。这些老专家的到来,为西南地区医学事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们克服了新校设备不足、资料不全、交通不便、生活不习惯等困难,在艰苦条件下忘我地投入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西迁精神”,也是我说的“宝贝”。

“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老一辈专家身上展现出的“西迁精神”,成就了今天的重医,而这种精神在当今也得到传承。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重医的各个部门、附属医院,不论是医生护士还是在校师生,全都行动起来。他们有的在除夕夜就奔赴抗疫一线,有的在实验室忘我地开展应急科研攻关,展现了伟大抗疫精神,也很好地诠释了“西迁精神”。

重庆日报:经过65年的发展,“传家宝”传到您手里,在您看来,如今重庆医科大学有了哪些新变化?

黄爱龙:经过几代重医人的不懈奋斗,我们形成了传染病、临床检验诊断、儿科、神经内科、超声医学等多个优势学科。

比如重医自建校时就成立了传染病学科,分别于1979年和1981年就率先获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并于1989年获批为国家重点学科,成为当时全国仅有的两所拥有传染病学国家重点学科的院校之一。

再比如超声医学,我们的团队“从0到1”,实现了超强度聚焦超声技术从科研攻关、成果转化到产品生产,海扶刀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远销海外。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我国首台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大型医疗设备,首台海扶刀设备还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为学校赢得荣誉。

65年来,重医先后培养了15万医疗卫生人才。其中,重医几十年坚持不断地培养儿科学人才,成就了重医附属儿童医院在全国的影响力,并获批为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除了精湛医术,还需要什么?

医学教育是精英教育,是最严格的职业教育

重庆日报:聚焦“四个面向”,重庆医科大学在学科布局、创新体系构建、人才培养等方面做了哪些尝试?

黄爱龙:“四个面向”的提出,对于我们从事医学教育和医学研究的工作者来说迎来了一个春天。医学教育是最严格的职业教育,而医学相关职业也是与人打交道的职业,除了需要医术精湛以外,还需要更多人文关怀。因此,作为一所医学院校,我们除了让学生掌握医学知识,还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来抓。

此外,培养适应未来的医学人才,也是医学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对于我们医学院校来说,具体有两个方面,一是整合教育,二是“医学+”。

在整合教育方面,学校10年前就在全国率先探索整合教学改革,目前,我们与英国莱斯特大学进行合作,开展临床医学专业的学位教育。莱斯特大学是全球最早开展整合教学的院校之一,我们希望通过合作,打造整合教学的升级版,助推医学教育改革。

在“医学+”方面,近年来,我们逐渐从外延式扩展转向内涵式发展,但内涵式发展绝不是关起门来发展,反而是更加开放的发展。比如我们与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两个所都签订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同时布局未来技术学院和现代产业学院,进一步推动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

重庆日报:在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及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助力重庆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方面,重庆医科大学做了哪些工作,进展如何?

黄爱龙: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对于重医来说是一个重大机遇。重医的新校区就位于科学城,目前正在进行绿化品质提升,不久后将以更加美丽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

去年10月,24个高校、科研院所重点创新平台项目集中签约落户西部(重庆)科学城,其中有3个重医的项目,目前正在稳步推进中。

生物医药是西部(重庆)科学城的四大主导产业之一,今后,重医还将充分整合资源,谋划更多重大项目落户科学城,积极参与科学城的重庆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力量的建设,进一步支撑科学城发展。

有什么样的梦想?

吸引更多的人才,建成中国最好的医科院校之一

重庆日报:“十四五”时期,在全力推进“双一流”建设,助力科技强国、健康中国建设方面,重庆医科大学有什么发展规划?您又有什么梦想?

黄爱龙:我们的中长期目标是建成中国最好的医学院校之一。

我经常讲大学的逻辑,首先是一流环境和一流人才,然后是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再对应的是一流成果和一流学生,最后才是一流大学。也就是说,建成一流大学的关键是一流环境和一流人才。有了一流环境和一流人才,之后的就顺其自然。

一流环境和一流人才,其实是一个筑巢引凤的过程。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一流环境,一流人才也更加愿意来。

一方面,我们致力于引进人才。2018年,学校出台了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办法,目前已经引进了近100名与医学相关的各学科人才。要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学校各个部门从事业发展、薪酬待遇、服务保障等给予了非常多的关心和支持,比如我们经常召开人才座谈会,了解他们的一些急难困苦,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另一方面,我们也自己培养人才。比较有特色的是,如果校内的人才达到引进人才的条件,我们也会在薪酬待遇、项目启动基金等方面予以引进人才同等的支持。

