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美讲堂直播实录】庞茂琨:关于具象绘画的几个片段
川美讲堂|庞茂琨:关于具象绘画的几个片段
会议类型:录音整理
庞茂琨:大家好,我是庞茂琨,我今天的讲题是关于具象绘画的几个片断。提到具象绘画,我们首先要回顾一下我们整个人类发展历程当中绘画作为一种传统的表现形式,它一直伴随着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从这两张图看,左边那张是上万年的原始绘画,右边这张是今天一张儿童绘画,大家可以看出人类从早期开始,就对自己的生活进行记录,右边这张儿童画也看得出来,他们表现的都是自己的生活经历,有房屋、有树木、花草、小公主等等,这些都能看出我们绘画长期以来它就是一种视觉的艺术。我们眼睛所看到的用绘画的方式,把它记录下来。另外来看的话,绘画也是一种人类本能的欲望。从我们幼儿的绘画可以看出,他们天生的就有这种绘画的愿望,所以具有形象性的绘画,就是我们今天谈到的具象绘画,它是长远的存在一直到今天。
这两张图就看出,在今天博物馆系统,好多同学们可能也出国到很多博物馆去过。这是法国的卢浮宫,这就是人类的几大博物馆,殿堂级的。从里面的作品来看,绝大多数都是具象的,它是通过对客观的、具体的一些形象故事的描述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一种看法。从卢浮宫大量这种经典作品来看的话,其实它就是我们整个社会发展的一种缩影,它也代表了我们艺术的一种高度。因为里面全是一些经典之作,是通过我们历史的积淀、选择和筛选,最后能进入到这个殿堂,就能看出整个作为视觉艺术的发展,它离不开我们的绘画,特别是具象绘画的发展。
在这里我就用自己的一种方式,自我的一种感受,来对绘画进行一个分类。我给它分了三大类:一是写实性的绘画,二是编撰性的具象绘画,三是纯抽象的绘画,这三大类其实就囊括了现在我们所知绘画的一个大的范畴。
这里看到的两张画非常具有典型性,写实性绘画。左边一张是酷儿被(音),法国19世纪初期现实主义代表作,右边是我们称之为古典主义经典的拉菲尔的作品。这两张作品,其实都是非常写实的,只是他主张的审美倾向是不同的。左边是现实主义的背景是在经过古典主义、学院主义以后,诞生的一种思潮。大家知道在法国当时文学的巴尔扎克,其实那个时候都叫现实主义,它是整个文艺思潮,它逆反的是学院主义、古典主义。右边这是更早的,比它早400年前文艺复兴时候的,它的背景是在宗教、中世纪的大背景下诞生的人文主义思潮,就诞生了我们今天来看是古典主义的一个开创。两者相比,一个是对真实的、眼见的现实逼真的一种呈现,古典主义是对自己的理想、对人所谓的和谐、完美进行呈现的一种方式。所以在写实性绘画里面,实际上它也是非常丰富的。
第二类是编撰性具象绘画。左边一张是超现实主义达利(音)的作品,右边是毕加索的作品,其实都属于一种主观的、想象的把对象进行改变的一种方式。超现实主义,对每一个形体、每一个人物,包括动物、物体它实际上是写实的,把真实的东西呈现出来,但是我们发现它的情节和情境是主观处理的、是超现实的,我们在真正的现实当中是不可能发生的,他自己把它进行了重新的编撰。右边这个也是,因为毕加索我们大家都知道他是抽象早期的一个大师,但这个作品恰恰它有具体的形体,但是它表达的概念是抽象的,所以是它把人物进行一个几何化的改变,但是它看得到具体的形体,就像它画了一堆雕塑一样的东西,其实这种绘画还是一个具象的绘画。
第三类是纯抽象的作品。大家看到它是以纯的点线面符号式的来表达。因为我们人类有这种理性思维,像我们的文字其实也是一种符号,它是抽象,但是它是针对具象绘画才诞生了抽象的概念,在绘画发展史上如果没有具象绘画长期发展历程的话,抽象绘画也不可能诞生,它就是在传统的方式上进行拓展和背离,但是现实主义时期的极少主义和抽象绘画。
我自己给它进行一个定论,具象和抽象绘画的一个基本概念。具象绘画就是我们生活当中曾经眼见过或者能够理解的一个具体的视觉现象,而且可以具体描绘的一个客观实在之物。我们视觉经验里体验过的一个实在之物。抽象:除眼见的实在之物以外,还能想象出的一个主观的形色或者是心想之图、意照之相。这里用的涂和像,实际上跟实在之物是不一样,实在之像可以抽象,所以在这一点首先要把它弄得很清楚,才可能对我们绘画今天它的可能性来进一步的进行分析。
因为今天的讲座也是为了讨论具象绘画,到底在今天它的作用和意义,它如何拓展的一个问题。因为大家也知道,今天在新的媒体时代、新的技术时代,作为传统手工的绘画,在今天它还能做什么?在上世纪中叶其实就宣布了“绘画已死亡”,但一直到今天还有很多艺术家还是在绘画上作出了很多新的拓展和进步。所以我们今天在这里再次来面对今天我们绘画的发展就很有意义。
我讲的第三点,其实也是今天讨论的重点,就是绘画它还能做什么。我概括了三个小点,其实这三点也是我们整个回顾绘画发展历程当中所能做的一些事,就能够证明我们所有为此而实践、而奋斗的艺术家他们做了些什么,而且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第一点叫叙事与情境。其实这两个东西都不一定是一个东西,叙事是叙事,情境又是另外一回事,但是我把它合在一起。第二表现与观念。本来也是两个概念,但是也把它合在一起。第三是风格与气质。虽然可以有相通的理解,但严格分析起来,它其实也有不同。所以我们接下来就从这三个方面来展开,在分类当中来看绘画它的一些功能和它能够表达的一些大的意向。
