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活亮出来⑦|梁平木版年画“沉浮记”
梁平屏锦镇繁华地段,有一家悬挂“德合泰”匾额的年画门店。店内陈设朴素,桌上铺满各式各样的年画,地上尽是五颜六色的木版,门店老板徐家辉总是忙得不亦乐乎。
“德合泰”年画门店。 记者 赵迎昭 摄
徐家辉,现年55岁,梁平木版年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创作的年画,有门神、神话传说、戏曲故事,虽然题材不同,但都藏着浪漫的故事和深刻的寓言,也藏着我们精神的故乡、文化的乡愁。
游客被徐家辉创作的年画深深吸引。 记者 赵迎昭 摄
年画,不仅仅是过年的画。在作家冯骥才看来,“它最清晰地描绘出农耕时代人们的精神天地,最炽烈地展示了老百姓的心灵向往,最缤纷地表达了那个漫长的历史时代社会生活的全相。”
作为四川历史上三大年画之一的梁平木版年画,起源于明嘉靖年间,即大约五百年前。清康熙至雍正时期,梁平木版年画已相当发达,史料记载,当时梁山县屏锦铺和袁驿坝一带汇聚了几十家年画作坊。清朝末期,徐家辉的祖辈创立“德合泰”年画名号。鼎盛时期,“德合泰”作坊里雇佣的工人达上百号。
“听父亲讲,自己家做不赢(重庆方言,指忙不过来)时,会把刻好的版送到别的作坊,请他们‘代加工’,我们再把印好的年画拿回来销售。”徐家辉语气中带着自豪。
徐家辉在兴致盎然地介绍年画。记者 赵迎昭 摄
随着时代变迁,梁平木版年画逐渐从绚烂归于平淡。徐家辉青少年时期,他的家庭已不再以做年画谋生,家族世代传承的年画技艺到了后继无人的境地。改革开放后,神州大地春潮涌动,家族长辈不时嘱咐徐家辉把“把祖上的东西传下去”。
徐家辉说,做一幅年画涉及到绘画、雕版、印刷诸多环节,需要投入不少财力,他只有边做生意边琢磨年画。上世纪90年代,他积攒了几十万元,开始一门心思复原传统年画。
凭着一腔热情,2005年,徐家辉做出了传统梁平木版年画《盗令出关》。这时,梁平木版年画发展的春天也即将到来。2006年5月,梁平木版年画跻身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半年后在西安举行的“首届全国木版年画联展”中,梁平、杨柳青、武强、桃花坞等全国知名木版年画同台“比美”。在这场美不胜收的大展中,徐家辉聆听到一句震撼他心灵的话。
梁平木版年画是国家级非遗。记者 赵迎昭 摄
“小徐,你们梁平木版年画是很好的,你们做的年画和其他年画不一样。你要把梁平木版年画做得更好,现在卖不掉,放在那里,以后也是值钱的。”说这话的人,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木版年画收藏家王树村先生。这句肺腑之言让徐家辉吃了一颗定心丸。此后,他决心集中精力把梁平木版年画传承好,让其重焕光彩。
“全国其他很多年画,只要有版,很多人都能照本宣科,做得有模有样。在我们梁平,为什么很多人即便有版,做出来也不像那么回事?这和我们的传统工艺有关。”徐家辉说,梁平木版年画采用传统的木版水印套色技法,一幅大尺寸的年画,要前前后后印十几次颜色,耗时一个多月,才能赋予其丽而不媚的艺术风格。
徐家辉创作的年画。记者 赵迎昭 摄
梁平木版年画用的纸,是本地生产的“二元纸”。把“二元纸”放在甑子上蒸四五个小时,再进行一系列处理后方可使用。
用的颜料,部分用植物熬制而成,色彩浓艳、厚重、热烈,过百余年也不会褪色。
“要想把年画做好,除了掌握手艺,还要有悟性,要静得下心,急于求成是做不好的。”徐家辉说,保留地道品相的年画很有市场。重庆、四川、北京等地的老客户们经常来到“德合泰”购藏年画,一次性买几千块钱的年画是常事。
徐家辉创作的年画。记者 赵迎昭 摄
这些年,徐家辉把传承非遗这件事做得有声有色,还收获了不少荣誉,如首批“巴渝特级技师”“重庆市工艺美术大师”等等,“我就是喜欢做年画,不做心里没有底,一做心里就踏实了。”
徐家辉的妻儿也在传承年画艺术,像这家人一样喜欢甚至热爱年画的人越来越多了。去年,徐家辉买了一辆轿车,每周都会开车到重庆旅游职业学院,教学生们制作梁平木版年画,不少学生对此非常痴迷。每逢寒暑假,还有许多研究生自发到“德合泰”学艺。目前,梁平木版年画各级传承人有将近20人。
徐家辉感慨道,年画承载的是中国人祈福纳祥的愿景,表达的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相信梁平木版年画会走进更多人的生活,让生活更加五彩斑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