“十四五”时期,围绕科技强国、健康中国的目标,我们还将继续致力于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工作,让更多优秀的人才在重医发展他们的事业,同时,还要让我们的校园变成重庆最好的校园之一,在全国独立办学的医学院校当中也是最好的校园之一。这是我的两个梦想,希望在“十四五”时期能够完成。

记者手记>>>

要传承,更要开拓创新

张亦筑

65年前,一大批上医的老专家溯江而上,在艰苦的条件下创建重医,经过几代人不懈奋斗,才有了重医的今天。上医优良的办学传统、严谨治学的学风,以及老专家们身上的“西迁精神”,都在重医得到传承,也造就了重医的优势特色。

事实上,重医的发展不仅是传承过去,还有开拓创新。坚持“四个面向”,近年来,重医不断改革探索,面对医学教育的新课题,培养适应未来的医学人才,推动医学研究和成果转化,朝着“建成中国最好的医学院校之一”的目标前行。

在传承中创新,在奋斗中前行,这样的一所学校,将有更好的未来。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在渝高校校长访谈③|重庆医科大学校长黄爱龙:建一流大学,关键是一流环境和一流人才

2021-10-19 20:37:19 来源:

 

学校名片:

重庆医科大学创建于1956年,由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分迁来渝组建,原名重庆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成为重庆市政府、国家卫健委和教育部共建高校,临床医学等学科排名全国前列。“十三五”期间累计新增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各级部门及横向项目3200余项,资助经费 7.4亿元,多项成果在《柳叶刀》《自然·医学》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该校科研团队独立研制的高强度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海扶刀)属世界首创,是我国第一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医疗设备;成功研制出我国首个获批上市化学发光法新冠病毒抗体检测产品,现已获得欧盟CE等多项认证。

▲重庆医科大学校长 黄爱龙。记者 解小溪摄

你知道吗,在重庆医科大学,有一件令重医人引以为傲的“传家宝”?

不仅如此,作为一所独立办学的医学院校,走过65个春秋的重庆医科大学在学科建设、创新体系构建、人才培养等领域还有“独门绝技”。

日前,重庆日报记者走进重庆医科大学,采访了校长黄爱龙,揭开了其中的奥秘。

“传家宝”是什么?

上医老专家西迁来渝建校,几代人不懈奋斗形成多个优势学科 重庆日报:黄校长,早就听说我们重庆医科大学有一件“传家宝”,您能不能给大家亮一亮呢?

黄爱龙:哈哈。金银财宝我们没有,但“宝贝”确实有一个。 重庆医科大学的前身是成立于1956年的重庆医学院,由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一大批老专家西迁重庆创建。

当年,400余名上医人溯江而上,扎根重庆,艰苦奋斗,建设重医。他们当中,有一大批在国内非常有影响力的内、外、妇、儿、传等专家,包括著名的传染病学专家、上医副院长钱惪,我国儿科医学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上医附属儿科医院院长陈翠贞。这些老专家的到来,为西南地区医学事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们克服了新校设备不足、资料不全、交通不便、生活不习惯等困难,在艰苦条件下忘我地投入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西迁精神”,也是我说的“宝贝”。

“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老一辈专家身上展现出的“西迁精神”,成就了今天的重医,而这种精神在当今也得到传承。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重医的各个部门、附属医院,不论是医生护士还是在校师生,全都行动起来。他们有的在除夕夜就奔赴抗疫一线,有的在实验室忘我地开展应急科研攻关,展现了伟大抗疫精神,也很好地诠释了“西迁精神”。

重庆日报:经过65年的发展,“传家宝”传到您手里,在您看来,如今重庆医科大学有了哪些新变化?

黄爱龙:经过几代重医人的不懈奋斗,我们形成了传染病、临床检验诊断、儿科、神经内科、超声医学等多个优势学科。

比如重医自建校时就成立了传染病学科,分别于1979年和1981年就率先获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并于1989年获批为国家重点学科,成为当时全国仅有的两所拥有传染病学国家重点学科的院校之一。

再比如超声医学,我们的团队“从0到1”,实现了超强度聚焦超声技术从科研攻关、成果转化到产品生产,海扶刀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远销海外。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我国首台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大型医疗设备,首台海扶刀设备还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为学校赢得荣誉。

65年来,重医先后培养了15万医疗卫生人才。其中,重医几十年坚持不断地培养儿科学人才,成就了重医附属儿童医院在全国的影响力,并获批为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除了精湛医术,还需要什么?