第一点:叙事与情境。在我看来叙事其实在绘画史上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从我们最早的原始绘画一直到宗教故事的绘画,再到后来文学性故事情节叙事性的绘画,其实伴随着整个人类社会走了很长一段历程。它的特征是纪实性和叙事性。比如古典主义绘画、现实主义绘画。第二是情境交融的绘画,它的特征是它的抒情性、情绪化。比如我们历史上的巴罗克绘画、印象派绘画、象征主义绘画以及浪漫主义绘画、超现实主义绘画,以及包括中国传统山水画,其实都是我们这种情境交融式的一种绘画。
这里大家看到像大卫的《拿破仑加冕》,那时候照相机还没有诞生,所以所有的历史事件、大型的场面需要记录,所以那个时候的绘画就承担了这种对事件的呈现,他靠艺术家的技艺或者速写来把当时生动的大场景记录下来,在那段历史上很多这种绘画。当然在宗教绘画时期,有些是靠想象、靠编撰,但像这种能够亲眼所见大的事件,大卫的《拿破仑加冕》其实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代表性的绘画。像库尔贝作为现实主义的代表《画室》这张,也是对一个世纪的场景进行组合处理,当然它其实也是一个非常带有事件性、带有现实场景的一个记录。对中国影响很大的苏联时期或者俄罗斯的整个绘画,对中国革命现实主义影响很大,整个俄罗斯的群贵画派,大家看到上面苏里柯夫的女贵族莫罗卓娃,还有列宾的伊凡雷帝杀子,这种其实都具有文学性。因为当时大家知道,在俄国它的文学在世界上是非常著名的,有很多大的文豪、文学家,它的绘画受了这些文学的影响,对一些历史故事、对一些文学作品进行主题的提炼,诞生了巡回画派。后来苏联时期,更是这种革命现实主义的诞生,也是在这个基础上来扩展的。这一类的作品,在我们中国其实也很普遍,特别是在50年代、60年代一直到70年代这种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其实都是文学性的,它是一种叙事性的。
我们看到的是鲁本斯和德拉克罗瓦。德拉克罗瓦是浪漫主义,鲁本斯是更早的、是巴罗克的代表。大家看到虽然是具象的,也是很写实的,但是它跟拉菲尔、达芬奇那个年代完全不一样,就从巴罗克时期可以看到,它其实强调是真正具有现实人的主动性,我们看到很多曲线、很多运动、构图的不稳定、色彩的明快,都能够看出作为巴罗克的代表他强调动感、不确定和激情,那个时候就凸显出来的。音乐,大家也知道巴罗克音乐跟古典音乐是不一样的,其实它是跟整个人文的思潮紧密相连。浪漫主义也是在法国,诞生在法国,当时存在的有安格尔的古典主义。同时存在,一个是主张浪漫,一个是存在古典、和谐,所以完全不一样,他提倡的是一种神秘、无序,也是一种激情、豪迈,这些东西在浪漫主义绘画当中非常凸显。
一直到超现实主义,像达利的超现实主义,象征主义,这些都是情境交融的。虽然从巴罗克开始,虽然我们的视觉形象和场景这些都是相对写实的,但是它里面主观的情感注入的成分就开始增加,而不像早期纪实性、叙事性的绘画,把一件事情记录下来说清楚就行,而超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这些就注入了人为的一些处理,人的一些侧重点。像达利这个明显受了当时弗洛伊德哲学的影响,对梦境、对潜意识的一种表达。象征主义也是对人作为一种符号的永恒性的一种表现,大家看到它就不是一个具体、有身份的人物,而是一个普遍性、具有典型性的一个形象。包括未来主义、象征主义,这些在现代主义早期,其实它都是在具象当中,来借这个具象抒发自己的情感,来达到一种在具体的现实当中不能实现的东西,在它的艺术作品当中可以进行一种整合,来呈现出不一样的情感。包括克里姆特、安格尔这两张画都能看出,像克里姆特他也有很好的写实的功底,每一个个体、每一个人他可以画得非常精确、非常生动,但是这张图大家可以看出完全是一种非常浪漫、非常神秘,虽然具有装饰性,但是这个情境是一种梦幻的,一种想象当中才能够确立、才能成立的一种情境。包括安格尔,安格尔虽然是古典主义的代表,但是他对这种人物、这种群体的安排,人物形体一种理想化的处理。我们看不到很多直线,画面都是曲线,还有形体是非常圆润饱满,这种东西实际上是他通过形状、通过形体相互的协调,而传达出他的一种理想,所以这种东西都是属于主观和客观相融的一种,就是我们所谓的情境交融式的一种绘画。
中国的山水画就更是了,中国山水画其实就是一种情境交融最典型的绘画,将自然和自我的内心进行融合,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而且也提倡景是可以观、可以游,我们的内心和整个风景、山水可以相互融合的,这个观点在中国画、传统的山水画里面是呈现得非常明显的。