医学教育是精英教育,是最严格的职业教育

重庆日报:聚焦“四个面向”,重庆医科大学在学科布局、创新体系构建、人才培养等方面做了哪些尝试?

黄爱龙:“四个面向”的提出,对于我们从事医学教育和医学研究的工作者来说迎来了一个春天。医学教育是最严格的职业教育,而医学相关职业也是与人打交道的职业,除了需要医术精湛以外,还需要更多人文关怀。因此,作为一所医学院校,我们除了让学生掌握医学知识,还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来抓。

此外,培养适应未来的医学人才,也是医学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对于我们医学院校来说,具体有两个方面,一是整合教育,二是“医学+”。

在整合教育方面,学校10年前就在全国率先探索整合教学改革,目前,我们与英国莱斯特大学进行合作,开展临床医学专业的学位教育。莱斯特大学是全球最早开展整合教学的院校之一,我们希望通过合作,打造整合教学的升级版,助推医学教育改革。

在“医学+”方面,近年来,我们逐渐从外延式扩展转向内涵式发展,但内涵式发展绝不是关起门来发展,反而是更加开放的发展。比如我们与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两个所都签订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同时布局未来技术学院和现代产业学院,进一步推动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

重庆日报:在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及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助力重庆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方面,重庆医科大学做了哪些工作,进展如何?

黄爱龙: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对于重医来说是一个重大机遇。重医的新校区就位于科学城,目前正在进行绿化品质提升,不久后将以更加美丽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

去年10月,24个高校、科研院所重点创新平台项目集中签约落户西部(重庆)科学城,其中有3个重医的项目,目前正在稳步推进中。

生物医药是西部(重庆)科学城的四大主导产业之一,今后,重医还将充分整合资源,谋划更多重大项目落户科学城,积极参与科学城的重庆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力量的建设,进一步支撑科学城发展。

有什么样的梦想?

吸引更多的人才,建成中国最好的医科院校之一

重庆日报:“十四五”时期,在全力推进“双一流”建设,助力科技强国、健康中国建设方面,重庆医科大学有什么发展规划?您又有什么梦想?

黄爱龙:我们的中长期目标是建成中国最好的医学院校之一。

我经常讲大学的逻辑,首先是一流环境和一流人才,然后是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再对应的是一流成果和一流学生,最后才是一流大学。也就是说,建成一流大学的关键是一流环境和一流人才。有了一流环境和一流人才,之后的就顺其自然。

一流环境和一流人才,其实是一个筑巢引凤的过程。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一流环境,一流人才也更加愿意来。

一方面,我们致力于引进人才。2018年,学校出台了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办法,目前已经引进了近100名与医学相关的各学科人才。要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学校各个部门从事业发展、薪酬待遇、服务保障等给予了非常多的关心和支持,比如我们经常召开人才座谈会,了解他们的一些急难困苦,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另一方面,我们也自己培养人才。比较有特色的是,如果校内的人才达到引进人才的条件,我们也会在薪酬待遇、项目启动基金等方面予以引进人才同等的支持。

“十四五”时期,围绕科技强国、健康中国的目标,我们还将继续致力于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工作,让更多优秀的人才在重医发展他们的事业,同时,还要让我们的校园变成重庆最好的校园之一,在全国独立办学的医学院校当中也是最好的校园之一。这是我的两个梦想,希望在“十四五”时期能够完成。

记者手记>>>

要传承,更要开拓创新

张亦筑

65年前,一大批上医的老专家溯江而上,在艰苦的条件下创建重医,经过几代人不懈奋斗,才有了重医的今天。上医优良的办学传统、严谨治学的学风,以及老专家们身上的“西迁精神”,都在重医得到传承,也造就了重医的优势特色。

事实上,重医的发展不仅是传承过去,还有开拓创新。坚持“四个面向”,近年来,重医不断改革探索,面对医学教育的新课题,培养适应未来的医学人才,推动医学研究和成果转化,朝着“建成中国最好的医学院校之一”的目标前行。

在传承中创新,在奋斗中前行,这样的一所学校,将有更好的未来。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