第二:表现与观念。表现与观念,其实在我们传统的现代主义早期就有表现主义直接的一个潮流,所以所谓的表现,其实表现主义是最典型的。它的特点其实还是对整个传统绘画,就是我们所谓的经典的、古典的、学院的,所谓的绘画的一种反叛,他主张我们的眼睛、我们的绘画不仅仅是去表现我们所见的东西,而是要表现我们内心一种真实的感受,所以他是通过内心外化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绘画的这种主题和整个形式。所以我们看到整个表现主义绘画,其实它都不在乎对对象很完美的表现,而是强调这张绘画能够有我的心情在里面,表现出一种,特别是在二战以后特别明显,它表现的都是一种带有悲剧感的,有一种感伤、阴郁的题材,在表现主义里面表现了很多。另外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坏画”,其实这个也是相同,它就是对完美的一种解构。一张作品画得太干净、太完美,他觉得不是真实的、是虚假的,而真正要对这种东西进行解构的话,才是回到我们一种真实的状态。这些都是表现主义一种总体的趋势,能够让一张画不那么偏颇,他觉得要回到真正的一种对内心的传达。
观念绘画,表达我们心智和哲学观念的一种绘画。人有很多理性思维在我们作品里面能够体现,所以就有了我们所谓的观念绘画。观念绘画区别于概念艺术,比如通过一段文字,还是用绘画的方式、用形象的方式来展现。比如我们说的像玛格利特,后来很多艺术家,其实都是通过图像来传达。包括解构主义、跨界融合等等这些概念,其实都是在观念绘画当中来表现出来的。
谈到表现主义之前,先看两张所谓写实的比较尖端的绘画。一个是意大利安东尼奥的曼奇尼,还有伦勃朗的局部。其实在写实绘画里面,因为它是手工性的绘画,它其实有一个绘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就有人的一些痕迹。就像我们要书写一个东西,它有自我的一种规律,还有一种节奏。所以在绘画里面,其实很可贵的就是用所谓的绘画性,绘画性就体现了人为的一些对客观对象的一种认识、一种表现,把对象进行改变和提炼的过程,所以这个东西是绘画,哪怕是非常写实的绘画,其实它都有这个因素在里面。所以这些东西,就成就了后来的表现主义,还有一些现代派的很多东西,印象派也是从这个开始,一直到后来的表现主义。比如表现主义典型的画家苏亭(音)他就非常崇拜伦勃朗,包括现在弗洛伊德,其实都是在伦勃朗的绘画里面吸取了很多东西,然后再发展自己的风格。所以在绘画性当中,其实它潜藏了我们表现主义的一些基因在里面。
表现主义绘画,大家来看看,像贝克曼、德·库宁的。其实画一个群体不在于把画像画得完美,而是他突出的是他的心情,他那种焦虑、烦燥的一种心情,在种风格当中,比非常完美的描绘出对象,像真实我们看到的那样,就完全不一样,这种绘画它恰恰能够在形体、色彩、线路、构图,这些东西全面来揭示我们内心一种准确的、凸显它的存在,通过这个方式。像培根通过对人的脸形象的变形,来让我们感受到他这种孤独感和对世界一种独特的距离感。因为这个跟每个人的性格有关,一个完全呈现,最后呈现出他一种凝重,非常有厚度,具有哲学思考的一种画面、一种情调。费谢尔,美国当代的很有名的艺术家,他其实也是。我们仔细看觉得画得很不好,作为一个绘画,因为他画得不完整,而且形体也不准,色彩也很脏,但实际上他传达了这种社会问题或者表达了整个那个时代共通的感受,比如对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他的一种批判性,用这种方式恰当好处的呈现了整个社会的一个状态,所以费谢尔成为美国当今非常重要,也是绕不开的一个艺术家。这种就是我们所谓的“坏画”,就是在今天为什么很多人喜欢把一张画画得不要太好看、不完美、不完整。
在今天从中国画来看,他其实也具有很多表现性在里面。比如像八大山人那个时代,还有许巍(音)等等大师,其实都是表现主义的基因,他画的东西完全是为了呈现他的心情,心情外化的形式。像中国现在的油画画得比较写意的,像赵辉志(音),还有很多,他也是把笔触、机理、线条、笔墨凸显出来,实际上是借这个来抒发自己自己,这个在中国就很好理解。
下面的绘画就是所谓的观念性绘画。从最早马格利特其实是超现实艺术家,但是他后来是观念绘画的开端。他画一个烟斗,在下面写“这不是一只烟斗”,他让你反而想到了文字概念对一个物品、对一个东西的界定,而产生对真实和这种语言之间、所指和能指之间的关系。镜像,镜像本来应该是这边一个背面那边一个正面,他恰恰把它处理成两个背面,这些就能容易让去思考世界的对自我的一种理解是可变的。像这种绘画,其实他在早期超现实主义的作品当中就呈现出来,他是为了让我们通过这个图像来思考更多生存的问题、存在的问题、哲学很多概念的问题,关于物质和精神、自我和世界之间的关系。这种绘画其实它的目的不是达到一种视觉的完美、欣赏一种节奏或者一种心情传达,而是回归到我们的理智或者回归到理性,回归到我们对世界的一个思考,所以这种就是一种明显的观念性绘画。
为什么要举克洛斯,克洛斯表面上是一个造像写实的画家,极端写实,表面看完成是一张大照片,但是它的背景我们了解,他恰恰是美国那个年代在波普艺术机械复制时代在美国成为一种潮流的时候,他恰恰采用了另外一种反叛的形式,他一种回应,就是用这种毫无主观的、冷冰冰去对待一个形象,他没有任何主观的,我们开始说的那一套,就是像浪漫主义、古典主义,甚至包括表现主义,人可以主导我的艺术,人可以影响世界,可以改变这个世界,恰恰反过来就觉得我是没有任何态度来画一个东西,这个东西也是一种存在,更能够凸显作为绘画作品本身的一个生命。甚至包括他晚期用像素这种块来组成的东西,都是说一个对象他可以分解,可以用这种网点的方式来组合,实际上这个东西并没有把它当做一个人物来对待,而是一个物质来对待,恰恰就是人和物之间的一个距离,梳离感。包括符号式的绘画,他通过一些符号来表达他所思考或者人作为一个符号与世界的一种关系。在观念艺术里面,其实都很这种作品。
包括早期未来主义的,像杜尚《下楼梯的女人》,实际上他这个绘画是为了传达运动当中的一个过程,来思考人的不确定性。他在运动当中,一个人可以变成几个,重叠,但在当时这种其实也是一种早期的观念绘画。像右边的,把动物拟人化这种方式,也是作为观念绘画的一种方式之一。我们的校友张晓刚,实际上他的这些人都是符号化的,像灯、日记,这几个都是作为一种符号,人在梦境当中、梦境当中人的一个状态,这些东西反复在他的作品当中不断的重复,他成为一种符号,但这些符号又指向一种成长过程当中一种历史的记忆,给他深深的一种心理上的烙印,成为一种通过图像,大家可以感受到对生存一种意义的思考。所以像这类的绘画,他都不是简单的叙事性可以概括的,也不是简单的表现主义可以概括的,或者超现实主义,都不能概括,他更多是传达一种观念。
第三:风格与气质。这个一直伴随着艺术家,每一个艺术家,都附着在我们身上的东西。关于风格,其实风格这个东西在经过一个历程当中大家逐渐总结出来,因为每一个艺术家的个性不一样,他所受的教育、受的影响,他受到大的法则、师承关系的影响,都会导致他风格的变化。这些东西都是在学习当中或者受影响当中,慢慢逐渐自我的一种修炼来形成的一种面貌,所以他就称为风格。像我们所谓整个古典时期大的一种大风格,其实从最早文艺复兴开始,一直到文艺复兴晚期,我们就有样式主义,就是大家说的风格主义或者矫饰主义,这些东西在当时就有所敏感。像那个年代的艺术家,像拉菲尔和达芬奇那个年代,米开朗基罗就显得更强调它的风格和特征。包括鲁本斯,我们刚刚看到鲁本斯,一直到现代早期的莫迪利阿尼、席勒,甚至包括修拉、高更、毕加索、达利等等,其实都是一种从他古代形成的方法在推导,一直到形成一种风格,这个过程是非常明显的。他通过受教育或者受影响,或者自我在跟别人的区别当中拉开距离,来形成一个很封建的风格、个人风格。
丁托莱托是当时威尼斯画派的一个很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但当时那个时代,不管是美术史,我们学西方美术史都有一个风格主义或者叫矫饰主义,他就是把文艺复兴总结出来的一种美的范式、标准把它强化,强化成一种比较具有装饰性或者叫矫饰性的一种风格,所以他会跟早期比较朴素的一种唯美不一样,产生一个差距,凸显出它的一种风格。到现代主义时期,像莫迪利阿尼、高更他们从异族文化、异域的文化。高更的塔希提,莫迪利阿尼受一些像埃及雕刻的影响,这些都是从其他现成的风格里面去受影响,去把它借鉴过来,形成自己的风格。所以我觉得像风格这个东西,它是完全可以有意人为去塑造,去塑造自己,而达到最后自我个人的一个面貌。席勒个人的风格非常明显,大家看得出来,他不是天生就这么画,而是通过积累、通过不断的锤炼学习而形成这种很特别的、神经质的一种造型和一种具有表现力的形象,这种形象也形成他个人的一个符号。
中国丁乙这种,虽然是抽象,实际上形成个人的符号,这是非常不容易的,要通过不断的呈现、不断的坚持、不断的排他,跟其他人区别,被承认,整个过程实际上是非常辛苦的。中国夏俊娜、忻东旺这一类人,他都是通过一个过程,受教育的一个过程,然后逐渐成了一种面貌和风格。人一生一辈子确实不太容易,可以通过他们的早期作品来看他整个历程就知道,有些中途变化,很多逐渐的寻找到,定位到一个恰当的面貌,有些人是通过突然的改变,到一定的时候突然顿悟,找到了一种自己觉得很满意的表现方式,都会形成一种风格,个人的面貌。
这个更明显,岳敏君长期将自己的形象、笑容定格,不断的演绎各种情境。实际它是一种设计,就像设计一个LOGO一个商标一样,他不断去寻找,找到确定以后就可以不断的延伸,不断的覆盖。通过各种情境,各种演绎来重复,不断来实现他个人风格的强调,最后形成一个总体的印象。
风格与气质,从风格到气质是很不容易的一个过程,要内化到自己很自然的状态,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每个人他形成一个风格,实际上是受到了整个当时潮流的影响,也可以这样说,或者说他在潮流当中逆水行舟获得和得到的一个东西,但是都是通过这样一个过程来达到一个自然的、自为的结果。所以我觉得真正的气质不是学来的,首先是与生俱来的一种素养,更注重一种内心表达,他是有义弱化了所谓的我们开始说的去设计一个风格的那种东西,而且他也避免自己落入整个时代的圈套,更注重自己内心的真实。所以从古到今这种艺术家也是非常多的,因为他整个作品呈现和所走的历程大家可以看得出来。像达芬奇、伦勃朗、维拉斯贵支以及包括印象派时期的德加、凡高,今天熟知的弗洛伊德,包括中国的何多苓、毛焰,他都是属于气质性的艺术家。他很固执,一直很执着坚持自己的一种感受,而不是去在变化当中不断的调整它,而是非常执着于一种原则,还有忠于自己的一种感受,这种艺术家又不一样。
像委拉斯贵芝,当时总体上是巴罗克时期,大家看到那个时候产生了像鲁本斯等很多艺术家,都是风格非常明显的,但是他的风格没有像那几位艺术家那样那么强劲、明显,比较内联,他画的东西更朴实,我们所谓后来的现实主义。所以包括刚刚提到的列宾、苏里柯夫,都是从委拉斯贵芝那里汲取了营养,形成后来的现实主义。包括库尔贝那个年代,后来印象派的马奈(音)都是受委拉斯贵芝的影响。委拉斯贵芝的作品,大家也知道,非常朴实,而且也和自然保持一种很接近,但是它又有一种超脱的东西在里面。这两者之间,它恰当好处的呈现了一种自然的状态,对自我主观的一种心情和包括对对象的表达,他结合得非常自然、流畅,这是我们所谓的这种气质是少有的一种把控、是我的一种能力、超然的能力。
伦勃朗就更是了。伦勃朗那个时代也是巴罗克时代,但是他根本不具有巴罗克明显那种精神外貌,但他恰恰也是一种,总体上他精神思想是属于巴罗克的,因为他表达的对象或者是大家看到他这种对光的应用、光的变换,这些东西还是跟文艺复兴那个时候完全不一样。而且他喜欢表达下沉人,就是一般的、普通的、比较贫困的,当时所谓的可能不是欧洲血统的人,甚至表现了一些阿拉伯人,可以看得出他跟巴罗克总体原则是相吻合的。伦勃朗不一样,作为绘画天赋上确实无人能级的,在整个大的传统绘画,总体作为一个大阶段的话,确实是所谓非常顶尖的、全面的艺术家。刚刚我们看到的委拉斯贵芝也是,都是被评为画家中的画家委拉斯贵芝,在画家当中他更胜一筹,他这种气质完全和他的性格、追求和思想很自然的融为一体。因为像伦勃朗的作品可以体现出一种很伟大的慈悲,在其他人的作品里面很少看到,他可以感觉有一种非常宽厚,而且包容性很大的一种胸怀在里面。
德加,印象派时期德加、凡高,虽然完全风格不一样,但是他个人的气质一直很固执。像德加其实早年跟安格尔学习,建立了很严格的学院体系,但他到了印象派大的影响下,他也开始注入了一些对色彩、光这种元素,激活了他传统的一些素质,再把它激活以后,形成他特有的一种风格,但这种风格也是很内化的,它不是一种很表面去。凡高一样的,他天生就是没有通过很正规正统的学院教授,就很偏执。就像他早期的时候,很想画到像安格尔那种程度,但实际上完全不一样。你看他画出来,完全是两回事,说明他本身有一种很固有的观念在支撑,形成他固有对世界的一种观察方法和理解方式,所以才形成他后来,虽然在短短30几岁期间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属于在一个阶段爆发出很大的能量来,但这些东西都是他内心自我的一种、具有天生的一种素质的体现。
现在影响很大的也是,虽然表面看起来是跟写实、跟委拉斯贵芝差不多,但是他选取的一些人物、角度,传达的用光,整个感受上是一个很统一的,具有他自我的一种精神,影响到他整个绘画的选材和表达,所以看起来具有既内敛又神秘的一种气质,跟其他的写实不一样,跟传统也不一样,跟今天我们这个时代这种生活感受、对世界的感受很吻合。毛焰和何多苓属于天生有独特气质的艺术家。毛焰可以对整个对象的深度,精神状态的呈现是比一般的艺术家要深入得多。何多苓也是,对人物形态或者对画面的诗意表达确实是天生的,他画什么东西都可以成为他的感觉,所有的一切都装入他的感觉当中,这是其他艺术家不具备的。像弗洛伊德,我们所说的,非常固执、非常孤僻,但是在他的艺术上,从他早期比较俊秀、比较文弱的东西,一直到不断的画模特,最后呈现出一种强劲的、有张力的,逼迫着你有迫镜感、逼迫感的一种东西就呈现出来。像刘晓东也是这种,他把这种真实的感受很狂放、很直接把它表现出来,这些都是属于一种气质,他性格里面具备的一种东西。这两张是中国写实的代表,像王沂东她作为山东北方的,他画得很细,这两张刻划的东西非常细致,但是恰恰两个人的气质完全不一样。大家也看到,一个是北方的乡土味浓郁的一种写实,画得再细都有一种土味。冷军可以深入到跟照片很接近,但实际上他自己说他所有的细节是具有绘画性,你拿放大镜来看的话,确实不是我们简单像照相写实主义那样填充块块画的,还是具有古典绘画的方式画出来的,所以他跟其他的照相写实也不一样。但是不管怎么说,冷峻这种更接近像摄影作品最后的一种效果,主观去改变它的,或者是从它的气质上来看,在里面就被隐藏了、就没有了。
接下来通过一些创作个案,再来分析今天的艺术,特别是具象艺术,还有什么可能?因为刚刚前半段都在分类,把以前所谓传统的艺术进行归纳、进行分类,来佐证我们走过的历程,来揭示具象绘画已经能够做到了些什么。下面通过一些创作个案的分析,来看我们具象绘画在当代、在今天还能够做什么,在拓展些什么东西?也是我个人的一种分析,而且选的个案也不一定全面,我只选了几组,大概四组,也是各种不同的一种方法论。
第一种:把传统作为一种资源进行再造。因为我们的传统非常强大,大家看到,刚刚从古到今其实很多艺术家已经占据了我们刚刚看到博物馆的最高殿堂,其实他们已经成为美术史当中的经典,而且也看得出是在推进,从早期一直到今天,是一步一步的在逐渐的推进。到了今天,确实给后来人的压力就很大了,你要再创造一种完全前人没有的东西是不太可能,但是人就是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他可以把很多东西进行重新的充足和重置,来获得一个新的领地,新的一种成果。这点,我们看到把传统作为一种资源来进行再造。这是从我们所谓的现代主义一直到后天的后现代主义开始,所提倡的一种大的方法论。
首先介绍的是意大利的萨莫利。萨莫利70年代出生,把传统的绘画直接进行改造、进行一种破坏,从而达到一种重新的组合之后,呈现出一种新的关系。大家看到,他在背后都是原有的图像他进行破坏,这种破坏:一是在材料上,还有正好是在一些关键的,像眼睛、脸部,你想看到它的东西恰恰被他破坏掉,他是从这一点来出发的,重新让你感觉到一种对历史、对自我、对我们今天整个人类的文明、世界的更替等等,都可以通过他这种方式传达出来。其实他对材料这种矛盾性,就像我们看到一张完美的古典绘画,但他进行改变,这种改变是非常直接的,而且很残忍、残酷的这种东西,他形成了一个对比,让你在感官上是非常刺激的,但是也逼迫着你去思考很多东西。把一些雕塑进行改造,他有一个像档案馆,里面堆放了各种旧的雕塑或者一些石材、木材、毛发等各种材料,什么都在一个仓库里随时调用,所以他的个展在威尼斯双年展也有把它作为一个档案整个呈现的作品。他把这种很粗糙的一种东西、很乱的一种东西,和这种古典和谐的东西进行并制,从而产生一种关系。可以看出,其实他也与欧洲的历史、宗教等很多元素进行一种重置和破坏,从而产生一种新的关系和可能。右边这张可能是很厚的木板画的、临摹的,然后把木板再用刀把它戳进去产生的东西,而且你想看见的地方恰恰被隐秘了,让你的期待被打断,像这种方法,都是非常具有视觉张力的。
这也是70年代出生的一个艺术家。有些是雕塑,一些残缺的雕塑来进行创作。像这种古典风格跟卡拉瓦桥(音)的时代很接近。原作我没看到,他临摹的程度,无法判定它最终实在的效果,但他整个图像给我们一种很强烈的刺激感。
第二:时代图像的无尽变换。下一个例子就是川美创作的重要资源,首先要介绍的就是里希特,里希特也是今天在欧洲最火的艺术家,画的价也是最高的艺术家,德国的。大家看他早期的作品,实际上是通过图片,通过一些照片来转移成绘画,但他自己说他是用绘画创作一张照片,这个道理都是一样的。在那个时代,其实他那个时代也是对当时美国的波普艺术的一个回应、一种反叛。因为波普艺术当时在美国很风行,曾经像安抵霍夫(音),很多代表性的艺术家完全风靡全球。里希特用自己找到一种黑白的图片,但是又有绘画的痕迹,虽然是模糊的,但是他是用了绘画的方式进行处理,成为一种模糊的效果,而在那个时代非常具有特点。上世纪70、80年代确立他的风格,而且成为德国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这些直接就是一些图片,再把画成绘画,并置在一起。他是通过油画画完以后,再进行了托移,用笔把它模糊化。因为大家可能用过油画颜料就知道,油画颜料在没干的时候其实能够做这个东西。到了他后期,又改变了,画抽象绘画了,但这个抽象跟他刚刚模糊的照片其实有关联,他托移这个东西实际上是以前具象的形象也是靠这个方法,他只是把它做成抽象,而且他加入了色彩,以前是黑白,他后面就把一个窗外看到所有的色彩进行分布以后,再用一个大的木板,把所有堆积的颜料进行托移,实际上形成一个既抽象又有一个移动、有一个动态的东西,就像行为一样,把这个绘画最后形成一个特定的抽象绘画。所以这也是他后期的标识性的一个创作方法,他这种创作方式其实也是跟他的照片一样,当时大家都觉得照着一张照片画有什么意义,但是他把它作出,在那种背景下,大家都用波普创作方法的时候,他突然形成一个反叛,就能够获得一种特殊的、不一样的异样感。同样,这种东西其实也有几个东西,虽然很简单,一刮就刮出来一个东西,但实际上他是找到了这个点,找到了一般抽象,老的抽象绘画是要去画,他是没有用任何笔触去画,就把这个东西成为一张混合很多材料、图像,在拖移当中形成一个独特的结果,这也是他抓住的一个点。图像在这个时代他也可以进行不断的挖掘,挖掘到哪一种方式、哪几个关键点,形成以后,就相当于我们说的独有他的版权,他自己的一个东西。
这个是小里希特,叫黛安里尔·里希特(音),因为德国今天非常火的一个艺术家,他又不一样,他完全跟刚刚老里希特运用图像不一样。他借用了一些我们所谓的电脑成像的方式,他在色彩上就非常强调色彩的丰富、绚烂的东西,另外它的题材就有社会活动、有政治、对人物集体行为的一种表达,所以就跟老里希特完全取舍的角度不一样。这也是他的作品,这也是他很典型的,其实就是一种偶然,按他自己的说法,他的作品不具有政治性,不是有意的,但实际上他有些题材在早期画了很多像这种游行、战争、破坏这一类的东西,但其实他自己不觉得他是在为了表达政治的一些行为题材,但实际上他的结果是参与了这种社会行为,对社会行为的一种呈现。他主要是在绘画上的自由度比较大,而且他是综合性的,给人感觉现在年轻人为什么喜欢?他非常自由,而且效果是借鉴了很多电脑绘画的一些东西。
下一个案例是大卫霍克尼(音),也是英国灵魂教父级的人物,年龄很大,他是跟弗洛伊德、培根他们同时代的,这个老头不断在探索、尝试一种新的东西。他主要的东西,这是他的早期作品,大家知道,很经典,游泳池里面的一个人,外面在看,他其实是对整个西方社会乏味生活的一种呈现。早期的作品都是这种人很孤独、很木讷,人相互的关系能看出他对平时状态的一种呈现。人和人之间好像没有任何交流、没有任何亲切感,都是很孤立的,每个人都在想自己的事,他早期的作品都是这种。到了后来,他开始对色彩、对自然观看感兴趣,在晚年就画了很多风景,甚至到处去写生。其实我们中国人来看画得很不好,但实际上它的重要东西是他的观念,他对图像特有的兴趣。他画很多张来拼成一张,还有他的透视,这种观看、它的研究,各种角度再组合一张画。还有他用摄影,局部拍很多照片,然后再组成一张大的风景。另外他也在研究古典绘画当中的观看,他有一本著作专门研究维米尔(音)那个时代如何通过反射镜来成像画画,这是它的一个专著研究,其实他也是利用图像,今天的图像,而且他是第一个用IPAD来画画的,IPAD画了以后打印然后做成作品。2015还是2016年的时候正好在伦敦他的一个大型个展,就是这类作品,都是用IPAD画的。其实他画画,跟儿童画画一样的,就不再去追求绘画的这种细节,而是对个色彩的关系更为注重,对这种线条形状是采取一种很放松,很像儿童在绘画的一种方式,但他整个绘画的图像感还是非常强,还在写生。它的工作室能看出产量还是很大的,年龄这么大,还是在画。
第三:现实重构与景观叙事。其实好多今天具象绘画,特别是现实对我们艺术家的作用还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图像、很多生活经历是通过现实,然后再把它进行重构以后获得的。另外景观叙事,其实它跟最传统的叙事还是不太一样,景观叙事是强调一种综合体验的方式,它是在超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的观念上产生的一种新的叙事方式。现在要介绍的也是德国的艺术家叫劳贺(音),也是今天很多同学模仿的一个艺术家,他是60年代出生的。大家看到这个绘画,明显的带有东德的(风格)。他是从东德长大的,他成长的时候,东德和西德还分开的,他的绘画明显受了苏联时期绘画的影响。但是他这些情节、人物的安排,其实是比较荒诞的,形成一种荒诞的景观。有戏剧性,它也有偶然性,他自己画画都知道,他不是精心设计的,而是很偶然的。我们明显看到像色彩,色彩第一感觉是混乱的,没有我们以前所谓的色调,它的颜色没有一个总体的设计,而是很偶然的组合。这种整个的风格,我们能看出这个时候,像我们那个时候,像镆铘申科(音)这些在苏联时期非常出名的他也受了影响。所以到了柏林墙倒塌以后,合并以后,他这种风格恰恰成为整个西方和德国觉得非常特别的一种东西,他有他自己的记忆,有自己早期的生活体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景象和景观,还有叙事方式。其实这种戏剧情节有点像现代戏剧,没有一个特定的让你能够明白的一个情景,他都有一些怪诞在里面。左边这张甚至还有苏联时期好多艺术家这种情境和情调都还保持,但他在德国现在是非常看重的一个艺术家。
第四:绘本本性的个体化挖掘。第四个方向是我们一个永恒的主题,就是绘画本体的个性化挖掘。我们刚刚说了,其实每个个体他对历史、对先对艺术本体都有自己的一种认识,通过积累学、选择,他会形成自我,通过筛选可以成为一个自我的建构。从弗洛伊德来看,其实他也是中国人现在很崇拜的一个人,在西方其他新媒体、装置、影像这么发达、这么主流的时候,绘画基本上,在所有的展览里面具象绘画更没有什么地位,在展览的时候都属于边缘的,但他恰恰坚持,一个是他自己的性格非常偏执、非常自我,也是倔强,所以他一直在坚持他自己的艺术。而且他就是一般的写生,模特摆在那里写生,不断的画,但是他画出了他自己的个性,这种个性其实最后走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恰恰大家回过头来一看,他正好是这个时代很恰当的一个表现,对每个人实在传达给他的一种感受的强化,而且他也正好不回避任何眼睛所看到的东西,而且把它强化出来,恰恰成了最真实的,从内心精神上和外表上统一的一种真实的呈现。他早期左边这个作品,还带有一种早期超现实主义的味道,到了后来写生,就照着真实的模特写生以后,逐渐就画出他自己的东西。开始他们三个,他和培根、还有另外一个英国的老头大卫·霍克尼(音),他们三个年龄差不多,其实都是这个风格,但到后来三个人做的事情完全不一样。他就是把对象,什么东西都不回避,把它强化,包括我们所谓人的这种肌肉、脂肪、青筋什么都把它强化出来,最后形成一种视觉张力,你会觉得他非常能够逼迫着你去接受这个事实。
这是另外一个艺术家,叫阿尔巴赫(音),属于表现主义很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他就是把对象作为一个载体,但实际上在表达对材料、对效果性的一种强化。对油画材料这种在很厚当中而且很有力度的笔触当中来传达材料本身的力度感,他虽然是人物形象,但是就变成另外一个东西,从物质的东西返回到精神层面。
周金星(音),也是江苏省美协主席,现在是中国美协副主席,国画的。为什么要弄一个国画?水墨其实也有很多创新的案例,像他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他非常强调笔墨,不像有些人说的这个笔墨完全没用,他在笔墨的探索中走出一条自己很特别的路,在水和墨当中,他的水就像空气一样,把墨进行相互的挤压、相互作用。因为这个看不到局部,其实局部,在利用宣纸这种特性把它进行重叠和挤压,相互形成一种特别的笔墨效果,而且既有传统的元素,它又有一种创新的东西在里面,因为以前没有人用这种方式来深入表达水墨的作用。画的吸取人物,他其实也是一种升级版,在水墨上,其实也结合了西方这种油画里面的一些笔触,对对象的节奏、对对象的结构大的一种神态,其实都在他笔墨的重叠当中表现得非常好,所以他也是在最传统的材料里面,其实也可以深入来推进创新的一个点。
最后一个例子就是毛焰。再次提到毛焰,毛焰确实也是自己在走自己的路,长期很能够坚持、能够非常耐得住寂寞,就是画人物肖像,一直画,而且色彩也是比较含蓄、单调,就是灰色调。我觉得他可贵的就是深度,深入的程度,我不是说他刻画得细不细,而是对人物的形态、形状深入到一定的时候,他其实就进入一种精神层面,一种精神表达。如果能画画的人都知道他是很厉害的,而且对这种细节不断的推敲,整个氛围的把握把控其实都是非常卓越的。所以我刚刚说到他,其实绝对是一个天才型的艺术家,而且非常具有个性的。像这种画法,我们也会觉得非常传统的,但他慢慢在这个当中磨炼出一种个性,这是永远能够讨论下去、能够做的一件事情,你不断在一种认定的东西当中,通过不断的探究、不断的深化,最后形成自己独有的东西,其实在未来不断走的话,他永远是一个很可贵的东西。
所有的案例就说完,最后总结一下,具象绘画对未来来说的话,它将以它的现实关怀、形象描绘、文学叙事、主观想象、内心表达,一直会通过它这几个方向来伴随人类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无尽探寻,它会永远存在。我们回应大家以前担忧的,在未来这种新媒体或者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的时候,这种手工性的具象绘画还有没有存在的可能?其实它还是可能的。因为像这几个对现实关怀是会永远存在的,不管怎么发展,现实和我们艺术家的遭遇是有永远存在的。对于我们看到形象的描绘,这个时代的形象它是一种全新的形象。精神面貌不一样,外表不一样,我们永远可以去描绘。还有叙事,文学叙事,每个时代有自己新的内容可以去谈论、去描绘,还有我们的想象力是无限的,我们的主观想象完全可以不断去幻想。我们的内心表达,其实人的内心会跟着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遭遇会发生很多变化,都可以是我们艺术的一个源泉。我这里谈到的物质世界,其实也包括我们的科技、我们面临新的媒介,其实物质世界也指这个东西,我们的精神世界就会更加的丰富。随着我们不断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我们的精神世界也会得到不断的升华、不断的提升。所以我们这种具象绘画,一定能够在这些方面发挥它的作用。所以今天我主要的观点就在这里,具象绘画它的可能性还有很多。今天我举的例子仅仅只是几个方面而已,而且好多艺术家也是在世界上、在中国受到大家承认的、推举,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今天的年轻人,你们、同学们这一代,正在不断的默默的耕耘、在实践,期待大家找到自己的天地,成为未来大的艺术家,再次祝贺!
谢谢大家!
这里看到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油画专业在读研究生,画坏画艺术是否是正确的选择?
其实坏画只是当代美术当中出现的一种方法论,我觉得这不是说不可以,关键是你自己能不能够真正从你自我的需求或者你的内心,是不是会真正的认同它,我觉得这个不一定是坏事。但是这个东西别人做过了你再去它是没有价值的,只是美术史在一定背景下,我刚才说它是在针对传统艺术、针对古典艺术、学院艺术它采取的一种态度,而不是一个永远都会重复下去的东西。当你自己有这个愿望也可以尝试,不是坏画都是一个风格,坏画也会有很多种不一样的东西,主要是看你用它的理由和必要,其实这是你自己的事情。
第二个问题,如何在油画语言上深入的研究?
这是很大的问题,只要你花了一定的功夫、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心血,我觉得它都是会有成果的,会有回报的,像油画这种东西也是一个很传统的表现形式,它有自己的规律,有材质的特性,也有它浩大的历史、走过来的历史,所以我们要在这上面做到创新、做到独特的话,是非常不容易的。
这里也提到了看了各种流派风格后,会有一种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
其实我今天讲这些,不是要你完全按照我讲的东西去对位、去找,不是这个意思。我讲这么多是证明它的可能性是很多的,以前这些历史上大师走过的和今天最后我讲这些案例,今天正在发生、今天正在呈现的这些艺术家,他都不适合你再去走,你应该自己去寻找,不是这么简单的对位。当然每个东西都有借鉴的可能,你喜欢哪一个,可以在他的基础上再发生一些改变或者是升华、提升,踩在他的肩膀上你可以再出一个新的更好的一个路子。这是我的理解和回答,谢谢!